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谢天谢地,他们来洗眼了!,欢迎阅读。
摊牌了——
这个 7 月,院长已打包入住电影院。
新片一部接一部,带来久违的多巴胺狂欢。
而整个暑期档,最令我好奇的电影也终于揭下面纱。
谁?
《封神第一部》
从 2014 年 6 月第一次剧本研讨会到 2023 年 7 月正式公映,《封神》这条路,足足走了 9 年。
9 年里,电影官博一度 " 转型 " 节气博主,内娱也风云变幻了几轮。
但有意思的是,包括我在内的无数影迷,对《封神》的期待有增无减。
乌尔善口中的 " 中国神话史诗 " 究竟成色几何?
大 IP+ 大明星 + 大制作是魔咒还是灵药?
新面孔能否带来新惊喜?
……
问号太多,每出一轮物料,好奇心都更盛一重。
尤其当看到这组照片——
Sorry,是这组数字——
8 个选角团队,历时一年半全世界范围海选。
15000余份资料,1400多人面试,最终30余人进入演员训练营。
24 周封闭培训,一周上课6 天,每天不少于12 小时。
正式进组后,拍摄周期长达18 个月。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在人人生怕被遗忘的内娱,竟然花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心思,就为打磨演员?!
还是几乎 " 全素 " 的新人演员。
值吗?
第一时间审判完《封神第一部》,一场戏给了我答案——
质子战舞。
质子,纣王殷商口中的 " 儿子 ",实为八百诸侯被迫入贡大商的筹码。
殷商尚武,战舞也充满对战的仪式感与昂扬的爆发力。
只见一群健壮青年赤裸上身,手举盾牌,挥舞长剑,庆祝战争的胜利。
古铜色的皮肤,汗水淬炼出的肌肉,烈日灼烧出的眼神 ……
一股热血男儿的无畏气魄与野性之美扑面而来。
短短几个镜头,带来极大的冲击。
那种血性、铿锵的美,释放出令人惊叹的原始生命力,在当下大银幕实属鲜见。
也是这段舞和接下来的剧情,让我深刻意识到《封神》的野心:
不止构建瑰丽的神话世界,还要竖立骨架、填充血肉。而这些,都建立在对人的塑造上。
人物之中,殷寿和妲己的刻画让人眼前一亮。
见多了愚蠢贪婪的帝王被虚荣狡黠的妖精魅惑祸国的故事,电影里的创新解读显得颇有新意。
费翔版纣王殷商,完美贴合 " 迷人的反派角色 "。
胡须遮不住俊美和骄矜,战甲藏不住内心对王权的痴狂。
妲己(娜然 饰)则比预想中更添几分精怪气。
初见,张牙舞爪如小兽;再见,不施粉黛,清纯到极致反而透出一抹妖冶。
两人的对手戏极具张力。
妲己一身红衣,翩然起舞;纣王披散长发,双手擂鼓。
他们眼神粘连,难以斩断。
纣王将妲己视作权欲的外化,而妲己满足于纣王对她的依赖。
一个满眼争权夺利,令欲望生根;一个满心成全直给,因情字落地。
行事动机的微调,为他们撕去 " 昏君 " 与 " 祸水 " 的标签,还原人的复杂立体与妖的极致纯粹。
另一个创新性的改编,也是最具当代价值、最带来审美冲击的呈现,莫过于质子旅。
那健美的体格、雄姿英发的气魄,隔着银幕都能让人感受到一股精气神。
而且,几位质子无论戏份多寡,皆个性鲜明,面貌清晰可见。
姬发(于适 饰)如狮,敦厚坚定。
他曾一心追随殷寿征战沙场,做最骁勇的将士。
而殷寿的残暴,摧毁了他内心的秩序,也成为他必经的历练,促使他走上蜕变称王的道路。
殷郊(陈牧驰 饰)如虎,赤诚率真。
讲义气,怜弱小,尊崇父亲,又有几丝未经世事捶打的单纯。
崇应彪(侯雯元 饰)如狼,狠辣执拗。
他锋利的野心,化作指向他人的刀。
姜文焕(黄曦彦 饰)如鹰,沉默中不乏锐利。
看透一切的双眼,射出最利的一箭。
鄂顺(李昀锐 饰)如鹿,真挚平和。
温驯的外表下,潜伏随时爆发的血性。
年轻新鲜的面孔,成为磅礴瑰丽的封神世界里最不可预测的变量。
既充分展现殷商尚武的精神,也为古老神话注入了一抹朝气。
回想一下,有多久没在大银幕上感受这种力与美的冲击了?
