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英伟达Q2财报狂飙背后:AI向上,汽车向下,欢迎阅读。
英伟达二季度财报多项数据狂飙,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 AI 浪潮带来的数据中心业务猛增。但汽车业务却环比有所下降。从市场来看,用于数据中心的大算力显卡可以堆叠技术,但汽车业务,似乎还需要考虑市场下沉。
文 | 智驾网 黄华丹
英伟达 2024 财年 Q2(2023 年 5 月 -2023 年 7 月)财报成为投向资本市场近两日的一记重磅炸弹。
单季度 135.1 亿美元的营收,101% 的同比增幅,季度营收首次超过 100 亿美元,同时也大大超出华尔街分析师 112 亿美元的平均预期。更加可怕的是,英伟达本季度净利润高达 61.88 亿美元,同比暴增 843%,净利率达到 45.8%,创下历史新高。
在 135.1 亿美元营收中,76.4% 来自数据中心业务,达 103.2 亿美元,环比增长 141%,同比增长 171%。虽然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一直在增长,但本季度,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英伟达狂飙突进式的表现更反映出 AI 浪潮的疯狂。
当天盘后英伟达股价大涨,市值达到 1.16 万亿美元,多家机构对英伟达评级从持有上调为买入。即便英伟达已经疯涨半年,资本市场依然坚定看好。
截止今天发稿为止,英伟达市值 1.13 万亿美元,排在苹果 2.77 万亿、微软 2.38 万亿、谷歌 1.63 万亿、亚马逊 1.36 万亿美元之后,排在特斯拉 7335.77 亿美元之前,是美国第五大科技公司。
如果按着 AI 人工智能公司的定位,那么英伟达已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公司,同样以人工智能定位的特斯拉排在其身后已有近四个月的时间。
不过,英伟达这份财报中也有一项让黄仁勋失落之处,即在生成式 AI 和大模型引发的巨额需求之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英伟达寄予厚望的汽车业务,二季度营收仅 2.53 亿元,虽然同比实现 15% 增长,但环比却下降 15%。
而黄仁勋对汽车业务未来的营收期望同样是达到百亿美元级别。这中间,还差了两个数量级。
关于二季度汽车业务的环比下降,英伟达 CFO 科莱特 · 克雷斯称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是出于汽车整体需求的下降,尤其是在中国。
在 AI 需求爆发前,英伟达的主要营收来自游戏显卡业务,如今游戏业务虽然保持稳健,但增长已经滞缓,本季度游戏业务为第二大收入来源,实现 24.86 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 21.7%,环比增长 11%,较分析师预期收入 23.8 亿美元高出 4.6%。但和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数据中心成为英伟达最大的增长引擎,且显然增势凶猛。从智驾网的观察来看,大模型,云服务的普及,使得数据中心的需求仍在激增。而且,据外媒报道,目前除了各互联网巨头在疯狂囤卡,包括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以及英国首相苏纳克等政治背景也开始采买英伟达 GPU,为其贡献了上亿美元的营收。
黄仁勋称 " 一个新的计算机时代已经开始,全球公司都在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和生成式 AI 转型 ...... 采用生成式 AI 的竞赛已经开始。"
显然,黄仁勋认为这部分业务还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就英伟达的发展历程来看,老黄并不是个会凭借一项业务高枕无忧的人。在享受这个时代的最大红利时,英伟达也早早为下一个时代做好了准备。智能汽车,就是英伟达押注的下一个增长点。
将吴新宙挖去美国,正是英伟达下注汽车业务的一大步。
在 8 月 24 日发布二季度财报的同一天,吴新宙也发表微博正式确认其前往英伟达的传闻。并且,是何小鹏亲自将其送至黄老板手中。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有接近英伟达的相关人士表示黄仁勋对于汽车业务表现不满,称此次挖来吴新宙是打算给汽车业务部门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再不行可能会裁撤该部门。
但智驾网认为,无论是从汽车业务的重要性,还是黄仁勋过往的经历,以及英伟达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来看,这种可能性都不大。
汽车业务将是英伟达继 AI 业务后下一个主要业务支柱,黄仁勋不可能轻易放弃。
01.
高性能 GPU" 买的越多,省得越多 "
具体来看财报数据。在 45.8% 的净利率外,英伟达本季度毛利率也达到惊人的70.1%,去年同期这个数据还是 43.5%,低于本季度净利润率。
高营收主要来自数据中心业务的猛增,而高利润则主要得益于其营收增加而成本基本未变,同时,研发、销售、管理费用总额只略有增长,合计增长 2.46 亿美元,占收入的比例大幅下滑。
这也充分说明芯片产品更多的投入是在前期研发,一旦形成规模效应,边际效益将大大增加。
尤其是数据中心产品,在 AI 浪潮下,英伟达的大算力显卡一卡难求,其规模效应不可忽视。目前市场上,尚没有一款芯片能替代英伟达的大算力 GPU 用作数字中心。
而同时,英伟达还在持续发布更新一代的产品。在刚刚过去的世界顶级计算机图形学会议 SIGGRAPH 上,英伟达又发布了最新一代 GH200 超级芯片平台,以及大模型开发平台工具 NVIDIA AI Workbench,大有赚尽 AI 领網域每一笔钱的架势。
黄仁勋在舞台上自信称其产品 " 买得越多,省得越多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出于成本和购卡难度,多家 AI 公司试图寻找替代品,但最终结合性能来看,虽然英伟达的 GPU 看似更贵,综合成本确实是更低。发布会上的老黄并没有骗人。
英伟达几乎是垄断了用于数据中心的大算力 GPU 市场,高利润是自然的结果,有报道称,英伟达 H100 显卡利润高达 10 倍。
除数字中心业务外,营收占比第二的是游戏业务。2024 财年二季度游戏业务实现营收 24.8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7%,环比增长 11%。
数据中心和游戏业务合计贡献了英伟达 95% 的营收。
排名第三的是专业可视化业务。二季度实现营收 3.79 亿美元,环比增长 28%,同比下降 24%。
而仅 2.53 亿元营收的汽车业务,占比仅微不足道的 1.87%。当然,这也和数据中心业务过于夸张的涨幅不无关系,分母变大,自然进一步缩小了分子的比例。
但对英伟达而言,汽车业务的隐忧确实也是不争的事实。
02.
