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成都银行“过窄门”,欢迎阅读。
2024 年即将收官,银行板块势将成为 A 股表现最亮眼的行业之一。截至 12 月 18 日收盘,成都银行( 601838.SH )以 57.5% 的年内涨幅排名全行业第五。
成都银行具有深厚的地方国资背景。近些年,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东风,成都银行也迈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转型成为专注于对公政信业务的西部头部城商行。
不过,2024 年以来,成都银行增长见顶的红灯闪烁。据该行公布的一季报、中报和三季报数据显示,成都银行营收同比增速从 6.27%、4.28% 下滑到 3.23%,同花顺 iFinD 中统计的全年营收增速预测值为 4.37%,不复前两年 10% 甚至 20% 以上的高增光景。
综合来看,成都银行的增速放缓,其中既有行业性的原因,也与公司自身业务结构不平衡、资本补充限制等问题有关。想要穿过 " 窄门 " 重拾增速,成都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基建投放铸造西部龙头
在市场眼里,回顾过去几年,对基建类的大手笔投放,是驱动成都银行转型的最大亮点。天风证券总结历史数据表明,成都银行的对公贷政信业务是其主要前驱力,扩张的核心正是基建类贷款。
对比成都银行 2019 年年报和 2024 年中报数据可以发现,五年半的时间里,该行的贷款(不含应计利息)余额增长了 206%。其中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这一典型基建类贷款的投放增长了 520%,占比从 18% 提升至 36%。对于信贷扩张起到了顶梁柱一般的支撑效应,擦亮了成都银行对公政信业务的亮眼成色。
横向对比来看,成都银行的对公政信业务特点,是有别于同类城商行的优势。
对比区網域经济活跃度,四川、江苏、浙江地区有相似的宏观表现,再结合银行定位背景,机构通常将成都银行与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仅看资产规模,成都银行并不突出。根据四家上市银行发布的公告,截至 2024 年中,成都银行总资产为 1.2 万亿元,不及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的 3.8 万亿元、2.5 万亿元和 2.0 万亿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成都银行是可比同业里贷款占总计息资产比例最高的一家,且其中对公占比就达到了 53.4%。该机构根据 2024 年中报计算发现,成都银行基建类贷款占对公贷款比例为 64.6%,上述高于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的 42.3%、58.6%,接近于杭州银行的 68.7%。
这样的特点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积极的一面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发展区網域红利足以成为成都银行的扩张基础,资源能够满足成都银行的发展需求。所以,传统的对公贷款业务能够作为成都银行的发展动能。而需要警惕的一面是,传统信贷作为一种 " 重资产 " 业务,其发展不断消耗着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一些制约已经近在眼前。
扩张困局不只资本约束
自 2018 年上市以来,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整体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据该行公布的 2024 年三季报,成都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9.11% 和 8.40%。它的可比同业大多没有如此紧张的束缚,比如杭州银行公布的 2024 年三季报显示,上述两项指标同期分别为 11.00% 和 8.76%。
倘若资本充足率进一步降低并接近监管要求的最低水平,势必将会影响到成都银行的扩张节奏。
为了应对资本约束,成都银行拿出了三套应对方案。
第一,通过发行资本工具来补充资本。2024 年 11 月,成都银行公告将于 2025 年择机发行资本工具用以补充资本,方式为 " 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永续债),总计不超过 110 亿元,最终还要以监管机构核准额度为准并分批次发行。
第二,在 2024 年内,成都银行分别在 6 月和 8 月,合计落地了 149 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上述两套方案的 " 组合拳 " 恰好也是近年来银行补充资本普遍选择的 " 二永债 " 模式,但永续债无法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同时市场也在观望上述资本工具的接受程度,以及关注债券发行条件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套方案要追溯到 2022 年,当时成都银行发行可转债 " 成银转债 "( 113055.SH ),发行总额为 80 亿元人民币,在持有人转股后,资金将会被按照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值得注意的是,同花顺 iFinD 数据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以来,成银转债的转股率明显提高,从 9 月末的约 35% 提高到 12 月初的超 60%。未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情况会否好转,有待进一步观察。
或许是由于资本充足率的掣肘,成都银行的信贷扩张有趋缓的势头。2024 年三季度末,该行 " 企业贷款和垫款 " 较上年同期的增幅降至 25%,低于年初的 33%,也不及前两年的增长速度。
银行依靠传统信贷业务赚钱,就像是在一个盘子里做蛋糕,信贷规模是盘子的大小,息差则决定了蛋糕的 " 厚度 "。资本充足率制约了成都银行的盘子扩大,那蛋糕的 " 厚度 " 还能做文章吗?