看首映的时候,院长满腦子飘过几个大字:很好,对我眼睛很好!
前两天点映后,许多网友的辣评也说到我心坎上: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外表的帅。
而是由内生发的锐不可当的生命力。
为什么新人演员能在诠释角色的同时,展示出如此爆发力?
甚至,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审美洗礼?
回过头再看那组数字,才明白:
它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封神》冶金的过程。
导演乌尔善选择新人演员挑大梁,无疑是一步险棋。
但他很坚决。
因为,他对演员有非常硬性的要求。
必须全盘交付两年的时间,进行训练和拍摄。从体能、才艺到表演都达到专业标准,才能胜任角色的塑造。
" 演员一定要有战士的体魄,还需要有智者的知识结构。"
这话说起来容易,练起来,可是下了狠手。
封闭训练持续 24 周,每周 6 天,每天不少于 12 小时。
课程包括表演、國術、马术、弓箭、古乐、礼仪等等,贯通古今,文武兼修。
小伙子们每天早上 5 点起床,先从体能练起。
海边跑步、器械训练,一个都不能落。
接着修行國術素养,找准感觉。
剧组特地请来中国 UFC 代表人物张铁泉、李景亮,面对面指导他们格斗技巧。
见招拆招的巧劲,拳拳到肉的力度,都要掌握。
最难、最苦的要数马术训练。
一群年轻演员从零练起,还真学会了骑马。
这个会,不光指会骑着马慢步、打浪。
而是要能在马背上进行特技动作,满足电影实拍的需求。
双手脱缰、转身接弓、回身射箭,一个动作不到两秒。
电影里姬发一气呵成,潇洒恣意。
而现实中,于适学会这个动作的过程,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从在陆地上潇洒射箭,到在马背上松开缰绳,所有动作被步步拆解,马背上的恐惧被完全战胜。
" 每天练,每天练,每天练。"
练成了肌肉记忆,才能将这个高难度动作完成得丝滑漂亮。
最难的集体马术表演,则是一场五人纵马跨越火墙。
需要于适、陈牧驰、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五位演员骑马飞驰,近乎同时腾空越过障碍。
而他们的坐骑,被蒙上了双眼。
这难度,光想想就觉得腿软 ……
然而演员们没一个退缩的,一个字:练!
实际拍摄时,演员们日日夜夜下的苦功以及与马儿相处的默契破土而出。
阳刚的男性荷尔蒙、征战沙场的磅礴气势扑面而来。
成就了惊艳全场的一出戏——
冀州城之战。
殷寿带头冲锋,力撼千军。
质子们紧随其后,冲破火光,气势丝毫不让。
那一刻,他们周身洋溢着一往无前的力量,近乎冲出银幕,看得我头皮发麻!
你看,没经过艰苦的磨练,哪有如今的震撼?
首映礼上,于适的一句感慨令我印象深刻。
他说,这是" 造梦一样的电影 "。
确实。
电影本是造梦的艺术,而《封神》从题材到制作体量、华丽的卡司,注定了它是一个瑰丽磅礴的梦。
要造出这个梦,需要成百上千倍的努力和无数血汗的锤炼。
能够参与造梦,这些年轻的新人演员是辛苦的,也是幸运的。
他们接受的不止专业课程训练,还有非常宝贵的言传身教。
看电影花絮时,就能感受到剧组浓浓的创作氛围,年轻演员身在其中,悄然间便可吸收养分。
一个细节:
李雪健、杨立新、丁勇岱几位老前辈,提前一天来到片场排练。
角落里的于适默默观察着他们,看他们如何调整表演状态、确认种种细节。
几分钟后,于适低下头,眼睛再没离开自己的剧本。
前辈的传授,无需言语;年轻人的努力,也从不声张。
看得出来,剧组里的演员前辈对于后辈极尽包容和鼓励。
李雪健老师嗓子做完手术,不方便说话,却坚持来到训练营给新人上课。
他笑眯眯地讲述自己曾经跑龙套的经历,告诉所有人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鼓励他们继续向前,不言放弃。
黄渤和几位新人的对手戏相对多一些,他一直不吝倾囊相授。
一次拍摄中,陈牧驰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频频出现失误 NG。
黄渤从始至终没有表现出一点不耐烦,而是认真地做好陈牧驰的戏搭子,陪他找准状态。
濛濛细雨中,两人就站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一遍遍磨戏,渐渐淋得湿透。
导演说 " 过 " 的时候,天已蒙蒙亮。
《封神第一部》中有个新鲜且珍贵的年轻人视角。
姬发从崇拜殷寿到认清其残暴无度、欲壑难填的真面目,逐渐完成自我觉醒,收获了心灵成长。
而在戏外,于适等年轻演员也一直在吸收养分,不断成长。
从他们与前辈的相处中,我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一句台词——
" 居心何在?"