汽车业务增长缓慢
英伟达从 2015 年开始进入汽车业务,从最初的 Drive PX 到 Xavier,Orin,再到去年发布了算力高达 2000 TOPS 的 Thor,同时可实现为智能座舱提供算力。
可以说,在汽车业务上,英伟达在产品技术上的储备也是全球毋庸置疑的首位,并且已经为近五年,甚至十年的产品力做好了准备。
但从目前汽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和数据中心业务不同,汽车短期内还没有必要使用如此大算力的产品,以顶尖的产品来实现垄断的策略显然是行不通的。
Thor 更像是 L4/L5 级别自动驾驶时代能够占据优势的产品,就像目前的 A100 和 H100 之于数据中心业务。但当前的汽车市场仍是 C 端用户为主要目标群体,成本效益高于绝对的技术实力。今天汽车市场的主流车型是 15 万左右的车型,其对应的芯片自然也以性价比为主。
目前,英伟达的 Orin 系列上车的主要还是中高端车型,而这部分市场,注定是有限的。而且,由于中国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目前领先世界,英伟达 Orin 的大部分市场也集中在中国。
2021 年,英伟达汽车业务营收 5.66 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为 2%,2022 年营收 9.03 亿美元,占比约 3%。2023 年一季度营收 2.96 亿美元,二季度 2.53 亿美元,也就是说上半年实现约 5.49 亿美元营收,根据前半年数据,预计 2023 年总营收为 11 亿美元。
整体数据在稳步增长,但占总营收的比例一直很小。而且,其中也不乏来自自动驾驶企业的订单。
但根据行业对自动驾驶的预期,真正实现自动驾驶尚需十年以上,而要做到普及,显然还要更长的时间。
而且,英伟达要想在汽车领網域做到顶尖产品的垄断,也不再容易了。凭借座舱芯片在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老对手高通也紧随英伟达的节奏推出了算力高达 2000 TOPS 的舱驾一体芯片,由于尚未落地,目前暂时无法对比性能,但至少在参数层面,英伟达已经不是唯一。
同时,高通在座舱领網域的渗透率要高于英伟达在智驾领網域的渗透。
当然,虽然在汽车行业以顶尖产品垄断市场行不通,但英伟达依然需要这部分产品来明确其作为行业标杆的地位。
此次吴新宙履新英伟达,同时也是英伟达与小鹏的进一步深入合作。小鹏作为国内最早将 Xavier 上车的车企,同时也是国内的智驾标杆。与小鹏的进一步合作,也将是英伟达在量产领網域的一次深入尝试。
03.
汽车市场需要下沉
而要提高其汽车业务的营收,英伟达显然需要将产品渗透至更大众的车型市场。
为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英伟达采取的策略之一是与联发科合作,开发多款车载芯片产品,并实现从豪华到入门级别产品的覆盖。据称,双方合作的首款 SoC 产品将是座舱芯片,预计 2025 年发布,2026-2027 年投入量产。
同样,目前在智驾芯片市场,10-30 万的主流车型更多选择的还是基于 TI 的 TDA 4 以及地平线征程 3 和征程 5 进行开发。充足的算力,更高的性价比,对极致内卷的车企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而且,地平线能够为车企用户提供充分的軟體算法和生态服务,以及各种方便开发的工具链和平台产品,大大降低车企开发门槛。
这也是英伟达另一个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就是与吴新宙的加入息息相关。
据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英伟达秉承软硬解耦,仅提供芯片产品,在軟體算法及上车适配等服务方面并不能为车企提供充分的支持。对车企自身的开发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英伟达国内某代理商的一位技术支持人员表示,英伟达只提供硬體,要怎么用,能发挥多少,那是车企自己要做的事,得看大家各自能力。" 而且,Orin 其实也不只汽车能用。" 当被问及 H800 和 A800 时,他表示这些都订不到货,要的话肯定得提前定。
对代理商而言,同样是出售英伟达的产品,数据中心产品价值更高,更加抢手,同时也更省事,自然是更受欢迎也更愿意去推广的产品。
做汽车业务,服务模式,可能同样是英伟达需要考虑的问题。
吴新宙的加入,或将为英伟达在硬體和軟體算法方面都带来更多的突破。而且,长期在主机厂从事量产落地的经验,也使得吴新宙更了解主机厂的需求,将能帮助英伟达更好地服务车企。
对英伟达而言,数据中心业务是一个大可以高歌猛进,堆叠性能的领網域,但汽车市场,除了技术,还需要下沉。
当然,在大模型、生产式 AI 正成渗透进智能汽车产业,英伟达的在汽车产业的爆发需要的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关注智能汽车,关注智驾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