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如何定义“第八代导演”?,欢迎阅读。
作者 | 魏妮卡
编辑 | 李春晖
80 年代开始拍片的第五代导演反思民族时代,90 年代开始拍片的第六代导演关注个人心灵,新世纪崭露头角的第七代导演勉勉强强还可归纳为走进商业片时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近十年来活跃的新一代导演?尽管世界已经散落成碎片,我们再难一言蔽之某些同根同源的精神故土或时代症候,但归纳与简化显然仍是我们认知这个越来越复杂世界的必要形式。
尤其在夏天这个 " 冲奖 " 的季节。张子枫华表封影后,朱一龙戛纳走一遭,上海电影节蓄势待发,台前的明星花团锦簇,台后的导演更被视为可以点石成金的战略资源。
比如,刚刚在华表奖正式 " 复出 " 的曾国祥。
曾国祥的作品可谓影后、影帝制造机。《七月与安生》捧出了双影后周冬雨、马思纯,《少年的你》不仅让周冬雨再次获封影后,还让初出茅庐的易烊千玺一战成名——获得金鸡、金像两个影帝提名。甚至剧集里被批 " 五官乱飞 " 的周也,在《少年的你》里也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只能说,曾国祥真的很会调教演员,重点是还能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如今一朝 " 解封 ",想来小花、小生们都会前赴后继。
正带着朱一龙闯荡戛纳的魏书钧,也是新一代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部部都能入围戛纳电影节,正是海外镀金的最佳选择。其下一部电影《白鹤亮翅》,合作对象从易烊千玺传到王鹤棣,自然是大饼无疑。
曾国祥、魏书钧受追捧的现状,不禁让人想到当年明星争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作品的盛况。虽然第六代导演之后,大家默认讨论代际已经没有意义,曾国祥与魏书钧的年龄还差了辈。但在大众印象中,他们确实像是一批新锐导演。
而再具体分析,2013 年前后圈外资本进入影视圈那几年捧出来的导演,与 2018 年后资本退潮崭露头角的导演,也有很大不同。
新一代导演缺少共性,但确实是值得观察的一代。
演员派导演大浪淘沙,功成名就居高位
上一次关于中国导演代际问题的讨论,还是十三年前。
陆川在一次活动中,反驳了王小帅在戛纳电影节上称 " 中国电影不可能有第七代导演 " 的言论。陆川自认是第七代导演的代表,试图撇开自己和第六代的关系。在陆川看来,上一代还是在冲击电影节的范畴内讨论,第六代导演是电影节培养起来的,但第七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市场培养起来的,是百花齐放的一代。他列举宁浩、张杨、张一白、徐静蕾、金依萌等,都算是第七代。
按照他这个说法,转型商业比陆川更成功的管虎,也应算作第七代。细究起来,初探商业片的一代,和后来直接成长于商业环境的一代导演,还是有很大不同。如果说第七代导演进行了成功的商业片转型,但仍比较拘泥于黑色片与公路片类型。此后一代导演则探索了更多元的纯商业类型片,硬糖君暂且将这一代称为第八代。
我们定义的第八代导演主要发迹于 2013 年后,也就是圈外资本大举进入影视圈之时。
当时资本以金融玩法在娱乐圈玩大票,年年都能带来一个赌徒般胜利的案例。2014 年,北京文化和中影 5 亿保底《心花路放》,最终票房 11 亿;2015 年,21 控股 9 亿保底《港囧》,最终票房 16 亿;2016 年,和和影业 20 亿保底《美人鱼》,最终票房 34 亿。
那阵子,娱乐圈给人一种人人都能做导演的错觉。演员、名人争相跨界,被资本捧上导演位置的包括但不限于:小沈阳、何炅、黄磊、蔡康永、梁家辉、吴克群……可惜这些作品大多不过关,遭到了观众的口诛笔伐。尤其是何炅、黄磊、蔡康永,因为一部导演大银幕作品,差点砸了做主持人积攒了大半辈子的口碑。
但这个疯狂的年代,也捧出了中国电影现今不可或缺的成功导演。比如导出影史票房榜亚军作品的吴京,他执导的《战狼 2》以 56 亿票房雄踞影史票房冠军 4 年,才被《长津湖》超越。不得不说,北京文化虽然已经没落了,但当年确实以真金白银在中国电影史上砸出了动静。
还有万达电影,在其股市巅峰时期合作了不少新导演,陈思诚就是其中代表,以《唐人街探案》系列抬高了悬疑喜剧票房天花板,成国内第一大 IP 电影。陈思诚个人导演作品的票房总计 122 亿,目前是影史第二,仅次于《长津湖》系列的徐克。
其他如邓超、韩寒、郭敬明,虽然口碑有所争议,但他们获得票房成绩不可忽略。贾玲、黄渤则属于谨慎派,虽然收获了票房与口碑,却表示不再轻易执导筒。
演员转导演大浪淘沙,大部分人随波逐流、浅尝辄止,但总有人抓住机会,成为了佼佼者。对中国电影来说,也算是幸事一桩。
没背景的,要么做喜剧,要么傍名导
资本捧演员、名人做导演,总归是图他们的名气和噱头。但在影视泡沫的时代,没名气、没背景的人也有自己的出路。
国产商业片最初是靠喜剧打开市场,资本自然会继续加码该类型的投入。这就产生了两大喜剧流派,并成为至今的中流砥柱:一个是话剧派,一个是网络草根派。
