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2023,无法撤回,欢迎阅读。
作 者:十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打个响指吧,他说
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
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2023 年,《漫长的季节》在许多人心里打了一个共鸣的响指。这一年,我们亲眼看着很多遥远的事物被震碎,旧秩序不再,新秩序未来。
图源:网剧漫长的季节
正如埃利亚斯 · 卡内蒂所说:旧的答案分崩离析,新的答案还没有着落。迷茫、混乱、不确定,不仅属于个体命运,也融进了时代主题。
ChatGPT 大火、淄博烧烤刷屏、房地产大变局……未来与过去交织,痛苦与希望并存。
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们站在新年的开端、旧年的末尾,特此回顾 2023 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回顾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个体和时代,愿此化作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ChatGPT 元年
2017 年,北京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现场,大洋彼岸的霍金通过大螢幕发表演讲:
"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在此之前,霍金不止一次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表示过担忧。
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 " 真正的危险 "。机器人可能会找到改进自己的办法,而这些改进并不总是会造福人类。
马斯克在 2015 年更是直接发出警告:AI 是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
然而就在同年,他却和几位科技巨头投资 10 亿美元创办了 OpenAI。2023 年,这家公司发布的 ChatGPT 引发了一场全球风暴。
如果说,以往人们对于 AI 的强大停留在想象阶段,那么 ChatGPT 则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考对象。
图源:B 站 UP 主 " 杜恩泽和我一起拥抱 AI"
已经退出 OpenAI 董事会的马斯克,《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图灵奖得主约书亚 · 本吉奥等上千位科技界人士下场呼吁——" 请暂停 GPT 的研究 "!
大佬们的担忧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人类因为受到生物限制,所以智商世世代代都是 100 来分。但 AI 却没有这种限制,当它的智商达到 500 分、1000 分,我们还能理解它吗?AI 会产生意识吗?它会消灭人类吗?
很多科幻电影给出过一些类似的猜想。《2001 太空漫游》中著名的人工智能反派——哈尔,就在带领人类探索地外文明时出现 " 精神错乱 ",试图杀死飞船上的所有人类;
《复联 2》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奥创,在不断的自我进化后,最终脱离了创造者的本意,开始实施消灭人类的计划。
而在现实中,尼克 · 伯斯特隆姆等专家认为,一旦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很有可能就会直接消灭人类。它这么做的理由,一是可能担心人类反扑、拔掉它的插头,二是要追求某种我们现在还难以想象的目标。
但事实的另一面是,人类迄今为止都没有造出过一个鸡蛋。我们可以造光刻机,可以造宇宙飞船,但却造不出一只猫,因为猫远比宇宙飞船要更复杂。
人类到底能不能造出高于自己的智慧生命,比如超越人类自身的 AI。这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正如《三体》畅销多年、盛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未来当人类文明和 AI 文明相遇,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共存,这个世界将会是何种模样?
虽然马斯克悲观地认为,人类只是硅基生命的引导程式,但一切还有待未来的回答。
2023 年,横空出世的 ChatGPT,仅仅只是漫长 AI 时代的一个起点。
淄博烧烤霸屏
今年 3 月份,和 ChatGPT 一起引爆互联网的,还有淄博烧烤。
" 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 " 淄博最火的时候,几乎所有烧烤店都在排长队。店里的烧炭小哥,有很多被熏黑了好几度。
数据更直观,今年 3 月 " 淄博烧烤 " 的关键词在全平台搜索量同比增长超 770%。各大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组团到淄博撸串的特种兵。
图源:齐点淄博
" 淄博上次这么热闹的时候,还是在齐国 "。
这次让淄博翻红的,除了烧烤,还有当地政府。为了方便前来打卡的游客,淄博特意定制了 " 烧烤地图 ",成立烧烤协会,新增了 21 条烧烤公交线路,还有被广大网友点赞的济南到淄博的 " 烧烤专列 "。
有很多游客还没到淄博,就在高铁上收到了淄博文旅局的暖心投喂,特产、礼包拿到手软。
为了让大家吃得安心,当地领导坚决地放出狠话:谁敢砸了我们淄博烧烤这口锅,我们就砸了谁的饭碗。
随后商家们收到檔案,凡是坑人的骗人的,只要抓到立马关门;出租车严禁不打表、拒载等行为,一旦被投诉直接停运;网红烧烤大院门口,都至少配齐警察、工商、服务三类人员……
商家们也很争气,有的店实在坐不下了,就卖力给游客们推荐别家店:" 去别的家吃吧,淄博的烧烤都很好吃 "!他们开店已经不只是为自己赚钱,而是要为淄博这座城市赢口碑。
图源:新华社
淄博市民也纷纷出力,在住宿行业被挤爆的时候,有不少市民把自家空置的房间出租招待外地游客;
为了城市的市容干净,有人下班回家沿路捡垃圾;
甚至有当地人在外地游客爆满的烧烤店,免费当了 3 小时服务员。
就连街头,都布置了充电插排,供路人、游客随时充电。
不管是硬核保障还是人文温情,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淄博都做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全城一心,淄博爆火。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烟火气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在疫情结束后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和实力。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淄博烧烤走红,也是淄博数十年优化营商环境的厚积薄发。
早在 2019 年,一张淄博市企业家大会上的合影就在当地很出圈,在合影中,企业家们站在前排,市领导们则站在后排," 企业家要站前排,领导站后台、当后盾 "。
营商环境的构建需要服务型政府,以这次淄博烧烤热为例,如开通烧烤专列、打击宰客行为等等一系列服务性的支持政策,再加上市场的努力,才营造出一片肥沃的 " 营商土壤 "。
2023 年,淄博烧烤火的其实不是美食,不是城市,本质上火的是 " 淄博服务 "。
名人去世
2023 年,很多我们熟悉的人一一远去。
10 月 27 日,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在上海逝世,享年 68 岁。
11 月 29 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享年 100 岁。
7 月 12 日,欧洲知名作家米兰 · 昆德拉去世,终年 94 岁。
11 月 28 日,投资界传奇查理 · 芒格去世,终年 99 岁。
6 月 13 日,著名画家黄永玉因病逝世,享年 99 岁。
在商界," 中国第一商贩 "" 傻子瓜子 " 创始人年广久逝世;著名民营企业家、信誉楼创始人张洪瑞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杉杉股份创始人、传奇浙商郑永刚去世;中国 AI 领军人物、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因病去世,年仅 55 岁。
演艺界中,歌手李玟轻生去世,年仅 48 岁;《大宅门》导演郭宝昌在北京离世;《老友记》中 " 钱德勒 " 扮演者马修 · 派瑞在家中溺亡。
从此,天上又多了一些闪耀的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多年,他总能把错综复杂的史事,用说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写人是他的历史著作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他永恒的主题。
在他眼里,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占据了历史的 " 中心 "。而他的著作想告诉人们的是:历史中的人们是如何以自身的禀赋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去生活、去思考,去实现其生命的旅程和存在的价值。
远去的这些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意义,也都在这个世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 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 "。
这些名人的去世或许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既然注定要走向终点,那选择怎样过一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又为身边的人带来了什么?
