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奔驰的财报与豪车市场的冰与火之歌,欢迎阅读。
文|Deepseek ACW
昨天,斯图加特的天气跟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 K 线,形成了微妙的共振。
当奔驰发布其 2024 年财报,同时宣布了未来几年的产品和运营计划时,很多分析师们都注意到,这份财报呈现出奇特的矛盾性,营业额和利润双降的同时,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达到 92 亿欧元,净流动资产稳定在 314 亿欧元,与上一财年处在同一水平。
一
应该说,奔驰交出的这份 " 成绩单 ",跟外界此前的预知并没有太多偏差,压力和挑战显而易见。
而用奔驰掌门人康林松的话来描述,这是一个在极具挑战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的稳健业绩,集团现金流强劲,接下来其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公司变得更精干、更迅速、更强大,并从全新 CLA 开始一系列密集的产品攻势。
分析人士们则认为,在行业寒冬中,这家百年巨头教科书级的财务韧性背后,或许隐藏着 " 大象转身 " 的生存密码。
奔驰的财报仿佛一场精心设计的压力测试:息税前利润同比下滑 31%,营业额收缩 4.5%,而研发投入仍维持在 87 亿欧元高位,占全年销售额的近 6%,相当于每天烧掉 2380 万欧元,这种 " 反周期投资 " 的底气,来源于其现金储备构筑的护城河。
现金流不该是躺在账上的数字,而应是面向未来的期权。奔驰的研发资金流向暴露了其战略重心—— MB.OS 作業系統、模块化电驱平台和柔性化生产体系的投资占比超 60%。这种 " 重架构轻车型 " 的思路,是把技术沉淀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
成本控制更则显老辣。数据显示,通过从 2024 年开始的 BEAT26 计划,奔驰已经将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率提升至 85%,电池包成本下降 30%。以致坊间有戏言说,当马斯克忙着给 Model 3 再砍 3000 美元售价、王传福焦虑地计算着门店坪效时,奔驰的德国老哥们却在研究怎么把每颗螺丝钉的成本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2
从即将上市的全新 CLA 开始,奔驰将迎来史上最强大的产品攻势,包括 2026 年 S 级轿车将迎来全新改款更新以及一系列 AMG 新品。
全新 CLA 将是奔驰技术路线的试金石。作为首款搭载 MB.OS 的车型,其意义不在于具体参数,而在于验证 " 軟體定义豪华 " 的可能性。据称,慕尼黑的工程师们创造性地将 VISION EQXX 概念车项目的科技成果进行模块化拆解,下放至量产车,在续航里程、能耗和充电功率方面都树立了全新标杆。
MB.OS 架构还支持进阶的智能驾驶技术,包括能够适应复杂城市交通的无图 L2++ 全场景高阶智驾。这一功能会率先部署在中国和美国的全新 CLA 上。而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也正在提速,奔驰致力于到本年代末支持 130 公里 / 小时的车速。
全新 CLA 除了提供纯电车型,还将推出配备全新 4 缸发动机的 48V 轻混车型,搭配电气化的 8 速双离合变速箱。而全新纯电 GLC SUV、全新纯电 C 级轿车以及后续全新纯电 E 级车的推出,则将进一步完善奔驰在细分市场的纯电阵容。通过这一系列车型,奔驰希望实现的目标是,2027 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份额超过 30%。
据信,在匈牙利工厂,支持燃油、纯电、插混共线生产的柔性产线,切换时间压缩至 8 小时。这种制造端的灵活性,使其能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能分配。正如康林松所言:" 我们正在把公司变成可编程的组织。"
三
中国市场在奔驰的财报和未来战略中格外引人瞩目。
中国拥有奔驰在德国总部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位于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可以以 " 中国速度 " 进行创新,在赋能奔驰产品、提升产品智能化的同时,也大大降低复杂性和成本。
为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将在本土进行研发,搭载中国特有的应用程式和车机内容,包括专属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系统,比如语音助手会说十种方言,甚至听得懂 " 儿化音焦虑症 " ——当你说 " 今儿个真热 ",它能自动把座椅通风调到三档。
本土开发的 L2++ 智驾系统,针对中国路况进行深度优化,据说识别电动自行车违规的响应速度比欧洲版本快 3 倍。这种 " 在中国,为中国 " 的研发模式,不仅降低了 30% 的軟體开发成本,更孕育出反向技术输出的可能。
作为全球产品攻势的一部分,未来将有 7 款专属车型在中国市场推出,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和驱动形式,这种布局暗含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长轴距 GLE 纯电版 3210mm 的轴距,不是简单的尺寸拉伸,而是重构了豪华车的空间定义标准;而基于 VAN.EA 平台的纯电 MPV,则瞄准了正在崛起的 " 商务休闲 "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本土化创新,实则是奔驰对消费分层趋势的精准捕捉。
四
财报数据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电动车销量同比下滑 23%,MB.OS 的生态建设仍落后于中国造车新势力,慕尼黑的工程师们还在为 L3 级自动驾驶的法规落地焦虑。
但 314 亿欧元的现金储备提供了试错空间,奔驰的转型不像新势力们那样孤注一掷,而是保持着 " 进可攻退可守 " 的弹性:模块化架构支持燃油与电动车型快速切换,本土化供应链可随时调整区網域配置。这种 " 系统性抗风险能力 ",或许才是传统豪强最深的护城河。
当汽车发明者开始向中国团队学习軟體开发,当 12 缸发动机与 800V 高压平台共线生产,奔驰的转型本质上是豪华定义的重新诠释。它不再执着于动力形式的宗教战争,而是将豪华解构为可持续的现金流、可迭代的技术架构和可扩展的制造能力。
这种 " 去浪漫化 " 的务实,或许才是穿越产业周期风暴的真正方舟。正如全新 CLA 广告片里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看似静默无声,实则在每个春天孕育着新的奔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