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改编日剧,张若昀这部翻车了?,欢迎阅读。
几部爆款剧演下来,张若昀俨然成了观众心中的男频爽剧代言人。
新剧《鸣龙少年》,一听剧名就像是他会接的戏,满满热血感。
再一看介绍,原来是中国版《龙樱》。
《龙樱》是 2005 年播出的日剧,剧中,阿部宽饰演的樱木老师在升学率极差的龙山高中带领着一群差生成功完成了逆袭,考上了东京大学。东京大学,日本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龙樱》剧照
《鸣龙少年》作为中国版《龙樱》,虽然改编幅度很大,但核心故事没变,本土化之后,在《鸣龙少年》里观众将看到的是一群原本成绩倒数的学生一年之内考上了青北。
青北虽然是剧中的化名,但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明白这两个字所指代的含义,总不能是指北大青鸟吧?
说白了,一群差生要在一年之内考上清华北大,这就是《鸣龙少年》的故事主线。
任谁听了第一反应都是 " 离谱 " 二字,这怎么可能?什么天方夜谭?
你看,追剧兴趣这不就被勾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高考制度和我们还是有着较大区别。
先进行统一考试,拿到敲门砖后,才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报考的大学进行专门考试。
《龙樱》剧照
简单讲就是日本的学生可以对症下药,在《龙樱》中我们看到,学生们可以根据东大的招生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英语作文,东大的评分标准是减分制,哪怕你通篇都是常见词汇、简单语法,但只要不出错,就能拿到高分。
剧中阿部宽扮演的樱木老师还专门为学生们请来了几位顶级的老师,再加上报考的都是东大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以及数倍于其他学生的时间去学习,别人一天学 8 个小时,他们要学 16 个小时,有点衡水模式的意味,这些都让考东大不再是空谈。
在很多励志题材作品中,或许只是通过一段寒来暑往的镜头剪辑,让观众明白学生一直在努力就行了。
比如在国内上映过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这便是一部观众能看到主角努力,但看不到怎么努力的作品。
《垫底辣妹》剧照
《龙樱》不同,它一步一步非常具象地为观众呈现了学生们是如何努力,把每一个过程、步骤,都摆在了观众面前。
换句话说,这部剧不止是在讲述一个热血励志的故事,更是在试图教会观众,如何在一年之内通过努力和技巧考上最高学府。
《龙樱》剧照
这就使得《龙樱》虽然拍的故事很传奇,但看上去不但不悬浮,还挺有真实感。
相比日本差生一年考上东大,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鸣龙少年》让成绩差的孩子一年考上青北只会更难。
我目前看到第四集,故事只推进到特殊班级的成立,其核心看点,该执行怎样的策略还没有露出。
但已经很明显能看出,《鸣龙少年》和《龙樱》在创作方向上已经产生了极大不同。
《龙樱》的重点在于阿部宽饰演的樱木老师,他是缔造奇迹的关键,哪怕将剧中山下智久、新垣结衣、长泽雅美等当时的未来巨星饰演的学生们换成别的人,他们依旧有考上东大的可能。
目前来看,张若昀和黄尧饰演的两位老师固然重要,但《鸣龙少年》显然选择了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学生的刻画上。
导演要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学生背后的原生家庭,是考大学这件事所映照出的社会现实。
拿目前戏份最多的两个高三学生举例。
王锵饰演的李燃自幼父亲去世,母亲离家,跟着奶奶长大。
记忆力惊人,让他做检讨,拿着白纸就上台了,出口就是上个学生刚刚讲过的开幕词,复述地一字不差。
物理成绩也是极好,常通过退后一百名再进步一百名的方式赚奖学金,另外他还精通数码产品,平时就靠修修手机赚点外快,无心上学,打算用攒下的钱盘一间铺子,毕业后专职修手机。
男孩的想法很简单,要让奶奶尽快过上好日子,只可惜遭遇了拆迁与骗局,这是后话。
另一个女学生,徐若晗饰演的程雨杉则是数学天才,随手就能画出斐波那契螺旋线,做数学卷子只写最后一道大题。
