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钉钉刷新钉钉,欢迎阅读。
文 | 王智远
想必,你已经看到了这个消息。
阿里巴巴计划收购陈航(无招)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的投资人股份。收购完成后,无招将重新回归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钉钉 CEO。而现任钉钉总裁叶军,将回到阿里集团的其他岗位。
我觉得,变化是很正常的,变化才是最好的稳定。人生路上,所有的经历都值得珍惜。祝福不穷博士,期待他再创辉煌。
01
说到陈航(无招),公开资料能了解到他的背景:
1999 年,他在阿里实习,之后去日本工作了 11 年。2010 年,他应吴妈(吴泳铭)的邀请回到淘宝。2015 年,他带领团队推出了钉钉,这款产品,最终成为阿里在企业服务(To B)领網域的一个标志性产品。
后来,我记得张建锋(花名 " 行癫 ")在阿里云峰会上提出了 " 云钉一体 " 的战略。简单来说,把钉钉、阿里云深度整合,利用双方资源、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办公和云服务的更新。
为了推动这一战略的落地,2020 年 9 月底,阿里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无招被调任为张勇的助理,钉钉的 CEO 由不穷接任。随后,无招在 2021 年创办了 " 两氢一氧 " 公司。
经过 5 年的沉淀与发展,无招再次回归阿里。这一变化不禁让人思考,背后究竟有什么深意?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个方面,战略与组织适配的问题。
管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战略组织适配 (Strategic Organization Fit)。通俗地说,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和业务流程等要素,都需要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如果战略发生变化或者出现偏离,就需要调整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以确保战略能够顺利落地。
先看看云钉一体的战略。
按照张建锋当时的设想,阿里云为钉钉提供底层技术与平台支持,钉钉则类似于一个新型作業系統的中台。对于有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企业来说,阿里云提供的云服务像新时期的水电煤,是基础的支撑,而钉钉则让创新变得更加容易。
在张建锋看来,阿里云和钉钉是相辅相成的,钉钉本质上是作为阿里云的获客工具;但实际上,在 " 拉上 " 阿里云之前,钉钉在阿里巴巴内部相对独立,这与它的创始人无招有很大关系。
不穷接手钉钉时,正处于阿里巴巴的多事之秋,并不容易;据了解,上任一年内,钉钉流失了 20 位 P9 级别的资深专家或高管,团队动荡不安。
尽管钉钉的管理班子一直在调整,但发展难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好在赶上了疫情,钉钉算是 " 因祸得福 "。疫情期间,钉钉新增用户和活跃用户数量暴涨,下载量直接在短时间内扩容了 10 万台伺服器,这相当于头部大型企业一年的采购量。
作为继任者,不穷在商业化上取得不少成绩。比如:
推出了分级收费体系(专业版、专属版、专有版),推动日活跃用户(DAU)数量突破了 1.99 亿。
但这种增长也带来了问题。阿里巴巴财报显示,由于疫情期间免费提供远程办公軟體,2020 财年第四季度创新计划和其他部分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亏损达到了 30.63 亿元。
也就是说,用户量、活跃度涨了,但免费政策反而亏了不少,这不仅是钉钉的问题,也是阿里云的问题。
因为,云钉一体的启动,虽然战略本质是把钉钉当作阿里云的获客工具,但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目标冲突:钉钉这个产品需要扩大规模(DAU/MAU 导向),而阿里云需要快速提升(ARPU 导向),这种协同存在局限性。
所以,我们看到," 云钉一体 " 这种战略适配在落地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云、钉战略目标本身存在冲突。
因此,当竞争不断加剧、营收压力增长时,钉钉不得不往商业化方面布局。
02
那这种商业化布局,真能一帆风顺的吗?当然不。第二方面,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严重超出了预期。
具体超出什么预期呢?
