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长城汽车2024年报解析:长期主义的“造血”逻辑与生态竞争力突围,欢迎阅读。
2024 年,中国汽车产业在价格战与转型焦虑中迎来分水岭。当部分车企陷入 " 以价换量 " 的恶性循环时,长城汽车却以一份逆势增长的财报引发行业关注:全年营收 2021.95 亿元,同比增长 16.73%;毛利润 394.49 亿元,同比增长 25.47%;净利润 126.92 亿元,同比增长 80.73%;新能源车型销量 32.22 万辆,同比增长 25.65%,各项指标良好,经营业绩昂扬向上。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长城汽车对 " 长期主义 " 的坚守——不追逐短期规模,不参与无序内卷,而是以技术纵深、品类创新与全球化生态构建可持续的 " 造血 " 能力。"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靠补贴或降价,而是让用户为技术买单。" 业内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长城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从 Hi4 混动技术的 " 天花板 " 突破,到越野市场的绝对统治,再到全球化 " 生态出海 " 的进阶,长城汽车正以一场系统性变革,为中国车企的转型提供新范式。
长城汽车 " 造血 " 能力的三大支点
在 2024 年,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从 17.5% 下滑至 15.8%,而长城汽车的毛利率却逆势提升至 19.51%,同比提升 1.36 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277.83 亿元,同比增长 56.49%,展现出罕见的财务韧性,这一成绩的支撑来自三大核心策略。
首先是高价值产品结构更新,高价值车型成为利润引擎。2024 年,如坦克品牌销量 23.22 万辆,同比增长 42.57%,魏牌均价超 25 万元。坦克 700 Hi4-T、魏牌高山等高端车型终端价格较竞品溢价 10%-15%。Hi4 混动、Coffee Pilot Ultra 智驾等核心技术拉动新能源车型远高于行业均值,实现了技术溢价的变现。
其次是极致成本控制,让其在激烈的价格战占据优势。得益于供应链垂直整合,长城汽车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芯片等关键部件自研比例超 50%,不仅降低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原材料成本占比下降 1.24%;而智能制造提效则让其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徐水智慧工厂自动化率超 50%,单台制造成本大幅降低。这些举措在价格战中尤为重要,资料显示,2024 年,长城终端平均折扣率仅 3.8%,远低于行业 8.5% 的均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财务纪律。全年研发费用绝对额增加 12.3 亿元,但研发费用率控制在 5.17%,累计专利授权量突破 1.2 万件,说明其技术积累进入收获期。这种 " 技术复利 " 不仅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更拉动蜂巢能源、毫末智行等子公司估值不断攀升。据《21 汽车 · 一见 Auto》报道,毫末智行现在的估值是 90 亿元左右,胡润研究院的《2024 全球独角兽榜》显示,蜂巢能源估值达 620 亿元。
从差异化到护城河的技术纵深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赛道上,长城汽车选择了一条 " 不跟风 " 的路径。其核心逻辑是:与其在红海市场贴身肉搏,不如在细分领網域建立绝对优势。
混动技术的破局逻辑。Hi4 混动架构的推出,彻底改写了市场规则。通过双电机串并联设计,该技术实现了 " 全工况效率最优 " ——城市纯电续航 200 公里,综合油耗 1.2L/100km,零百加速 4 秒级。与行业主流的单电机混动架构相比,Hi4 不仅解决了 " 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 " 的用户痛点,更将四驱性能下放至 20 万元级市场。2024 年,Hi4 车型销量占比超 60%,成为新能源板块的利润支柱。
智能化不是硬體参数的军备竞赛,长城汽车的智能化选择了务实路线下用户真实体验的重构。与部分车企堆砌激光雷达、高精地图不同,Coffee Pilot 智驾系统聚焦高频使用场景,2024 年用户智驾使用率达 96%。该系统基于端到端大模型 SEE,通过日均 100TB 的 AI 训练数据迭代,事故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越野市场的绝对统治力,则是其品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2024 年,长城越野车销量同比增长 40%,市占率稳居 50% 以上。坦克 SUV2024 年累计销售 23.10 万辆,同比增长 42.12%,坦克 300 以 19.98 万元的起售价,将硬派越野从 " 小众高端 " 推向 " 大众消费 ",全地形控制系统、3.0T V6 发动机、Hi4-Z 插混架构构建的技术壁垒,以及累计 150 万公里的极限测试,使长城越野车在安全与性能上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口碑。
从 " 制造 " 到 " 生态 " 的进化
2024 年,海外销售达到 45.41 万辆,同比增长 44.61%,连续创历史新高,海外累计销量已超 180 万辆,高价值车型占比不断提升。这一数据的意义不仅在于规模增长,更在于其全球化战略的质变——从 " 低价走量 " 转向 " 高价值生态输出 "。
2024 年,长城汽车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 39.7%,增长 5.9 个百分点。魏牌高山、坦克 700 Hi4-T 等车型在东南亚、中东市场实现批量交付,海外售价较国内溢价 8%-12%。这种 " 技术输出 + 品牌溢价 " 模式,使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业务毛利率 18.76%,单车利润较行业均值高 15%。同时,其在欧洲启动研发中心选址,计划 2026 年实现本地化生产,进一步突破高端市场壁垒。
文化融合与品牌升维是另一关键。通过赞助澳大利亚橄榄球联赛、参与泰国大象保护项目,长城汽车将品牌形象与 " 探索精神 "" 社会责任 " 深度绑定。在海外社交媒体发起的 #GreatWall Adventure 话题,用户生成内容超 50 万条,形成自发传播效应。
长城汽车的转型逻辑,本质是一场对 " 时间复利 " 的信仰。目前长城汽车研发人员 2.3 万人,研发投入连续 3 年超百亿,构建起 " 混动 + 纯电 + 氢能 " 三轨并行的技术路线。在氢能领網域,未势能源已实现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下降 40%;在智能化领網域,九州超算中心的算力规模位列全球车企前三。这种投入不仅为现有业务提供支撑,更在光伏、储能等关联产业开辟新增长点。
当行业沉迷于 " 颠覆式创新 " 时,长城汽车选择将供应链管理、品控体系、规模效应等既有优势,转化为智电时代的 " 新壁垒 "。长城汽车 277.83 亿元的现金流、60% 左右的资产负债率,为长期投入提供充足弹药。
长城汽车的 2024 年年报,不仅是一份财务数据的汇总,更是一场关于 " 如何穿越周期 " 的战略演示。其核心启示可归结为三点,技术是抵抗风险的根本,短期规模扩张无法替代长期研发投入;细分市场是差异化的突破口,与其在全赛道内卷,不如在垂直领網域建立绝对优势;全球化需超越 " 低价竞争 ",技术输出与文化融合,是高价值出海的必经之路。
在行业仍困于 " 转型焦虑 " 时,长城汽车用实践证明:真正的竞争力,源自对核心能力的坚守与对用户价值的敬畏。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 大 " 到 " 强 " 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