开心麻花从话剧界席卷电影圈,让沈腾、马丽等 " 麻花系 " 演员都拥有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同时," 麻花系 " 导演也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展现出和而不同的麻花喜剧风格。
闫非、彭大魔从执导《夏洛特烦恼》到《西虹市首富》,代表了最典型的开心麻花风格——抖包袱的段子喜剧,但他俩又是麻花导演里最擅长情感表达的。
张吃鱼则从《羞羞的铁拳》到《独行月球》有了很大改变,开始探索科幻类型与视听结合下的不同喜剧风格;
同时,开心麻花还有很强大的导演储备。新导演吴昱翰在《李茶的姑妈》上,让麻花口碑票房遭遇滑铁卢之后,又一个新导演邢文雄则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上挽回了口碑,让麻花在 2022 年春节档拿下了 26 亿票房,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话剧派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饶晓志。因为麻花的成功,话剧导演饶晓志赶上了话剧导演跨界的风口。当时北京文化是他的大资方,他凭借黑马作品《无名之辈》被市场看到。虽然后来北文无力投资了,但他的后续作品陆续有光线、华策这样的业内头部公司接盘。同时,他也把握住了机会,持续输出了《人潮汹涌》《万里归途》等口碑票房双收的作品,在圈内站稳了脚跟。
网络草根喜剧派代表则有大鹏、肖央以及 " 万合天宜系 " 导演易小星、刘循子墨等。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视频野蛮生长时期,凭借屌丝喜剧积攒了流量与人气,自然而然地被资本看到,顺利从小荧幕跨越到大银幕,成为电影导演。
至于不搞喜剧的新导演,就只有一条路——那便是傍大导演、走扶持计划。
宁浩的坏猴子 72 变计划是目前最成功的新导演扶持案例,相继走出了路阳、文牧野、申奥、沙漠、温世培、曾赠等导演。尤其是路阳、文牧野,已经是备受认可的成熟导演,各自有商业与口碑的代表作,路阳有《绣春刀》系列与《刺杀小说家》,文牧野有《我不是药神》与《奇迹 · 笨小孩》。
其余扶持新导演比较有成效的是徐峥。他扶持的新导演苏伦、邵艺辉都导出了黑马爱情片,前者有《超时空同居》、后者有《爱情神话》。
京圈外的地網域派
说来说去,上述导演能够出头,主要还在于混传说中的 " 京圈 "。
非京圈的导演,当然也另有一套模式。比如典型的香港派导演,很多在香港已经很成熟的老导演,搭上了博纳做主旋律大片的快车,迅速成为内地票房的扛把子,从《湄公河行动》一直拍到《长津湖》的林超贤就是代表。
都说香港电影人才青黄不接,其实陈可辛也给过希望。他扶持的两个新导演曾国祥、许宏宇,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前者交出了《七月与安生》《少年的你》,后者交出了《喜欢你》《一点就到家》以及剧集《穿越火线》,都算是可圈可点。
这类香港派导演,商业叙事手法无可挑剔,可驾驭类型也比较多。曾国祥不在国内混的这段时间,就跑去 Netflix 拍了《三体》,即将接受观众审判。其实香港电影只要师徒体系不断,香港派就定会有新的导演人才出来。
不过此前被香港业内寄予厚望的富二代导演翁子光、麦浚龙,前途就有些不明朗。翁子光凭借《踏血寻梅》在金像奖大放异彩后,第二部作品《风再起时》终于在 7 年后上映,却遭遇口碑票房双失利;麦浚龙的《风林火山》因为资金问题一拖再拖,不知何时才能拍完上映。
除了香港派,这些年台湾北上的导演也不少,但商业上成功的只有陈正道。虽然他的 " 大师系列 " 作品,因为《记忆大师》票房滑铁卢而搁置了,以及他的最新作品《盛夏未来》《秘密访客》票房都不及预期,但不可否认他此前《重返 20 岁》《催眠大师》两部作品的成绩。
其他台湾导演,比较有潜质的是和众合千澄有深度合作的程伟豪。他在台湾已经成为扛票房的中流砥柱,从《红衣小女孩》系列到最新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频频打破票房记录。但他闯荡内地的成绩一言难尽,一方面他执导的作品《缉魂》不太成功,另一方面他监制、制片的《当男人恋爱时》却成了小黑马。
以魏书钧为代表的新一代文艺片导演,在这个电影节的季节自然是风光无限。他们除了地網域风格多样,故事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比如贵州的毕赣、甘肃的李睿珺、西藏的万玛才旦以及内蒙古的忻钰坤、张大磊、周子阳。其关注的主题也不再如印象里那么苦大仇深,比如,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一种融合科幻元素的怪诞喜剧风格,魏书钧的《永安镇故事集》是讽刺影视圈的自我解构式电影。
总的来说,第八代导演更加没有包袱。在商业片领網域,他们的商业叙事技巧更加成熟,尝试的类型更多元。在文艺片领網域,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命运与想象力的探索,地網域风格也更多样。
这不得不感谢前些年资本给了很多人冒险与创造的机会。在勒紧裤腰带的日子里,往后新一代还能有多少创造力,就有待进一步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