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谁封住了2023年A股最后一个“涨停”?,欢迎阅读。
要求索 A 股市场 2024 年的走向,恐怕要从 2023 年最后一个涨停开始梳理起。
A 股市场在 2023 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3000 亿市值的兴业银行在最后一秒被 " 暴拉 " 上涨停板,且牢牢封死(下图)。
这个交易行为确实震动市场。
以成交计,兴业银行最后一秒成交了 2.16 亿元。以市值增长计,兴业银行最后一刻市值增长 300 亿!
以至于有投资者感叹,去上了个厕所,回来个股就涨停了。
还有投资者 " 惊喜 ":年度收益最后一刻 " 扭亏为盈 "。
一时间关于这个 " 涨停板 " 的 " 作俑者 " 各路猜测纷起:
是 " 大型央企 " 扫盘买入?兴业银行或关联人 " 抄底 " 增持?公私募基金最后一刻拉升年度业绩?抑或是乌龙指?或者是后续兴业银行乃至银行板块有大利好被内部人 " 获悉 "?其他原因?
外界难以断定。
而随着上交所在 29 日晚上公布的 " 初步的 " 模糊 " 的信息,2023 年最后一个涨停的 " 内里乾坤 " 似乎开始逐步浮出水面 ........
交易手法 " 粗糙 "
分析这个板是谁拉的,首先要观察整个兴业银行的涨停过程。
说起来,这个涨停封的相当 " 鲁莽 "。
统计显示,12 月 29 日,兴业银行尾盘集合竞价时发生异动,当天尾盘该股集合竞价成交价,竟然达到涨停板(+9.97%),而三分钟前该股的涨幅仅 0.27%。
该股在当天最后一秒(即尾盘集合竞价)合计成交 133082 手,成交金额 2.16 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个,单纯凭借巨额买单把个股封上涨停的 " 交易行为 ",仅从下单策略看,交易手段相当 " 简单 "、" 直接 " ——乃至 " 粗糙 "。
排除基本面 " 支撑 "
而在该股涨停的同时,同期 A 股中其余多数银行股无明显异动。
另外,当天仍在交易中的港股市场的银行板块也未出现异动,相关银行股走势平稳。
除此以外,元旦假期期间,也未出现兴业银行的 " 隐藏利好 "。
上述情况基本可以证实,该股的上涨可已排除基本面的因素。
涨停银行公告 " 经营正常 "
另外,涨停当晚,兴业银行即发布《关于股价波动情况的说明》。
声明称:"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关注到 2023 年 12 月 29 日本公司 A 股股票收盘价格涨停,股价涨幅较大。经自查核实,本公司经营情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相关公告,不仅排除了银行经营层面可能的信息,而且明确公司 " 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事实上也排除了潜在的诸如并购、新业务启动等事件性机会的可能。
则上述情况,亦不可能存在银行自身 " 自购 " 或 " 大股东增持 " 等情况。
某种程度上,已经把此次涨停归结给了二级市场的投资者。
交易所公告进一步 " 板上钉钉 "
上述交易行为,出自二级市场的 " 个别人 " 的 推测,进一步在交易所发布通报后,被证实。
仔细回溯上交所在 29 日晚间的通报,可以发现,上交所表示:
经初步核查,为某投资者以明显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所致。上交所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深入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上述情况透露出几个重要线索:
该交易行为是某投资者(个人或机构)的个别行为,不存在多个投资者 " 梦幻联动 " 的情况。
交易所认定,该投资者 " 以偏离股票最新成交价的价格大笔申报成交所致 "。这句话已经隐隐的把该交易行为的 " 异常 " 特点凸显了出来。
交易所将 " 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深入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 的措辞,也隐隐透出进一步调查后采取措施的口吻。
究竟是谁?
综合上述各种线索可以判断,2023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兴业银行的涨停,应为熟悉市场规则的职业机构或者职业个人投资者的单独所为。
上述投资者应可排除肩负 " 重要使命 " 的 " 国有机构 " 的可能,后者的合规要求相对严格,且近期多明确以增持 ETF 为主要手段。
上述投资者也基本可以排除 " 公募 " 产品的可能,后者有明确的交易合规性要求,最后一刻影响集合竞价的可能性较弱。
另外,参与交易的投资者,相当熟悉交易规则,这导致了它选择了可以快速拉升价格的集合竞价阶段来下单。
但又显然低估了监管部门的反应速度和态度,这种 " 职业而不专业 " 的表现,也让外界几乎可以锁定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