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资治通鉴:法令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要以德行为基础,代表大多数人!,欢迎阅读。
法令制度只需要高层制定、基层执行、底层遵守,就可以了吗?自然不是!
法令制度也要讲德行,也要讲究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不然的话,靠强权、靠武力来推行的法令制度,迟早会被破坏,甚至带来整个组织的崩盘。
《资治通鉴》中三段关于法令制度的论述,非常有见地,分享给大家。
01
《资治通鉴》中,公元前 359 年,商鞅劝说秦孝公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但是秦国的贵族却不支持。
商鞅是怎么说服秦孝公的?
商鞅对秦孝公说:" 对于底层人,你做决策,不能跟他们商量开创的计划,只能跟他们分享胜利的果实、成功的利益。讲究至高道德的人,跟普通人、跟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而要成就大事业、大功业的人,也没有必要跟大多数人商量。所以,只要能够强国,就没有必要遵循旧的传统,没有必要在乎底层怎么想。"
但是,大夫甘龙反驳说:" 你这么说不对!按照咱们的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百姓安定,社会稳定,不会发生动乱。"
商鞅反驳甘龙说:" 普通人只知道安于现状。而学者又往往在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内不能自拔。这两种人你让他们做官守法没有问题,但是,你要跟他们讨论旧章之外的、传统之外的开创新的功业,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聪明人制定法律,愚笨的人受制于人,因势而变,无能的人才会死守过去的规矩。"
秦孝公听了商鞅的话说道:" 说得好!"
于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
商鞅告诉我们:搞改革变法,你能跟底层的人商量,少数人做决策就可以了!有道理,但是,如果高层的人不修德行,像胡亥,那所谓的法,就成了枷锁!
02
关于法令制度,《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段论述。
公元前 247 年,魏国尚书何晏等人勾结依附于曹爽,他们经常更改国家的法规制度。
太尉蒋济上书说:" 古代的时候,大禹辅佐尧治理国家,以结党营私为戒条!周公协助成王理政,要跟什么人结交,也极为慎重。国家的法度,只有那些圣名贤才才能总其纲领而流传于后世,岂能让中下等的官吏随便参与,随便更改呢?这样随意更改国家法度,无益于国家,有害于百姓。所以,应该让大臣们恪守自己的职责,都能做到清廉公正,那么,那就天下太平了。"
蒋济的观点也没有错,法令制度不能朝令夕改,改来改去,让大家不知所措,让小人投机取巧,反而不利于稳定。
03
唐太宗说道:" 法令不能够变来变去,多变就会让法令变得繁琐严苛,而官员们也难以熟悉记全。同时,如果又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很容易让心怀叵测的官吏钻空子,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今后变更法令一定要谨慎行事。"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观点,法令自然不能改来改去,今天一个主意,明天又一个主意,不会给民众带来什么便利,反而会让有些人有机可趁!
正如我们日常所说的: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今年一个制度,明年一个制度,这么改来改去,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同时,制度也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代表大多数人的心声,这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商鞅所说的:高层制定法律法规,基层执行,底层遵守,这没有错,但是,制定和执行法令制度的人,一定要有德行。如果没有了德行,这样的法令制度要么严苛,要么繁杂,要么前后矛盾,要么朝令夕改,要么晦涩难懂,含糊不清,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官员不熟百姓不懂,让一些人见缝插针、中饱私囊,这类人给法律带来的破坏,会让法律丧失威信,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对我们企业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的企业管理制度,也要讲究德行。你如果没有了德行做根基,你这个法令很容易就歪了,很容易就会被人利用,成为小人为非作歹的工具。
相比古人,咱们的法令的制定,真是越来越完善、健全,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