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晓峰港股观察:车市价格战或成常态化 国产品牌出海机会与挑战并存,欢迎阅读。
新能源大趋势下,国内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如何变化?国产汽车品牌出海成绩如何,又有哪些新看点?
就上述问题,财联社汽车频道主编寇建东在直播连线中,为我们带来了最前沿的市场观察。以下为连线实录:
汽车产业变革进行时
问题 1:当前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前三会是怎样的格局?
答:纯电车领網域,比亚迪和特斯拉遥遥领先。
我们看到比亚迪去年 3 月宣布停产燃油车之后,销量增长非常快,2022 年的销量达到 180 万辆。并且结构上是纯电车型和混动车型各占一半。从这一点说,在纯电领網域比亚迪和特斯拉不相上下,但如果看总量比亚迪有绝对的优势。
至于第三,市场可能会先想到 " 蔚小理 " 这些新势力,无论从纯电的技术路线,还是品牌形象,再到各家创始人的光环,都会吸引不少市场关注度。
但从销量这个 " 试金石 " 看,反而是广汽埃安这类传统车企孵化的新品牌势头最猛。上半年,广汽埃安累计销量累计超过 20 万辆,其中连续 4 个月销量在 4 万辆以上。
问题 2:广汽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站在行业角度,汽车是一个体系化很强的行业,需要资金、技术、人力多方面的禀赋支持。
新势力车企具备互联网基因,在塑造用户体验上更擅长。但汽车消费的产业链其实不光这些,从技术到渠道再到售后还有很多环节,这些方面传统车企的赋能就更为明显。
背靠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就更有依靠,可以保证自己留在市场中。
毕竟这条赛道仍然在起步阶段,如果用马拉松比喻的话,连半程都没有到,大家都还有很多机会。
问题 3:如果算上燃油车,传统车企的销量依然可观。如何看待这样的现状,未来会有变化吗?
答:是的,如果加上燃油车,上半年销量最大的是上汽。所以长期来看油电共存也会是一个常态。
坦率说市场不只以技术为导向,也有资本方面的考虑。
传统车企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在全球范围内主机厂和供应商的关系错综复杂。传统车企全面转向新能源,要考虑从业人员、供应商、股东、产业链上下各方面的因素,内外部都有一定阻力。
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油车的存在也会多一个选择,某些市场的消费者就是更喜欢油车的驾驶感受和体验。比如长安、长城、吉利这些车企,油车都还有很大的存量市场。
所以我们看到混动也是一个方向,比如长城推出蓝山品牌之后,销量很快就过万辆;吉利的银河 L7 在推出之后也很快就达到了满产状态。
此外,合资品牌也对混动比较倾向。比如本田表示到 2027 年中国的车型都要转换成混动车型,所谓的放弃燃油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完全放弃。
大众也在和上汽的合作中提到,油电共存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技术角度都可能是一个长期状态。
问题 4:激烈竞争下,哪些品牌正面临风险?
答:确实,汽车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看到最先被边缘化的品牌主要是电气化转型比较慢,以及没有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品牌。
比如近几年从国内市场陆续退出的铃木、标致雪铁龙、克莱斯勒、雷诺,再到最近大家看到的吉普、三菱这类。
这些品牌有的是本身销量较小,没有余力转型。也有的比如雷诺、三菱这种自身战略原因,重心就不在中国市场,而是在欧洲、北美地区。
其次是一些新势力车企中,因为自身经营和资金问题会被逐渐淘汰的品牌。最典型的比如威马汽车,起初市场非常看好,创始人也有传统汽车行业的经验和资源。但汽车行业是极其重资产的,需要长期的准备和充分的资金支持。
最后,外资品牌面对的挑战也不小,外资品牌掌握定价权和高溢价的时代也过去了。
最近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旗下的电动车型 ID3,在国内的售价远低于欧洲,这其实反映了市场的变化。
大众最高的时候,在国内拥有接近 20% 的市场份额,但现在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 50%。
包括,前段时间福特汽车 CEO 也在财报会上表示,不会再有中国市场进一步大规模投资,那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下,主动收缩也会被逐渐边缘化。
问题 5:多家车企销售目标完成率不足,对企业基本面会有哪些影响?