先看飞书,2022 年,飞书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达到了 1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了 2.7 倍。反观钉钉,2022 年 9 月,不穷提到,现在企业用钉钉基本是免费,真正付费的用户可能连 1% 都不到。
再看看市场环境,企业有了更多选择。据《2021 中国 SaaS 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办公軟體付费率不足 15%,而欧美则远超 70%。
这意味着什么呢?钉钉从免费变成收费,肯定有一部分用户不乐意。在中国,想让 B 端用户养成付费习惯,本身就很难,这注定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
就好比,你是个销售,辛辛苦苦给客户介绍半天,最后他可能连 5000 块钱都不愿意掏。可转头,他却能心甘情愿地去一家培训公司花 1 万块钱,就为了听别人讲讲课。
再看看軟體的更新迭代。2022 年的钉钉,功能还主要停留在在线会议、考勤打卡、文档协同等方面,这些能力不足以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
毕竟细分到行业,很多需求都是高度定制化的。那钉钉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
如果变成一个定制开发的企业,而不是一个高效解决客户需求的 SaaS 系统,就与它的创立初心就有些背道而驰了。
很明显,这事儿太难了,既要扩大用户规模,又要提高每个用户带来的收入,还得让产品不断进步,同时满足各种定制化需求,根本没法兼顾。
对守擂者不穷来说,有点像当年逍遥子守淘宝的处境。手里的活儿,就跟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一样:既要、又要、还要 ",简直像极了一个 " 渣男 "。
03
在不穷好不容易稳住局面、拿下增长业绩时,他又赶上了 AI 这个大变局。当时情况,我觉得,用:AI 一天,人间半年 " 来形容都不夸张,变化实在太快了。
2023 年左右,ChatGPT 火得一塌糊涂,大家都在追捧大模型,好像大模型要把所有軟體都 " 吃掉 " 一样。那时,GPT 还搞了个应用商店,说以后 AI 軟體都不需要智能体了,人人都能创建智能体,企业也得有自己的智能体。
这时,特别考验 " 守江山 " 的人。
不穷之前主导搞的 AI PaaS 系统建设(比如 RPA 能力、SaaS 集成中台)要长期投入,但 ChatGPT 爆火之后,钉钉面临一个战略抉择:要不要跟进智能体应用商店。
不穷想法是 " 先打地基再建高楼 ",但这和行业里大家期待的快速落地形成了冲突。在产品战略上,这就陷入了长期主义和短期突围的平衡困境。
另外,钉钉经过 8 年发展,已经积累了 2000 多个功能模块,这种 " 货架式生态 " 和 AI 时代追求的 " 无界面互動 " 完全冲突。
虽然不穷取消了三级审批等臃肿功能,但历史包袱太重,钉钉的 AI 改造还得兼容既有架构,没法像 Notion 那种轻量化产品那样彻底重构互動方式。用户反馈显示,30% 的 AI 功能使用仍然需要原有的操作知识。
这你受得了吗?
还有一点,2023 年行业都在追求千亿参数的大模型,但不穷发现,中小企业更需要推理速度快的小模型。
这种认知虽然很有前瞻性,但也导致钉钉早期资源分散:既要维护通义千问大模型的对接,又要自研轻量化的推理引擎,技术路线摇摆不定,结果产品迭代速度比竞品慢了 6 - 9 个月。
我知道那时候,钉钉内部的 AI 决策链条,还延续着传统产品评审机制,一个 AI 助手上架要经过 13 个部门的合规审查,而同期微软 Teams 已经实现了 AI 功能 " 小时级 " 灰度发布。
这种守成者特有的风险控制意识,在 AI 快速迭代的周期里反而成了束缚。
值得一提的是:钉钉积累的 1900 万组织行为数据本应是 AI 训练的优势,但守成思维下,要保护数据隐私,这反而不利于构建行业知识图谱。
对比飞书来看就很明显,他们在 2024 年推出 " 组织数字孪生 " 服务,而钉钉的 AI 记忆功能,直到 2024 年 6 月还局限于文档摘要。
所以,这场 AI 冲击,本质上是一次生产力工具范式的代际更替。
当智能体(Agent)开始替代功能(Function),守成者的精细化运营优势,可能瞬间归零——正如不穷自己反思的:维护一款 10 年历史的 SaaS 产品,难度堪比维护 70 年老楼 "。
04
既然这样,无招回归会带来新的转机吗?我也不确定。但至少,他要解决以下这些棘手问题:
一是,主航道的整合。
过去在不穷领导下,钉钉在 AI 领網域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推出了 "/"(魔法棒)、AI 助理、Agent 市场、Agent 数字员工等功能。
这些功能各有各的好,互動体验也都不错。但从产品角度来看,功能确实有点堆叠,这是在产品进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无招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把功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产品体系。这可不是单纯考验他对产品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他得洞察中小企业组织变革和协同方式的变化。
因为现在大家的协同方式变了,所用的产品结构肯定也得跟着变。
其二,寻找 PMF(产品市场契合)问题。
这不是小事,美国著名投资人马克 ·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过:当市场需求不够强烈时,再好的团队和产品也可能失败;而当市场需求被充分满足时,一切困难都会变得相对容易。
换句话说,如果无招不能精准地找到并满足市场真正的需求,哪怕产品再出色、团队再强大,也很难取得成功。
而这里面的关键,还是要回到 " 组织 " 这个核心问题上,中小企业、大企业到底要什么样的軟體来解决项目管理、任务分配和协同办公的问题?
无招即便能迅速理解 AI 带来的变革,战略眼光再高,但能否从外部视角清晰地看到钉钉目前的困境,并提出真正创新的解决方案呢?这要进一步观察。
还有,产品再定位的问题。
在我看来,钉钉过去一大强项是生态。然而,面对 AI 冲击,生态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大模型的兴起,到 GPT 推出应用商店,再到 manus 的出现,用一个问题就能调动所有模型去完成工作流……
这些变化背后,本质上反映出用户的一个核心需求:通过输入一个问题,就能调动所有相关軟體来解决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无招要思考如何让 AI 与钉钉现有的生态更好地融合,如何利用 MCP(多模型协作)技术直接打通更多軟體,如何提升钉钉在 AI 时代的竞争力?
同时,还要想如何避开与飞书、企业微信、等产品的正面冲突。
也许这两年,不穷半夜睡不着时,也想过这些问题;现在,他终于卸下了身上的包袱,一身轻松。但无招接过一切,真能带来新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