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连环反制”美国,如何保卫大豆供应安全?,欢迎阅读。
最近,彭博社报道,在本周上半段,中国进口商从巴西购买了至少 40 艘货船的大豆,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一个月平均输入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进口商抢购大豆,这是应对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应对之举。
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保卫大豆供应安全?
4 月 11 日,中国宣布将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 84% 提高至 125%。
财政部网站截图
中国第一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展现了 " 绝不接受 "" 奉陪到底 " 的姿态与魄力,也是对美国滥施关税、破坏多边经贸合作的强力反击。
回到现实看,关税是一国调节国际贸易的重要政策工具,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对等反制,必然要影响两国的进出口贸易。
哪些产品,会受到波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4 月 9 日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白皮书中提到——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集成电路、煤、石油气、药品、汽车的重要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大豆、棉花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集成电路、煤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医疗器械、石油气、汽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与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汽车相比,正解局更关注大豆。
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分类
一方面,进口量比较大。
2024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转基因黄大豆超过 2200 万吨,金额高达 856.48 亿元,比集成电路还高。
另一方面,波及面比较广。
提起大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豆腐、豆油。
其实,大豆还是重要的蛋白饲料。
中国进口的大豆,80% 用于榨油,产生的豆粕是畜禽养殖的核心蛋白饲料。
中国养殖业对豆粕的依赖度超过 90%,其中,养猪就要用掉近 40%。
也就是说,如果大豆供应减少,将直接波及我国的养殖业,进而影响肉蛋奶供应。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原产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自 1996 年开始,中国从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超过 80%。
现在,美国滥施关税影响两国正常贸易,我国的大豆供应有保障吗?
先看中国进口情况。
1954 年,中国大豆产量被美国超越,后又相继被巴西、阿根廷超越,现为世界第四大豆生产国。
2024 年,我国共进口大豆 1.05 亿吨,同比增长 6.5%,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来源国进口量占比
其中, 美国排名第二,占比 21.1%,比例确实不小。
如果结合往年的数据看,美国的占比已经处于低位了。
2017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 3285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34%。
近 8 年来,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和国内产能提升,已逐步降低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另一个有利于我国的情况是,从去年开始,全球大豆市场正在面临供应过剩的局面。
大豆行情走势图
目前,大豆的价格已经下跌到了过去四年中的最低点。
反观巴西,今年的大豆种植面积还将继续增加 3%,产量有望达到创纪录的 1.7 亿吨。
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对巴西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巴西大豆,也将有效弥补美国大豆带来的缺口。
再看美国出口情况。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大豆因关税和运输成本较高,价格并不占优势。
具体来看,美国大豆均价 3869 元人民币 / 吨,比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大豆价格都要高。
各国大豆均价对比
现在,美国滥施关税,中国和其他国家对其进行 " 对等反制 "。
加上 34% 的关税后,美国大豆价格陡增,将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根据联合国数据,2024 年美国出口中 51.7% 的大豆都销往中国。
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大豆消费市场,美国每年 5000 万吨的大豆恐怕要滞销了。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研究,特朗普发起的第一轮贸易战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超过 270 亿美元,其中大豆约占 71%。
美国滥施关税 " 反噬 " 自己,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大豆种植户日子过不下去,将倒逼特朗普政府坐上谈判桌。
最后看中国如何应对。
尽管这两年,我国大豆自给率已经提高到了 20%,但是,依然存在 " 卡脖子 " 风险。
在美国滥施关税引发的国际贸易动荡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大豆自给率?
简单来说,就是要开源节流。
开源,指的是国内种植更多的大豆,提高大豆产量。
早在 2019 年,我国就启动 " 大豆振兴计划 "。
2023 年大豆种植面积较 2018 年增加 3600 万亩,单产提升至 155 公斤 / 亩(较 2018 年增长 12%),产量增加到 2394 万吨(较 2019 年增长 45%)。
成效显著的同时,更要看到,大豆扩产的局限性。
耕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我国将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
这意味着,国内大豆的扩产,只能循序渐进,不可能 " 一口吃个胖子 "。
节流,指的是减少豆粕的用量,降低对大豆的依赖。
为减少豆粕用量,重点放在了养殖领網域。
前文提到,豆粕是畜禽养殖的核心蛋白饲料,减少豆粕用量同时满足畜禽蛋白需求,便成了关键。
低端一点的,用苜蓿、豌豆、蚕豆、油菜籽粕等饲料替代豆粕。
高端一点的,使用合成生物技术发酵生产氨基酸来替代豆粕。
2018 年,中国畜禽养殖巨头温氏股份启动了飼料雞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技术研究。
目前,温氏鸡、猪、鸭饲料配方中添加 5-7 种氨基酸,粗蛋白降低 1-2 个百分点,可减少豆粕用量约 3-6 个百分点。
到 2030 年,我国计划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 17.9% 降至 13%,减少豆粕使用 2370 万吨。
相当于减少大豆饲用需求 2900 多万吨,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量!
综合来看,一方面通过全球多元化进口布局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依托国内大豆振兴计划,推动单产水平和自给率稳步提升。
我国的大豆供应,是有保障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豆供应安全上,我国多年前已未雨绸缪,多方布局。
既筑牢了大国粮仓的安全屏障,也让今天应对贸易摩擦更有韧性。
还是那句话," 做好自己的事情 "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