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产业一哥”,欢迎阅读。
作 者丨陈乐高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会有一种声音冒出来:谁是 " 产业一哥 "?
在许多人看来," 产业一哥 ",就是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超越同行的营收利润,接近 " 赢家通吃 " 的市场地位。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甚至于不少企业,都把争夺如此定义的 " 行业一哥 ",当作自己的战略目标。
但在 2023 年 8 月 9 日,却有两位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家,分别表达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一位是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对中国汽车产业有过贡献的品牌集体亮相,"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的主题,贯穿了整个民族品牌的发展历程。
另一位,是 360 数字安全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中国第十一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他的表述是:360 的目标不是网络安全一哥,我们不和同行比。
无论是 " 在一起 ",还是 " 不和同行比 ",其实都意味着更高的着眼点——王传福表达了对整个中国汽车再进一步的期望,周鸿祎又看到了什么?
2023 年 3 月,360 披露了一件大新闻:
根据 360 安全大腦的监测,某大国情报机构曾在长达 11 年时间里,组织对我国的网络攻击。从航空航天、到石油行业、从大型互联网公司到科研机构,都曾经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攻击。
两个月后,该大国商务部宣布将 33 家中国公司和机构,列入了出口管制的 " 实体清单 ",清单中,首次出现了一家中国网络安全企业—— 360。
提到 360,很多人会想到免费杀毒,会想到电腦上的 360 安全卫士、360 安全浏览器,会想到移动互联时代的手机助手……
这些标签如此鲜明,是因为它们如同勋章,佩在 360 的胸前,记载着它在互联网各个时代的产业成就。它的历史,就是民族网络安全行业的缩影。
尽管行业地位无需多言,但 360 的进化,却一直没有停下。
在安全系列产品业务达到百亿量级收入后,360 开始向网络安全的更深处探索新能力。这造就了以 " 安全大腦 " 为核心的安全业务,也成为了 360 一连串更深、更扎实的网络安全能力的由来。
数据分析,是网络安全保障的核心。经过多年积累的 360,拥有 300 亿样本数据、22 万亿安全日志、90 亿恶意網域名信息,合计拥有的安全大数据量超过 2EB;在算力层面,360 则可以瞬间调用超过百万颗 CPU,参与计算、检索和关联多维度数据。
这样的能力,保证了360 能够在千丝万缕的复杂数据中进行分析挖掘,快速发现高级威胁的蛛丝马迹。
网络安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攻防对抗。安全专家的能力水平,决定了网络对抗的综合实力。因此在 360,公司配备了超过 4000 名安全专家,占全公司员工比例超过 55%。确保应对不同场景下安全能力的研发和安全需求的服务响应。
这样的能力,是 360 一系列安全保障成果的来源——公司累计已发现超过 52 个针对中国互联网发起攻击的境外 APT 组织,同时累计挖掘主流厂商 CVE 漏洞超 3000 个,包揽了苹果、谷歌、微软三大巨头漏洞挖掘史上最高奖金,实现大满贯。
这样的能力,构成了这家公司面对行业的底气,也让周鸿祎在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得以做出从容表达:
" 我们不爱和同行比,同行不是我们对手,360 的对手是国外网军和各种黑产的黑客。"
在周鸿祎长达 8000 多字的分享演讲中。关于公司 " 增长 "、" 利润 "、" 营收 " 这些词汇,一次也没有出现。
反之,他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去讲述 360 这家公司在做什么,另一半的篇幅,在讲述 360 对用户和社会的价值。
企业对于用户和社会有什么价值,类似的阐述,很多企业家都讲过。甚至不乏精心总结、并被写进企业手册,变成愿景、战略和价值观。
但是很少听到一位企业家公开坦诚:"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行业哪里薄弱,我们就发展哪里;客户痛在哪里,我们就解决哪里。"
周鸿祎就是这样讲的,360 也是这么做的。
360 的能力,迎头遇上了一个蓬勃的时代:国家级的产业数字化战略。
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内涵,是帮助企业、政府和城市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型更新。但无论是大数据、万物互联、物联网还是最火热的人工智能,都存在着两面性:效率和安全。
数字化让各类组织更高效、更智能,也让网络的接触面更大,漏洞更多。在这个过程中,勒索攻击成为了数字化的头号公敌,特别是当大数据成为核心资产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着数据泄露与丢失的安全威胁。
对于企业,这将是经营上的黑天鹅,对于政府,这则意味着国家安全。
传统网络安全行业,因此在新时代遇到了新问题——" 只重产品,不重运营 "的传统方式,堆砌了大量安全产品,但 " 机器 " 挡不住 " 人 ",在面对国外网军和黑产黑客时,这些产品无法自动抵御勒索攻击;以安全产品为核心的有限运营,也更像是刻舟求剑,无从应对攻击者利用漏洞、对数据进行的花样攻击。
但这恰恰是 360 的能力所长之处——一套高水平的安全运营服务体系。
历史上的 360,最鲜明的标签是杀毒軟體。但和许多安全公司只做軟體不同,360 的安全軟體客户端,只执行探测与响应,所有的分析、对抗都在 360 的云端完成。
这种模式上的差别,帮助 360 早早就建立了一套云上安全运营服务体系。在它的前端,是安全大数据的采集,在它的云上,进行着安全问题的分析、研判、响应。
但更重要的,是360 平台背后,数千名高水平白帽子黑客安全专家提供的运营服务。
