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人形机器人的2025,站在量产与国产的时代路口,欢迎阅读。
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三生
从 2013 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首款人形机器人 Atlas 亮相,到今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甩手绢走红,从特斯拉 Optimus 在工厂里笨拙地分拣电池、优必选 Walker S1 在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工厂里忙前忙后,精准抓取汽车线束,人形机器人产业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走到了商业化前夜的重要时点。
特别是在近期,人形机器人量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当然,这离不开马斯克带来的流量。
此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已经明确提出 Optimus 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计划于 2025 年生产 1 万台,在 2026 年下半年开始向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交付 Optimus 机器人。
他认为,"Optimus 有潜力带来超过 10 万亿美元收入的机会。" 美东时间 1 月 29 日,在特斯拉 2024 年第四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潜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关于人形机器人推向舆论潮头。
2025 年,这个曾被科幻电影预言为 " 机器人元年 " 的年份,或许正在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成为现实,机器人革命可能比想象中来得更快。而对于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而言,这场盛宴背后既有弯道超车的机遇,也暗藏 " 卡脖子 " 的隐忧,技术突破、成本博弈与国产产业链突围又将如何进行?
01 技术突破:从 " 瘸腿走路 " 到 " 类人进化 "
所谓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指的就是具备人类外形特征、能双足行走的智能机器人,其核心价值在于模仿人类形态以实现与人工工具和环境的无缝互動。
早期机器人只能在固定场景完成单一任务,而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开始向 " 通用性 " 迈进,而本质上则是将语言互動、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三大系统整合的结果。
目前,人形机器人已被誉为 " 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 ",其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适应性,例如复杂地形行走、精细化操作及情感化互動,其价值不仅在于替代重复性劳动,更在于重构生产力范式。
由于拥有上述优势,人形机器人也成为机器人领網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而据高盛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达到 380 亿美元,140 万台出货量,覆盖 10%-15% 的危险和汽车制造岗位。
所以,人形机器人也成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竞争的新高地。从 2023 年至今,海外的特斯拉、亚马逊、谷歌等大厂开始强势进入市场,马斯克的积极态度便可见一斑。
中国工信部更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 " 颠覆性技术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而在这场全球顶尖高科技的竞赛中,中国企业也不可能成为旁观者。
比如,截至 2024 年 6 月底,优必选拥有 2450 余项专利,其中超过 450 项为海外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近 60%,人形机器人有效专利数为全球第一。其超 50% 的研发投入占比、率先商业化落地的 Walker 系列,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赛道的领跑者。
能够走到取得现在的成绩,据《节点财经》观察,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克服了很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其中的瓶颈之一,就是数据训练 " 黑洞 "。用行业里的人一句话," 训练一个机器人比养孩子还难 "。
人形机器人需要海量场景数据训练,但获取成本极高。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曾经做过测算,训练机器人分拣电池需要采集数万次抓取动作,涉及光线、角度、材质等变量,单次数据采集成本超千元。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机器人更多停留在 " 语言互動 " 阶段。这是因为互联网公开语料至少能支撑大模型对话,但物理世界的动作数据几乎要从零开始。
而对于国产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可能还要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产供应链的硬體 " 瓶颈 "。一台人形机器人需要 40 个以上的精密关节,而伺服电机、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如何更好的实现国产化替代,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整个行业必须要突破的核心瓶颈之一。
02 国产化的三重推力:政策、场景与开源生态
就在不久前,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位于浦东的张江模力社区正式启用,首期能容纳超过 100 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这里的机器人,有的在学走路,有的在打太极拳,很像是一家机器人技能学校。
正如《节点财经》在前面提到的,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 熟能生巧 ",输入的数据和训练的次数越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高。这样的训练场建成后,能够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
这只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整个中国产业链正在悄然构筑护城河。据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25 年突破 " 大腦、小腦、肢体 " 关键技术,2027 年形成国际竞争力。政策驱动下,长三角、珠三角已涌现出超过 100 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一场国产化突围战正在进行中。
在《节点财经》看来,人形机器人的国产化突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核心部件、场景革命与开源生态。在核心部件上,国产机器人产业采取了 " 农村包围城市 " 的道路。
长期以来,国产人形机器人在伺服电机、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国内产品开始撕开缺口,在丝杠、编码器、空心杯电机等细分领網域,中国企业开始撕开缺口。比如江苏雷利推出全系列关节电机方案,精度接近日本产品但价格低 30%;长盈精密与外企合作研发机器人精密零件,实现小批量交付。
只要撕开缺口,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和人口规模,就可以为国产机器人产业提供独特的试验场,进而带来 " 场景革命 "。比如,优必选 Walker S 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汽车工厂执行质检任务,成功完成了车标及车灯毫米级精准质检等工作。这些场景不仅验证技术,更倒逼企业开发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此外,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开源生态玩法,也在逐步打破国外巨头的垄断。比如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的全球首款开源公版机 " 青龙 ",标志着中国正试图绕开特斯拉的封闭体系。
如果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中国公司定然不会缺席最具竞争力的板块。
03 未来,2025 年将成 " 临界点 "?
目前,关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最热的讨论就是量产化的到来。
2 月 11 日,宇树科技在其京东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型号分别为 Unitree H1 和 G1。第二天,9.9 万元起售的 G1 人形机器人首批销售订单就已售罄。
工厂中,优必选的机器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比亚迪汽车工厂,优必选 Walker S1 人形机器人第一阶段实训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稳定性提升了 30%,相关优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预计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
此外,优必选还与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 - 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以及富士康、顺丰等知名企业展开人形机器人实训合作。
在这里,《节点财经》可以有一个大胆地预测,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执行器与机械和电池存储等行业的持续发展,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几年深入到生活、生产的各种场景。而在其背后,这不仅仅是单个产业的竞争,而是整个 AI 时代大生态的博弈。
当美国 Figure AI 凭借 6.75 亿美元融资狂飙突进,当特斯拉用自动驾驶数据反哺机器人训练,中国企业必须回答,如何在资本热度退去前,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如何在开源生态与专利壁垒间找到平衡?
或许,答案就藏在长三角的工厂里、深圳的实验室中,以及无数工程师对 " 成本降低 1%" 的执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