答: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热点可能已经过了一轮,后续要看长期。整个经济正在复苏,相关的产业政策也在扶持,结合汽车行业自身的周期性,还是要看未来的趋势。
具体到车企本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产品换代的阵痛期。实际上,今年蔚来、小鹏都遇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蔚来最早的 ES8 车型,已经是推出 5 年左右的老产品了。蔚来要做新平台技术的更新切换,不仅是要投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还会对销量有影响。包括供应商、产品线都要重新规划布局,新老产品也会相互冲突,带来的成本可能是几何倍数的增长。
小鹏也一样,从之前的 G3 到今年推出的 G9,还有 P 系列的产品线,都要面对新老车型内部竞争的问题,也会带来运营成本的增加,影响单车毛利率这些财务指标。不仅是资金问题,也有管理和效率的问题。
问题 6:传统车企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答:整体上看,传统车企过去一直是靠合资车 " 躺赢 " 赚钱的,这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自主品牌的发展。我们看到,比亚迪最近两年对上汽的优势是全方位的,无论从产品还是市值的维度。
背景就是,传统车企靠合资车躺赚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连大众这样的巨头都需要在价格上开始讨好国内消费者的时候,合资品牌就很难再为传统车企提供支持了。
我们看到广汽之所以相对情况更好,就是因为在自主品牌方面的投入更多,并且在过去和丰田、本田进行合资的时候做了许多技术学习和消化。
国内车企出海前景与看点
问题 1:当前国内车企出海的大致情况如何?
答:国内汽车工业近年来厚积薄发,特别是疫情三年里产业链的优势明显,过去 30 年通过合资打造的产业基础确实带来了帮助。
整体上看,去年我们大概出口 300 万辆,超过了德国。今年上半年出口大概在 214 万辆,那全年预计就会超过 400 万辆,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出口国。
现在因为整个行业电气化的趋势,国产品牌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产品牌的产品迭代能力更强,更迅速。
电气化时代产品更新周期更快,无论是亚洲、欧洲还是中东、北美的消费对于新鲜感的追求都是一样的。再者,国产品牌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比外资品牌要高。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出口整车,在产业、技术层面的出口也是全方位的。比如比亚迪、吉利到海外建厂,还有电池等相关技术的出口。
这些都说明在海外市场上已经开始对中国品牌的技术能力有所认可,包括很多的技术合作,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出口销量。
问题 2:出海市场的增长点在哪?
答:市场空间上,东盟的增速更加可观。
一方面,亚洲文化圈有共同的文化背景,需求和国内更加接近。二是产业门槛也相对较低,三是地理距离接近,物流运输方便。
而欧洲和北美市场,本身就是一些老牌车企的传统势力范围,可能竞争的难度会更大。
总体上国产品牌出海在东盟地区的机会更多,比亚迪在泰国、吉利在马来西亚的建厂计划都可以看到东盟地区的潜力。
问题 3:国产品牌出海会有哪些挑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可能非商业因素的问题会很重要。比如欧洲、北美这些成熟市场,在技术、法规等方面都有很多要求,需要车企适应。
另外,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产品理念和消费习惯的不同。比如在欧洲是很难看到大规模密集的充电基础设施的,成本、政策环境都会面临调整。
当然,数据安全和隐私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智能汽车来说对于数据还是非常依赖的,道路数据的采集以及相应的体验都会面对当地文化和政策的限制。
最后还有品牌认知的问题,欧洲、北美的本土品牌都是老牌车企,有深厚的底蕴和消费者认同度,这也是国内品牌需要面对的。
车市价格战还将如何演绎?
答:国内的价格战可能会是常态化的。
一方面我们看到上半年行业产销不错,但是仍然少不了政策的刺激扶持,因为市场自身还没有完全回暖。
这种背景下,价格战是最直接和简单的选择。对于车企来说,降价不一定有销量,但不降价就一定没有销量。
而汽车产业是非常需要销量的,销售 5 万辆、10 万辆还是 30 万辆的成本不在一个水平,规模经济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包括电池在内的配套成本也在下降,这也给了车企降价的空间。
并且由于《反垄断法》的存在,也不会允许车企间有价格联盟的行为。
行业技术突飞猛进,哪些会是竞争热点?
答:大致上,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是比较热门的竞争点。
电池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能量密度、续航、安全性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智能驾驶方面更不是单纯技术的问题,还要考虑立法、基础设施配套、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协同,也有不少的问题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