短短四个字,既有为人臣的赤胆忠心,又饱含为人子的倔强与叛逆。
一开始,于适拿捏不了个中那股劲儿。
在黄渤的点拨下,他飞速进步,再一开口,复杂的情绪便冲了出来,戏一下子就活了。
还是黄渤,看到于适头盔上的羽毛掉落后,默默捡起帮他带上。
一个小小的举动,拉近了前后辈之间的距离。
细品之下,类似拨穗的动作竟巧合地也饱含传承之意。
我想,黄渤想传递给新人演员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善意,更是一份期待。
8 个月的封闭期,强度极大的训练,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磨砺。
年轻演员们锻炼的不只是体魄,还有精神。
每一天,他们都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闯过一个个难关。
连乌尔善也承认,没有足够的意志毅力,或者对表演没有那么热爱,绝对撑不完训练期。
但结果是,这些年轻演员撑下来了,而且冲出来了。
出现在大银幕上的他们,拥有肉眼可见的蜕变。
褪去现代都市人的精致时髦,流露汗水淬炼的痕迹——健康的肤色、结实的肌肉、阳刚的气质,随时迸发体内蕴藏的力量。
艰苦训练和言传身教不止奏效于一场戏、一部电影,而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距离电影杀青已经过去了几年,如今这批年轻演员们已经有了更丰富的表演经验和阅历。
而他们每每出现,仍自带独特的气质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人眼前一亮。
" 溯源 " 郑州首映礼,于适表演了他在 " 封神训练营 " 里 get 的技能:打鼓。
即使身着现代服装,手下如骤雨般的鼓声响起,殷商战士雄浑洒脱的气魄就有了形状。
娜然现场演奏中国传统古琴曲目《神人畅》,也赏心悦目极了。
素手轻拂,优雅气质与古朴琴声相得益彰,令全场渐渐沉醉。
是不是开始琢磨:这剧组怎么每个演员拉出来都有绝活?
事实上,娜然进组前也是白纸一张。为了演好戏,她同样从零开始学习國劇、古琴、礼仪 ……
苦学了一年半的舞蹈,就为大银幕上那惊艳的一分钟。
看《封神第一部》,惊喜是多重的。
顶级的视效技术与澎湃的想象力齐飞,亲切的东方元素与真实的年代感共舞。
每一帧,都能看出用心和质感。
大到每座标志性建筑物,都关联着故事的走向。
龙德殿,朝歌城的权利中心,目之所及精美繁复到极致,熟不知雕梁画栋背后早已生出了虱子。
鹿台,诡异的妖气在浓雾中流动,亭台叠叠深处,藏着纣王欲望的源头。
小到衣着服饰上的绣样和装饰,都精心考究。
姜王后的披帛,凝结了七层布料工艺,由非遗传承的绣娘历时八、九个月手工制作完成。
哪吒衣物上的莲花绣样,也符合商周时代的图案素材。
一切都做得实,大银幕上的一切才能让观众触摸到真。
银幕之下愿意拼、用心学,新人演员才能在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下,奉上视效外的又一出好戏。
很少有这样的电影,让院长沉浸在幕前幕后的影像里难以自拔。
《封神第一部》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愿意花费时间和心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让演员回归演员,让一切服务电影本身,用最本真的力量开启华语神话大片的新纪元。
也只有这样的诚意和勇气,才能叩响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