母亲在她小的时候就改嫁,和继父给自己生了个弟弟。
家里是开麻将馆的,他们一家三口住在楼上,女孩一个人住在楼下的麻将大厅里,门上贴着的 " 不是厕所 " 十足显现了女孩闺房所处的独特地位。
家里重男轻女,弟弟十万元的择校费说拿就拿,给她 380 元的校服费扭扭捏捏。
这些年女孩一直想要逃离这个家庭,不止因为她在家中遭受的不公平对待,更因为继父时时对她的毛手毛脚,有一天女孩竟然还在自己房间发现了一个针孔摄像头 ······
除了他们两个,还有父母是青北复旦,自己却考试作弊,一心扑在歌唱上的 " 问题少年 ";以及寄居在姑姑家中,父亲有隐情的女孩等。
张若昀扮演的男老师雷鸣,要从倒数的学生中挑出五个来到他的特殊班级,一年考青北,还挺会挑的。
他们成绩差,不是因为学不动,而是因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全都是原生家庭。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因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问题只要能解决,似乎考大学就是砍瓜切菜了,毕竟他们的智商比正常人高得多,如果不是原生家庭有问题,大概率早就进了名校少年班。
雷鸣在一开始的学生大会上,还问出了残酷的十个问题,和《极限挑战》有一期事关起跑线的高考六问如出一辙,让学生看到每个人起点不同,原生家庭似乎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简而言之,《鸣龙少年》淡化了个体努力的重要性,强化了原生家庭对教育的影响,红蓝校服作为重要意象,似乎也在强调教育存在着阶级分野,这些都使得作品看上去好像极具 " 社会责任 "。
通过学生原生家庭之苦来映射社会现实,这点没有错,社会责任感十足,十分值得鼓励。
但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放在学生的原生家庭上,再让智力超群的天才少年来完成逆袭,其实也是一种爽文式的金手指,是在支线上费力,在主线上偷懒。
强化了老师在心理上对学生的帮助,弱化了老师在学习上对学生的指点,也弱化了学生的个体努力,这就与《龙樱》里 " 笨蛋学生考东大 " 的设计南辕北辙了。
说白了,《鸣龙少年》最大的问题就是野心太大,想触及的社会问题太复杂,反而使得观感略显杂乱,让 " 日系燃 " 能带来的简单感动变得没那么纯粹了。
有时剧中突然喊出来的一些口号都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道理都没错,但总觉得是硬加进去的元素。
" 因为裙子穿的短而受到侵犯,不是你的错;因为你性格开放、思想独立,又或者情感丰富但是遭到排挤也不是你的错;暂时还很弱小,还不能反抗,不是你的错;本应该保护你的人却并没有这么做,更不是你的错;身为一个女孩绝对绝对不是你的错。"
这句话的背景是黄尧饰演的心理老师安慰被继父装摄像头偷窥的女孩。
单独看这句话,问题并不大,截图放到微博上,营销号转一转,说不定还能上热门。但联系这个女孩遇到的事,就会发现有些套路与算计了些。
尤其最后一句," 身为一位女孩绝对绝对不是你的错 "。
问题是女孩也没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她很努力地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看着老师摆出金句高谈阔论,反倒让观众觉得别扭。
能看出来《鸣龙少年》希望能触及到更多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更多观众产生共鸣,但事实上,改编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剧集,往往是做减法好过做加法,把本土化做好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加的元素越多,越容易失败。
《龙樱》里强调的是,聪明人制定了这个世界的规则,如果你本身不够聪明,又不想被规则所抛弃,那就得努力学习。
没那么聪明的普通人也能逆袭,才最热血啊。
当主角变成了网红老师搭配天才少年,怎么看,都已经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关联了,如此一来,可不就悬浮了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