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机器人,“蔚小理们”逃离价格战的新出路,欢迎阅读。
文 | 田哲
编辑 | 苏建勋
" 虽然不清楚怎么造机器人,但是不少车企友商组建了机器人团队,我们也必须跟上。"
汽车工程师黄明最近接到任务,他所在的部门必须组建一支团队研发机器人,但对于机器人研发周期、具体用途,他没有细致规划," 总体与行业进展一致。"
黄明没有时间细想,他必须尽快招募经验丰富的机器人大牛加入,因为人才争夺的压力不仅来自机器人初创公司,也来自内部竞争——公司多个部门已经着手研发包括人形、机械臂在内的机器人," 有点内部赛马的意思 "。
自 2021 年特斯拉公布其自研人形机器人后,多家车企小鹏、蔚来、奇瑞等陆续公布机器人研发动态,推出多款机器人产品。近期,奇瑞展出了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两款机器人产品。
奇瑞人形机器人
另一部分车企则通过投资,提前布局机器人版图。仅 2024 年,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产投就已投资帕西尼感知科技、银河通用机器人、逐际动力等机器人初创公司。而在众多机器人初创公司之中,智元机器人收获了较多车企青睐,其投资人包括比亚迪、北汽、上汽等知名车企。
一位车企系投资人告诉《智能涌现》,公司自去年开始关注机器人行业,迄今已投资多家机器人公司。谈及原因,他表示,汽车工厂场景丰富,机器人应用后能积累丰富数据用以迭代机器人,但更重要的是,汽车行业正陷入价格战,急于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 现在新能源汽车如果不大幅度降价,可能没有销量,但降价过多,又会导致车企亏本,同时没有市场声量。于是我们投资机器人公司,希望机器人能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是特斯拉。
2023 年 1 月,特斯拉宣布其熱賣车型 Model 3、Model Y 降价 2-4 万元,以刺激销量增长。降价效果立竿见影,次月特斯拉销量环比增长 12.6%。此后,国内各车企纷纷跟进,推出新能源汽车降价优惠政策。部分车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售价甚至低于同级别燃油车。
但长期的价格战不断压缩车企毛利率。特斯拉年报显示,2022 年其毛利率 25.6%,而 2023 年这一数字为 18.2%,毛利率同比降低 7.35%。
当 " 低价 " 与销量紧密绑定,几乎没有汽车行业玩家能从价格战逃离,而更具想象空间的机器人行业,自然成为了汽车行业新的必争之地。
工厂 + 零部件,汽车玩家入局机会
人形机器人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以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的 " 大腦 ",控制运动能力的 " 小腦 ",以及机器人的本体。
对于擅长精密制造、智能驾驶的汽车行业玩家而言," 小腦 " 和本体是其布局机器人的最佳切入点。
特斯拉是率先宣布研发人形机器人的车企,2021 年其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 Optimus,预计 2025 年年初小批量生产后,率先在特斯拉工厂使用。在近日的特斯拉活动上,Optimus 已具备舞蹈、熟练抓取物体的能力。
Optimus 操作能力的快速迭代,原因在于其已在工厂投入应用。公开信息显示,特斯拉为 Optimus 配备了数十人的遥操作团队,他们必须身穿动作捕捉装备和 VR 头显,执行各类指定动作工作,采集 AI 训练数据。
特斯拉遥操机器人
遥操作是机器人公司收集真实数据的方式之一,其优势在于,采集的数据训练机器人后,将提升机器人相关任务的成功率。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汽车工厂生产环节多样,要求明确,可为人形机器人收集大量真实数据,因此汽车工厂成为了大多数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的首选场景。而对于拥有工厂的车企而言,研发机器人将拥有先天的数据采集优势。
另一面,规模化量产的汽车零部件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可降低机器人本体开发成本。
根据《埃隆 · 马斯克传》,为了让 Optimus 的手腕具备三个自由度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制造成本,团队将特斯拉车上的升降门执行器应用至 Optimus,从而降低了数百美元成本。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可能为机器人供应零部件。银河通用机器人产品总监朱辉告诉《智能涌现》,由于零部件尚未标准化,现在市面人形机器人产品基本是 "0 号机 ",行业玩家对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要求是能用就行。
部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瞄准机器人赛道,譬如汇川技术、拓普集团、速腾聚创等汽车知名一级供应商曾表示,将研发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智能涌现》获悉,部分智能驾驶公司也正在关注人形机器人动态,考察入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可能。
智能驾驶技术经过多年迭代,其技术成熟度已经过市场验证。根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 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乘用车销量 995.3 万辆,市场渗透率达 47.3%。
而近年被智能驾驶公司成功验证的端到端大模型,正出现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趋势。
端到端大模型旨在将智能驾驶传统的感知规控模块,整合至一个统一的模型中,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就能输出最终轨迹或者控制指令,从而大幅提升智能驾驶系统拟人化和通用性。如果端到端大模型应用至机器人,则能提升机器人在不同操作任务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业界已经开始将视觉语言大模型用于智能驾驶,解决场景理解以及规划问题。
在地瓜机器人算法技术负责人隋伟看来,虽然机器人与汽车的应用环境有所不同,且机器人面临的环境更复杂和多样化,但大模型的通用性同样可以解决机器人的场景理解问题。将视觉语言大模型用于机器人的场景理解,有助于提升机器人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机器人行业,门槛不低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尚未标准化,向汽车零部件公司敞开大门,但并非所有玩家都能顺利入场。
在隋伟看来,新能源汽车与人形机器人之间的差异,将导致两者的供应链向不同方向分化。
首先,人形机器人更多采用关节技术,关节使用的传感器与智能驾驶不会严格一致,因此,机器人公司可选择的传感器类型更多。
而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如电机、执行器等,多家机器人公司通过自研以提高机器人能力上限,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相关零部件市场。
一位机器人从业者告诉《智能涌现》,由于零部件对机器人的后续迭代有着较强影响,机器人公司采购零部件时相对谨慎。在他看来,汽车零部件公司初入机器人领網域,产品成熟度难以保证,因此较低概率与汽车供应链公司合作。
其次,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可复用于人形机器人,但应用范围较为有限。
朱辉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车与轮式机器人都通过轮胎行驶,因此智能驾驶部分算法可应用于轮式机器人。但两者的差异在于,轮式机器人拥有腿部关节,自由度相对汽车更高。
此外,轮式机器人有可细分为双轴、四轴等类型,自由度及全身平衡均有较大差异。
事实上,对于擅长制造、整合供应链的车企而言,研发机器人也并不容易。
马斯克曾表示,今年年底,Optimus 灵巧手将从 11 个自由度翻倍至 22 个,但近日特斯拉活动显示,其展示的灵巧手自由度没有明显更新。可见,即便拥有丰富制造经验、投入大量成本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
特斯拉展示的灵巧手
尽管如此,马斯克仍对机器人业务保持信心。他预计,人形机器人业务将超过特斯拉其他业务的总和,为特斯拉创造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值。
人形机器人距离量产商业应用仍有距离,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起跑线,这是汽车玩家争先入局的原因之一,他们都相信能从中分得市场蛋糕。至少,价格战暂时不会在机器人行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