相比于 " 刻舟求剑 " 式的产品,服务体系的价值就在于它 " 全体动员 " 式的防护模式:
有了广阔的用户端,就能真正发现威胁;有了网络数据分析与运营平台,就能及时处理威胁;有了高水平网络专家的持续运营,就能及时响应、处理威胁。
凭借着这套以服务运营为核心的体系,360 的网络安全能力在许多超大型组织中获得了验证。数年来累计捕获了 52 个境外国家级黑客组织 APT、累计攻击 4000 余次。
而更为细节的数字,则可以进一步体现 360 的服务规模和响应速度:它服务了全球 225 个地区 15 亿用户、120 万企业客户的经验和实时能力;每天云查杀 560 亿次,平均 65 万次 / 秒,每天拦截勒索攻击 100 万次、拦截挖矿攻击 1000 万次、拦截恶意网址 7.5 亿次,每天新捕获样本 1300 万,150 个 / 秒,分析样本 5200 万,600 个 / 秒。
作为这种能力的保障,需要有互联网级别的强大算力和处理能力。因此数年来,360 累计投资 200 多亿元,建立了 210 个数据中心,伺服器 20 万台、出口带宽 4000G。
这些数字与成就,成为了 360 进一步助力中国网络安全事业的新起点。
在 2023 年第十一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周鸿祎代表 360,面对千行百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安全理念:安全即服务。
在周鸿祎的解释中," 安全即服务 " 可以拆抽成八项内容:数据即服务、情报即服务、知识即服务、能力即服务、专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工具即服务、探针即服务。
这些细分的内容,有些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
比如 " 探针即服务 ",其实指的是对于用户终端流量数据的监测服务——通过合理地部署探针,监测流量数据的异常,发现攻击与潜在的攻击。
比如 " 专家即服务 ",针对的是 " 人与人攻防对抗 " 这个网络安全的本质,通过一支具有实战对抗经验、能够实时响应的多层次专家团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供 " 一步到位 " 的解决方案服务。
在过去,周鸿祎曾经把这套裝务体系,总结成 " 全网感知、数据致胜、集中研判、以人为本、运营为王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它被进一步沉淀为四个关键词:平台、探针、数据、专家。
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沉淀,而是基于这四个关键词与 " 安全即服务 " 的整套构想。
安全即服务的本质,其实是基于 360 沉淀下来的 " 云化 + 服务化 " 能力。
所谓的云化,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它是将 360 运营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一系列追踪抵御攻击、分析溯源的工具放在云上,为用户提供强大的云上数字化安全运营平台。
随后,终端部署的探针监测到的数据,会被持续上传到云端的运营平台上,并且接受运营平台指令,在本地做出响应。
这些云化的数据,持续加强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 360 安全大数据库,在威胁情报和攻击支持方面,可以通过云端全部赋能给用户。
同时,2000 名随时待命的高级安全威胁专家,可以在云端实时响应分析用户遇到的安全事件。
而当这种全面云化的资源和能力,以服务方式提供给政府和企业用户,就构成了完整的 " 云化 + 服务化 ",也构成了一整套 " 安全即服务 " 的新安全时代理念。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在产业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组织,分享到这种网络安全保护的能力?
这是当下中国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大中型企业,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有限,小微企业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而这些小企业,往往又是大企业的供应链环节,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数字安全的最短板。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360 提出了 " 助力小微 " 的战略。它的宗旨,就是免费为没钱、没人、没技术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安全服务。到今天,受益的企业已经超过 100 万家。
在这一次大会上,这种对于小微的助力更进一步—— 360 发布了战略产品 "360 安全云 ",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分享 360 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费用只需要传统集成建设模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从 to C 的安全专家,到赋能千行百业的 " 安全大腦 ",360 的方向看起来有了一些变化,能力也有了巨大的更新。但很多东西。恰恰又没有变:比如它对于网络安全的专注没有变,对于解决问题的创新与实干态度没有变,对于技术趋势的积极观察与前瞻也没有变。
但比起这些,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些信念中的不变:
"360 的战略是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勇攀高峰,替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下海就是甘当配角,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安全保障支持。"
这是周鸿祎的看法,显然,比起营收、利润、市场份额这些单纯的指标,这样的态度,更符合真正的 " 产业一哥 ",也能帮助一家公司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