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让一部三集短片打脸,內娱要反思了,欢迎阅读。
相信最近每一个人都被一部小短剧给刷屏了。
它只有短短三集,每集甚至都不足十分钟。
第一集只有 2 分 44 秒,第二集 4 分多钟,第三集仅有 9 分多钟。
然而就是这部加起来都没有半个小时的作品,却在网上掀起了极大的风浪。
B 站播放量超过 1500 万,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 2.6 亿。
就连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也都亲自下场表扬,称赞。
小短剧,大情怀。
是的,它靠着自来水,迎来了一大波的热度与流量。
所有人都在震惊,为什么这部短剧能如此火爆出圈,引发大家强烈共情。
或许,你了解完这部短剧背后的细节与含义。
你会更加对它充满敬意——————
《逃出大英博物馆》
讲真,该片真的算不上是什么大制作。
它没有豪华的演员阵容,也没有像样的主创团队,更没有资本介入。
是一部实实在在的 " 三无 " 产品。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网剧,但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和细节,一点也不输优质影剧。
真的只能说,用心的作品会被看见真心。
短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大英博物馆里的一件中国艺术品,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在某天突然 " 活了 ",变成了一个身穿天青色纱裙的小姑娘。
她在异国他乡遇到 " 同乡 " 张永安,一个在英国发传单的记者,玉壶激动不已。
请求他一定要带自己回家。
短短三集中,讲的就是玉壶回家的故事。
而仔细观看,你会发现,这部短片最打动大家的不只是情怀和大爱,还有这其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刻画:
比如小玉壶在纠正男主自己是一 " 盏 ",而不是一只玉壶。
这是因为中国的量词甚多,英语无法翻译,而量词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当她回到男主住的地方时,小玉壶自己心里犯嘀咕的小声说道:
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 ……
原来在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都挤在一个展柜里,它们甚至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有的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
所以,小玉壶在一出场的时候脸上总是脏脏的,这都是隐喻的细节。
而我们的男主之所以叫 " 永安 ",其实也是有寓意的。
因为在大英博物馆里,有一个宋代磁州窑瓷枕,上面写的正是 " 家国永安 "。
太多太多的细节藏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了。
正如网友所说:没有技术,全是感情。
该片为什么要选在大英博物馆呢?
这不得不承认一个很无奈但却是现实的事实:
「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 23000 多件,长期陈列的有 2000 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它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中国馆。
在这里,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
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 ……
这里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甚至就连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其中就有 3 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所以不少网友感慨:"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走出来。"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
有人说,《逃出大英博物馆》,被一个短视频博主拍出来,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这部短片的成功,其实也在结结实实的打了內娱一耳光。
如今很多小自媒体都自费自制情怀短剧了,做得比内娱不知高多少等級。
而內娱不少大的影视公司还陷入翻拍,抄袭,拍摄粗制滥造的低劣洗钱剧。
相比于内娱的摆烂,我想《逃出大英博物馆》也许是一针强心剂。
它最初的策划很简单,起因是网友的一句留言,提议 " 拍一部卡通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 ……"
于是,一句 " 等我 ",一个承诺。
就让两个年轻人,酝酿半年,筹备三个月,完成了这部创作。
刚开始,他们以为这像往常一样,只是制作一个短视频而已,可当他们真正开始认真翻阅资料、创作剧本的时候。
他们才明白这个故事的重量。
男主说:有一种无名的强烈情感堵住了我的咽喉。
是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
其实,不光是大英博物馆,在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都有流失的中国文物。
如果有更多的媒体人,影视剧从业者,以文艺作品的方式呈现。
可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故事,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在 2012 年成龙大哥主演的电影《十二生肖》中,该片就介绍了一群偷盗贼们由最初的谋取私利。
渐渐的在偷盗过程中明白国宝的意义,于是就有了成龙大哥在最后为了保护龙首不被销毁,甚至拼了命去跳火山救龙首的一幕 ……
讲真,该片上映于贺岁档,实际上属于商业片,而且本片算不上太过精良。
但是,该片播出以后,真的起到了非同凡响的作用。
法国皮诺家族真的把鼠首和兔首归还给了中国。
原因竟是这位皮诺先生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十二生肖》,所以最后做出了归还兽首的决定。
皮诺家族归还鼠首兔首
讲真,这难道不就是影视创作的意义吗?
无论是电影还是短片,它的出现就一定有它的意义,
未来,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谁知道不会引起同样的效果呢。
这样有意义的作品,难道不比拍些无聊,博噱头,粗制滥造的烂片好得多吗?
让一部时长还没有半小时的短片如此打脸,內娱的影视创作模式可能真的要反思了。
记住,只有走进观众心里的才是好作品,无关乎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