以往,成都银行能做出比同业更厚的蛋糕,进而有更好的利润表现,但如今,这一优势也在褪色。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2024 年三季度,城商行净息差为 1.43%。同期,浙商银行估算成都银行的净息差为 1.59%。结合历年财报发布的净息差历史数据对比来看,成都银行仍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是拉长时间可以发现,成都银行的息差优势在 2022 年末曾经达到领先行业 0.37 个百分点,而如今领先身段或已缩减到 0.16 个百分点。
息差的收窄是近些年银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成都银行想要走出独立行情难度颇大。
扩张专注于对公政信业务,给成都银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客户集中度偏高。前十名贷款(不含应计利息)客户的贷款总余额占资本净额比例,是一个既能够反映银行的资本现状、也体现了客户集中度的指标。成都银行 2019 年财报显示,该行这一指标从 22.69% 升高到了 2022 年的 38.35%,于 2023 年小幅回落到 37.50%。
这些大客户普遍为对应基建领網域的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企业,也有 " 信息传输、軟體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的公司。
和前文提到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三家可比对象比一比可以发现,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末三者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占资本净额比率分别为 10.98%、8.91% 和 23.94%,均低于成都银行。
结合成都银行的发展底色来看,大客户集中是难以避免的必然趋势。但这也难免令市场思考,成都银行是时候重视培育 " 多条腿走路 " 了。
未来发展如何 " 过窄门 "
多条腿走路、培育更多的业绩增长点,也是成都银行穿越 " 窄门 "、走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必要先决条件。哪些方向有潜力可为?
在对公业务上,走出对基建类项目的依赖,是穿越的 " 窄门 " 的要素。具体而言,突破传统的贷款业务是一个重要看点。从成都银行近期的动作来看,似乎已经朝着这个方向行动起来,科技金融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破局点。
在 12 月初于成都举办的 "2024 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峰会 " 活动上,成都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徐登义发表演讲时,强调了成都银行努力探索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路径,提到将要持续厚植科技金融等 " 五篇大文章 " 服务势能,并从中深挖成长潜力。
成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具备显著的创新区位优势,为成都银行发展科技金融提供土壤养分。徐登义分享了成都银行发力科技金融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出 " 科创贷 " 等科技金融政银产品,率先成立全国首批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专营支行等,筹谋抓住机会、顺应政策趋势,以优质科技金融服务助力做强西部新质生产力高地。
公开履历显示,2024 年 5 月 13 日,成都银行公告聘任徐登义为行长,这一任职资格在同年 10 月 23 日获监管核准。这位出身中国建设银行、也曾任职于成都农商行的新行长能否带领成都银行从科技金融破局、挖掘新的增长点,值得期待。
在零售业务上,成都银行的表现远不如对公业务亮眼。补齐零售短板、平衡业务结构,是摆在眼前的另一道 " 窄门 "。
成都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远小于公司贷款,且倚重于个人住房贷款,这是成都银行零售业务当下的显著特点。成都银行 2024 年中报显示,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共计 1274.01 亿元,其中 919.43 亿元均为个人购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分别为 199.05 亿元和 155.54 亿元,三者在零售贷款里的占比分别为 72%、16%、12%。
这样的结构带来结果是,成都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能够保持在极度优秀的水平,当期低至 0.68%,但零售年化平均利率只有 3.77%,罕见地比对公年化平均利率 4.55% 还要低。
在零售业务上可以对比的城商行标杆是宁波银行。该行 2024 年中报显示,宁波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为 5231.48 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占据大头,比例达到 63%;个人经营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分别为 19% 和 18%。零售贷款的不良率控制在 1.67% 的水平上,但零售平均利率能做到 5.93%、显著高于对公的 4.30%。
成都银行非息收入的增长潜力,也是一些机构的关注重点。例如中国银河证券在对成都银行 2024 年中报的点评中提及,当期成都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长 13.85%、贡献度提升;中收持续回暖,主要来自理财及资产管理业务的贡献。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后续看点,在于能否继续受益于财富管理需求扩容、拓展公司多元化收入渠道。
诚然,既要风险可控、又要释放零售业务和轻资产业务的业绩增长动能,这绝非易事。但行业息差收窄、竞争激烈,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责任依旧沉甸甸。在这样的大背景里,成都银行主动谋变、突破 " 窄门 ",已刻不容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子弹财经 ",作者:魏寒,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