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体育经验:浙江省委五问国足:举国体制应与市场机制结合;青训问题多多,欢迎阅读。
北京时间 9 月 10 日晚 20:00,中国坐镇主场对阵沙特阿拉伯。最终,国足 1-2 被十人沙特逆转,遭遇二连败。
浙江省委宣传部在官方社媒 " 浙江宣传 " 发文," 五问 " 国足。
一问:明明国运昌盛,为何偏偏搞不定一个球?
男足失利后,令很多网友腦洞大开," 似乎陷入随便踢哪个队都是生死战的困境 ",还有人称:" 这国际知名度!" 这份苦中作乐也表明了大家对男足成绩与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不匹配、不相称的不解。
一般而言,大国在体育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场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为何足球的发展就这么艰难?主要原因包括中国足球生态从球员选拔、教练任用到赛事安排等存在诸多乱象,包括腐败问题。
相比足球强国,国足在技术、战术、体系建设等多个层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层面,足球青训体系尚不完善,足球人才基数小、选材范围狭窄;球员球队自身层面,则暴露出职业意识、敬业精神缺失,队伍作风散漫、内讧不断等问题。当前,我们国家围绕足球持续健康发展,已经不断出手在相关领網域进行 " 排雷 ",并出台了一系列补足短板的措施和政策。
二问:明明举国体制成绩斐然,为何还坚持用联赛机制?
中国是体育大国,像乒乓球、跳水等运动在国际上都颇负盛名,而这些优势项目实行的是举国体制,即集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体育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教练团队配备、运动员选材训练等提供保障。那么,足球为何还要继续实行走市场路线的联赛机制?
一来,这是由足球所需的 " 家底 " 决定的。相比跳水、举重等运动可以着力培养精英选手,足球相对强调团队性,背后需要大量注册球员作为支撑。但目前而言,中国足球十分缺乏优秀备选人才。据 2022 年统计数据,中国的注册球员有 26 万多人,其中职业球员 3200 多人,16 岁以下青少年球员 10 万多人。
二来,足球之所以成为 " 世界第一运动 ",离不开其高强度的对抗性、跌宕起伏的竞技性。而在职业联赛中,足球运动员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他人更充分竞争,并汲取市场化机制的充分激励,提升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诚然,联赛机制虽好,但我国足球在联赛规模、衔接机制等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大的框架是有了,但内里空虚、基础不牢。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培养足球備份人才同样必要。今年 3 月印发的《中国青少年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就明确,要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青少年足球事业。
三问:明明青少年挺优秀,为何成年人就踢不出一个样子?
在网络短视频中,经常能看到在一些野球场和训练营里,不少青少年矫健又热血,让人看了直呼 " 国足有希望了 "。同时又心生疑惑,中国似乎并不缺天赋卓越的 " 好苗子 ",但为何长不成足球竞技场上的 " 参天大树 "?
正如前面提到,中国常年踢球的青少年人数并不多,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其实是 " 幸存者偏差 " 下的部分。就中日对比来说,日本总人口不到中国的十分之一,但中国青少年球员人数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这背后,与大部分人的社会观念存在一定关联。试想,有多少家长能接受孩子全身心扑在足球上甚至顾不上文化课,但前途未必能得到保证呢?足球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兴趣爱好自然不错,但若作为人生规划,则投入成本高、培养周期长、成才率较低。热爱但不选择、不深入,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这也与足球运动员选拔机制、培养体系等脱不开干系。如过分强调早期专业化、对球员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与此同时,教练水平、训练赛水平存在参差不齐。
足球比赛归根结底是职业化的竞技体育运动。一些年轻球员在青少年时期凭借出色的身体条件或技术优势就能在野球场上脱颖而出,但职业比赛更考验战术安排和大局观、判断力等策略意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球技出众、招式华丽的街球手,一到职业赛场就容易 " 哑火 " 的原因。想踢好足球,要有球技还得懂兵法、有 " 球商 "。
四问:明明其他项目都能屡屡打破纪录,为何足球却一直很弱?
我国很多体育项目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在前不久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以 40 金完美收官,不少项目是从西方传统优势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就连起步较晚的网球,也创造了历史。相比之下,足球的一片惨淡尤为刺眼。不禁要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就要从中国足球发展的历史说起了。国足的职业化改革始于 1992 年,但却蹉跎了三十余年。作为体育工作改革的突破口,中国足球早早提出协会实体化、联赛职业化,靠转播权、广告、门票等方式自负盈亏。青训的市场化改革也起步较早,此后各地足球学校主要靠学费和转会费来维持生存。
其实,市场化的足校很难获得短期收益,需要持久不断地投入巨额资金。短线来看,足球生意很多时候是赔本赚吆喝,一旦遇到困难,在资本市场风雨飘摇一段时间后,大多以关门收场。
此外,足球俱乐部、足校以其社会影响力,也可能与当地政府、足协形成一定牵连。可以说,以利益为纽带连接的足球产业始终暗流涌动,未能形成公平、透明的行业管理机制,并存在部分监管灰色地带。在这样的发展轨道上走,中国足球的 " 业绩产出 " 自然不容乐观。
五问:明明 " 恨铁不成钢 ",为何我们还这么关注足球?
1990 年北京亚运会国足比赛失利后,春晚相声《亚运之最》就调侃道 " 什么最臭 "" 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 "。三十多年来,大家编排国足的段子一直没停过。吐槽与期待相伴,彼时如此,现在亦如此。
人们之所以这么关注国足,也许是因为国足承担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其中既包含了老百姓对 " 国 " 字号运动的信任与关注,也与体育强国的宏观战略息息相关。
纵览那些冠以 " 国 " 字头的运动项目,最为常见的便是 " 国乒 "" 国羽 "" 国足 "。既然担起了 " 国 " 字号,就说明百姓对这些运动倾注了更多期待,要求也更高;而往大了看,中国致力于到 2030 年显著提升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并到 2035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足球在国际体育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足球这块短板,我们必须补上。
正所谓 " 爱之深、责之切 "。刚刚经历了比赛失利,舆论汹涌而来也实为正常。" 关注 ",说明始终存留一份期待。而 " 责备 " 与 " 调侃 ",又何尝不是一种关心?
事实上,细看网上网下的各种言论,字里行间其实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中国男足不能灰心,不能 " 摆烂 ",有朝一日能真正 " 雄起 "。我们从不苛求国足不输球,但希望能在赛场上看见球员拼尽全力、绝地反击的精气神,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
" 改过贵勇 ",面对挫折,中国人向来敢于正视弱点。国足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珍视国人的这份期待,并在不断复盘与反思中改进技术策略、提振精神面貌。毕竟这么多年来,虽然中国球迷经常调侃 "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实际上对 " 逆风翻盘 " 永远留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