房地产变局
房地产,是 2023 年绕不过的一个话题。
变化,是 2023 年房地产绕不过的一个关键词。
7 月 2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 "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
9 月底,作为房地产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许家印,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自此,一个狂飙时代缓缓落幕,一个新的时代徐徐展开。
在过去 20 多年里,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也改变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故事要从 80 年代开始说起,那时我国开始探索住房商品化的道路。直到 1998 年,福利分房制度被正式终止,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2003 年,我国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正式将房地产确认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此为起点,机器日夜轰鸣,钢筋水泥不停息,一栋栋高楼迅速拔地而起。房地产带动着上下游的建材、家具、批发、金融、服务业等 60 多个行业,几千万就业人口,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
截至 2022 年,我国房地产业占 GDP 的比例为 6.1%,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
图源:泽平宏观
2000-2022 的二十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从 4902 亿元暴涨到 13.3 万亿元。
推动着这些数字增长的,是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在多年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后,一座座城市日新月异,到如今,全国的城镇化率从不到 30% 骤增至 65%。
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都和 " 房子 " 深度绑定,按照央行的统计数据,现如今我国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接近 6 成。
房子的话题也在影视剧中拍了又拍。《蜗居》播出的 2009 年,上海商品房平均售价接近 1.3 万元 / 平方米。出自同一编剧之手的《安家》于 2020 年首播,那年上海的房价来到了 5 万元。
市场沸腾了整整 20 年。今天,巨轮转向,时代已变。房地产行业进入存量时代,房地产政策也迎来历史性拐点。
2022 年,我国的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下降 24.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 26.7%。年底,一系列刺激政策接踵而至。
到了今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在 7.24 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楼市定调后,更多房地产宽松政策陆续出台。
多个城市全面取消限购,一线城市松绑楼市,北上广深全部落地 " 认房不认贷 " 政策。新的发展模式也在实践中摸索,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成为了主基调。
2023,世界真的变了。
年轻人反内耗
上香和算命,成为当代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2023 年开年的寺庙类景区订单增长超过三倍,其中,90 后和 00 后贡献了超过半数的香火。
或许在慢慢失去对个人命运掌控感的同时,很多人选择了另一种寻求人生出口的路径。
余华说:算命也是一种上进,他就想自己的命运里边是不是还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在前边等着。如果一个人连算命都不想了,那可能真的是消极了。
但余华也建议年轻人,算出好的东西要相信,算出不好的东西就别信了。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余华,很能理解这一代年轻人:" 时代已经变了,在我年轻的时候,说实话只要努力工作,只要始终保持上进心,基本上大部分人是能得到回报的,现在不是那么回事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面对人生这道题,父辈们当年的解题思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了。但当代年轻人们,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题公式。
于是有人选择当特种兵,主打一个 " 极限旅游 ",日行三万步,48 小时不睡觉,5 天逛完 6 个省,只需花费几百元。上一秒人还在上海滩,下一秒就闪现在长沙橘子洲头。
这股浪潮的实质是年轻人们为自己创造条件,在生活的夹缝中追求快乐和自由。
《明朝那些事儿》讲尽了王朝兴衰、帝王将相,最动人的却是书的结尾,那是写徐霞客的篇章。
在全书的最后一句,当年明月写到:"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2023 年,搭子文化也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和追捧。
我们身处从 " 熟人社会 " 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时代,当生活和周围的环境时刻处在变化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每一个人在网络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却与 " 附近 " 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和脆弱,孤独随之而来。
" 搭子 " 这种短暂的、保留边界的、停留在表面的社交关系,对于孤独的都市人来说刚刚好。
年轻人找搭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感受生活的美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就算是再沉闷的年代,也总有人唱着歌、跳着舞,找到自己的生命之路。
结语
罗翔说,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我们不确定性的人生。
当 " 不确定 " 成为一种常态,当我们心中那些已知的、明确的、舒适的预设已不再成立,当我们再无任何固定的、可参考、可预测的框架时,在命运的无常面前,我们该如何重建心中的秩序和意义?
问题不在于不确定性的本身,而在于我们要拿它怎么办?
《漫长的季节》给出了一个乐观者的答案:
往前看,别回头。
图源:微博 @网剧漫长的季节
好文推荐:
排版 | 十一
编辑 | 十五 主编 | 孙允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