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消费两极分化大时代,已经来了,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新品略财经,作者|吴文武
11 月 29 日晚,拼多多美股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巴巴,激起全网热议。
马云罕见地以 " 合伙人马云 " 身份在公司内网回应称,特别好,我相信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听,我更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
阿里巴巴是第一代互联网电商巨头,拼多多是移动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后浪,二者发展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虽没有太多可比性,但却相互影响。
2015 年才成立的拼多多靠 " 团购 + 社交 ",通过低价和互联网社交相结合的模式快速崛起,如今已成阿里、京东的劲敌。
拼多多最初的打法很狂野,相信很多朋友和《新品略财经》一样,刚开始觉得拼多多很土、低价、假货横行,而现如今说不定已经变成了拼多多的用户。
但有一点没变,时至今日,低价依然是拼多多最大的杀手锏,也是对用户最大的吸引力。
2023 年快结束了,正好可以回顾下大消费的这一年。
在《新品略财经》看来,2023 年的大消费生态变化诸多,但其中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一个关键词:两极分化。
01 太贵了,买不起,降价潮来了
前几天,良品铺子宣布 17 年来首次最大规模降价,门店在售的 300 余款产品会员价平均降价 22%,最高降幅 45%。
良品铺子从一开始就定位高端路线,市场售价往往较高,也曾被网友们调侃称 " 零食刺客 "。
现如今,良品铺子宣布大降价,很突然,其直接原因是业绩表现不佳。
据良品铺子财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9.99 亿元,同比下降 14.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1 亿元,同比下降 33.43%。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13 亿元,同比下降 4.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99.84 万元,同比下降 97.88%。
良品铺子新任董事长杨银芬在公开信中坦言:为了活下去。
良品铺子宣布降价,开始走亲民路线,只能说明一点,高端零食卖不动了,要活下去,只能降价。
《新品略财经》观察,降价潮已经席卷餐饮行业,特别是在今年下半年,餐饮行业降价或者变相降价现象越来越多。
今年 6 月,披萨连锁品牌乐凯撒宣布降价 20% 至 25%。今年咖啡行业掀起的 9.9 大战,而就连星巴克也推出了 " 小绿杯 "。
前两三年,被资本热捧的拉面现在也出现了凉意,一碗 26 元的拉面不好卖了,陈贵香上个月宣布放开加盟。
《新品略财经》发现,在深圳的一些新开的小快餐店价格降了,就连深圳打工人最爱的猪脚饭,有的门店也降价了。
今年," 月薪 2 万,吃不起麻辣烫 "," 老乡快吃不起老乡鸡了 " 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这直接反映出,现在的餐饮消费太贵了。
据艾媒咨询调查,中国人消费一顿中式快餐,43.7% 的人预算金额都在 20 元以下,85.2% 的人可接受价格不超过 30 元。
可见,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品出现了不同幅度的降价,这股降价潮正在加速。
02 涨价了,卖得火,惊呆了
然而,今年的消费市场也呈现出惊人的另一面,很多行业和产品居然在涨价,而且销售还挺火爆。
今年年初率先掀起降价潮的特斯拉,在年尾的 11 月发起四次涨价,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显得很另类。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比亚迪仰望 U8 定价百万级开始,掀起了一阵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涨价风潮。
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国产车企们纷纷发布大招,理想的 MEGA 售价 60 万元、坦克的 700 售价 70 万元、问界的 M9 售价 50 万元、埃安的昊铂 SSR 售价 168.6 万元……
有网友调侃称 " 以前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是没钱买国产车 ",就连短视频博主蔡老板,以前都是喷国外汽车品牌贵,现在已经转向吐槽国产车是真贵了。
前段时间,一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新品略财经》,高端消费者还是舍得花钱的,比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月销过 4 万台,其实也不便宜。
今年 11 月," 国产羽绒服卖到了 7000 元 "、" 羽绒服涨价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 " 等话题屡次冲上热搜,无论是老牌羽绒服品牌波司登,还是后起的走高端羽绒服路线的新品牌推出的羽绒服产品,的确价格一年比一年贵。
再比如,走中高端路线的加拿大运动服饰品牌 lululemon(露露乐蒙)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卖了 38 亿。
据 lululemon 财报,第二季度,lululemon 中国市场的营收为 2.77 亿美元(约合 2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61%。Lululemon 千元一条的瑜伽裤,反而卖得很火爆。
涨价潮也烧到电子产品领網域,华为在 11 月 15 日宣布平板电腦全系上调 500 元,最高售价已达到 7499 元。
不少行业领網域的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反而卖得很火爆,这场景让人很惊讶,而这背后也直接说明,很多有消费需求的人群,还是愿意消费的。
03 一个加速两极分化的消费大时代来了
如果我们再把时间往前看,最早在今年第一季度,包装食品、 家庭护理、个人护理和饮料四大品类的品牌商纷纷提价。
上游原材料在 2022 年普遍出现价格上涨,这些品牌商希望通过提价,试图将通胀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但却没有成功。
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在今年 6 月发布的《2023 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尽管品牌商们提价了,但在中国市场,上游涨价很难传导到下游的消费者,在消费者端仍呈现出平均售价下滑的趋势。
产品售价分化就直接体现在终端消费市场,商品平均售价出现下滑,这也意味着消费市场终端更加呈现出两极分化特征。
而对消费者来说,自然会根据需求、意愿和购买力来选购商品,比如方便面等品类延续了高端化趋势,但也有不少消费者选择减少购买量或选择平价商品。
再比如,消费者在选购护肤品、彩妆产品等商品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牌子,不看价格,而是更注重性价比,太贵就向线上折扣渠道转移、购买评价替代品。
同一个行业或领網域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消费形态。
比如,在汽车消费领網域,传统燃油车大降价,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也降价,但奔驰等豪华品牌却在砍掉低端产品线,新发布的车型价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调。
《新品略财经》预计,2024 年,消费市场分化趋势会继续明显,冷热不均,仍会呈现出冰火共存的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新务实消费主义浪潮加速兴起。
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与年轻人有关的消费新词,比如:悦己消费。
今年比较火的反向消费,从上半年的 " 特种兵旅行 "、 "City walk"、 " 参加老年旅行团 ",到冬天的 " 军大衣和花棉袄 "。
特别是当羽绒服越来越贵,军大衣和花棉袄火出圈后,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消费更加注重性价比,实际上是新务实消费主义浪潮加速兴起。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 年中国消费者洞察白皮书》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待消费的态度普遍更加冷静,超过 92% 的消费者表示自己的消费观念更加保守,需要更精细地规划或减少消费,但整体上,有 85.2% 的消费者相信,自己未来一年能够继续保持科学消费。
《新品略财经》预计,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新务实消费主义加速兴起,将会深度影响 2024 年的整个大消费生态。
同时,同一个行业领網域消费里的两极分化现象会更明显。
2023 年,在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越来越明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零食赛道。
一方面,走高端路线的良品铺子卖不动了,主动大降价,但另一方面走平民低价路线的零食贩卖店,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等品牌却在一路狂飙,满地开花。
虽然不同的产品定位,在终端消费市场有着不同的购买人群和市场表现,但整体上同一行业领網域消费分化会更明显。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曾预测,三年疫情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分水岭,消费市场将加速分化,企业也将加速分化,疫情过后,中国消费分级会越来越明显。
如今看来,江南春的预测已经应验,而消费两极分化,实际上消费降级和消费更新两者并存。
归根到底,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与宏观经济环境、消费信心、居民收入、消费行为、消费心理等直接相关,消费也是跟着大环境走,最终由钱包决定。
总而言之,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加速两极分化的消费大时代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