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系列连载)战史拼图:我军视角中金门岛上敌军炮兵的活动特点,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注:为遵守相关规定及要求,文中对于特定时期的对岸军队以 " 蒋军 " 称呼。文中图片里出现的旗帜、符号以及对应文字,均为历史材料、科普作用,不代表本号立场,望读者周知。)
自 8 月 23 日以来,我军对金门沿海岛屿敌人的斗争,由于隔海作战、任务性质的关系,在作战行动上,集中表现为我军炮兵对敌斗争,亦是双方主要的战斗形式。
而盘踞在大、小金门等岛屿的蒋军炮兵,共有 105 毫米以上的加榴炮兵 308 门。10 月 6 日暂停炮击后,复运进 203 毫米加榴炮 18 门、155 毫米 36 门,其中加农炮 16 门,各种炮弹 2830 吨。其作战特点如下陈述:
(一)敌据守大、小金门、大、二担等岛屿,在战术地位上,虽然处于三面受我包围的态势,而且是属于孤岛,但在地势上,地形起伏,有北太武山、狮山、美人山、金龟山等高地作为依托,便于构筑工事和隐蔽配置炮兵。尤其在观察条件方面优于我方,因而在前沿及与我方近纵深比较,敌方地形高于我方地形,敌人观察条件在高度方面优于我方观察条件。敌人炮兵阵地的配置,多数是比较隐蔽的。
▲金门炮战期间,手持轻重武器隐蔽于壕沟内的蒋军士兵
▲金门炮战期间,忙着向岛内输送兵员物资的蒋军运输机
▲水路方面,蒋军使用了大量 LVT 两栖登陆车为其部队提供补给
▲ 1958 年 8 月 26 日发行的《联合报》01 版上所绘制的金门炮战(台军现称 " 八 · 二三炮战 ")简图。图注标识了当时敌我双方所发生的海空战及蒋军 " 宣称 " 的战果。注释显示。至 26 日时,蒋军空军已在镇海角上空击落 " 米格 " 机 2 架,一架落围头以西二千尺附近海面,另一架落金门以南海面;海军方面则击沉我军 3 艘鱼雷快艇。而在东碇东南,蒋军的一艘登陆艇负伤后被其安全拖回,另有 " 台生 " 号商船被击沉
(二)敌人长期盘踞该岛,且处于防守状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永久性、半永久性防御体系,其炮兵工事大部分都有掩盖,部分的还构有坑道工事。在炮兵兵力的配置方面,105 毫米以下火炮大部分配置于前沿及近纵深,155 毫米榴炮和加农炮配置于前沿的近纵深及纵深。新运进的 203 毫米加榴炮初步发现位于鹊山、美人山附近地網域内,有其发射阵地,火炮的配置比较疏散,连正面通常在 200 至 300 米以上,而排与排之间间隔较大,这与敌人圆形防御火力正面的要求有关系。观察所除了配置在各高地外,还很注重前进观察所的使用。如小金门炮兵观察所设在大、二担、虎仔屿。
(三)敌人在炮兵运用上非常狡猾,很注意炮兵的机动和隐蔽射击,经常发现大金门东西半岛相互实施车轮机动。9 月 28 日发现其由东半岛向西半岛机动炮兵,28 日以后,机动回东牛岛,10 月 22 日敌向莲河地区射击 2000 余发,对厦门地区一弹未发射。23 日集中火力射击厦门地区,莲河地区射击较少。射击时机,除配合其战术行动,如护海上、空中运输等以外,通常利用对其观察条件较好时进行。
如上午 6 时至 11 时,敌军曾有计划地对我还击。摧毁我炮兵阵地,通常选在下午 16 时以后进行,以争取在射击后天即黄昏,不便于我方组织歼灭和重点打击。10 月 24 日、25 日对莲河、淇江地区的射击即是如此。
▲ " 金门兵要地志图 "(1958.7),从地理、水文的角度上分析了双方两栖登陆作战时可能潜在的问题
▲油画:炮击金门。(作者:彭琳)图中出镜的应是苏制 ML-20 型 152 毫米榴弹炮
▲隐蔽在洞窟内的蒋军炮位
▲文献中记录的金门炮战期间,蒋军的炮兵火力投射范围示意图。
(四)在火力的使用上,采取火炮分散、火力集中,重点突击一点的方法。其目标通常选择对其危害最大且阵地比较暴露的炮兵,尤其是大口径炮兵。如对大、小登、小龙等方向的 152 毫米加榴、霞浯 122 毫米加榴阵地常采取有计划的射击。
23 日,敌军曾集中六个连的兵力,集中对我小龙地区第 17 团 3 连阵地实施覆盖性炮击,仅 24 日一天,对霞浯地区我第 7 团 5 连阵地即落下 155 毫米加农炮弹 320 发。
射击时,敌军经常以炸药包施放烟幕等方法,进行迷惑以妨碍我方观察,隐蔽其发射阵地。一般遭我还击后,即停止射击,尔后伺机再动。敌对 203 毫米炮兵的使用是夹杂在其他炮兵射击中进行的。
(五)在射击手段上,一般首先经过试射,尔后行急促射,在信管使用上,瞬发和延期相结合,对大、小登采用延期较多。弹种的使用,除榴弹外,结合使用硫磺燃烧弹。
本系列连载主要参考资料:
《对敌炮兵斗争的初步总结》
" 国史馆 " 馆藏档案照片
" 陆军学术季刊 " 专题论文
60 炮的部落格
" 报时光 "UD Time 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