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江苏最小地级市,凭什么成为“创新强者”?,欢迎阅读。
小体量,迸发高能量!
一座电站,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高达 182.3 米,是全球坝体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
一家企业, 天奈科技,专注研发生产纳米级碳材料,是全球最大的碳纳米管与碳纳米管浆料生产企业 。
一台设备,慧创医疗 NirSmart,是全球最早获得 NMPA 注册证的便携式近红外腦功能成像装置。
这些 " 全球之最 " 的创造者,不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也不是杭宁苏蓉二线城市,而是在江苏省 " 最小 " 的地级市——镇江。
极强的反差感背后,是一座中小城市的产业突围之路。
小体量,也能迸发高能量!
01 " 最小 " 与 " 最强 "
在江苏 " 十三太保 " 中,镇江的面积是最小的。
3840 平方公里,仅为徐州的四分之一,连云港的二分之一。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构成了人口容量的刚性边界。
土地面积小,意味着无法容纳太多的常住人口。
事实也正是如此,数据显示,镇江常住人口 322.6 万,仅为南京的三分之一,盐城的二分之一,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无论是土地视角,还是人口维度,镇江都称得上是江苏 " 最小 " 的城市。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小,人口少,这几乎决定了镇江的经济体量的上限。
出人意料的是,镇江的 GDP 并非倒数第一,而是排在了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的淮安、宿迁、连云港之前。
镇江城市风光
镇江 2024 年的 GDP 为 5540.01 亿元,全国排名 57 位,比山西省会太原、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还要高。
因为处于强手如林的长三角,镇江才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仔细拆解镇江的发展数据,正解局发现,镇江的经济体量不大,但含金量很高。
先来看几个榜单。
其一,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排行榜。
去年 9 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先期报告。
每年的全球创新指数都会根据创新生态系统对 132 个经济体进行排名,并确定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排行榜。
本次排行榜显示,中国共有 26 个科技创新集群上榜,数量世界第一。
其中,深圳 - 香港 - 广州排名全球第 2,北京排名全球第 3、上海 - 苏州排名全球第 5、南京排名全球第 9。
镇江排名全球第 77,在上榜的中国城市(群)中排名第 22,是江苏仅有的 3 个上榜城市之一。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排行榜中国上榜科技创新集群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
其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来源于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4》。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具有一套完整严谨的指标体系,相关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权威部门的统计和调查,堪称城市创新能力的官方榜单。
在接受调查的全国 28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镇江位列第 41。
在上榜的 12 个江苏城市中,镇江排名第 6。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
科技集群也好,城市创新能力也罢,反映的都是一个地区内的创新活动、科技人才、研发投入等要素的集中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镇江不仅成功上榜,更为重要的是,排名远高于其在全国 GDP 的位次和在全省的位次。
这表明,镇江的经济体量不大,但科技含量很高,创新能力很强。
在 GDP 在 5000 亿元 -6000 亿元的城市中,镇江的创新力是最强的。
02 " 制造实力派 "
镇江的创新力,来自哪里?
答案是,制造业。
提起镇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醋、锅盖面。
其实,镇江的制造业实力很强。
" 百强县市 " 榜单,被视为衡量县網域经济综合实力的 " 风向标 "。
2024 年,镇江共有 3 个县级市上榜,位列同体量城市前列。
"2024 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 榜单
上榜的丹阳、句容、扬中 3 市,背后都有雄厚的制造业支撑,成为观察镇江制造实力的一个視窗。
丹阳的眼镜产业,拥有 1600 多家眼镜相关企业、5 万多名从业者,镜片年产量为 4 亿多副,占全国镜片生产总量的 75%、全球总量的 50%,被誉为中国 " 眼镜之都 "。
扬中的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大津重工、新韩通、苏洋船舶等龙头企业,创造了多个首台(套)和 " 第一 "" 唯一 ",多项产品、设备、技术、工艺填补国内空白。
句容的新材料、智能制造等 4 个产业集群发展成为百亿级主导产业,预计形成 5 家 30 亿元、10 家 10 亿元以上链主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达 250 家以上。
从全市范围看,2024 年,镇江制造业开票销售超 3684.3 亿元,年增速 13.2%,高于全省平均。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超千亿元。
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
2021 年,镇江明确重点发展 8 条产业链,分别是智能农机装备、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船舶海工装备、高性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
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活跃着一批 " 隐形冠军 " 和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鱼跃医疗营收规模国内前 5,医用制氧机、雾化器、听诊器、轮椅车等 7 大产品连续 10 余年稳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吉贝尔药业的利可君片国内市场占有率 80%,七〇七制药的中华老字号 " 巴布膏 " 名冠华东。
镇江慧创医疗展示的研究器械
高性能材料产业链,拥有上市企业 7 家,图南合金是国内唯一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造核心技术的企业,天工国际填补国内粉末冶金规模化生产空白,天奈科技是世界上最大的碳纳米管与碳纳米管浆料生产企业。
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拥有规上企业共 376 家,扬中在中低压电气领網域市场份额达全国县網域第一,大全集团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大全集团直流配电系统大容量断路器快速分断技术
镇江的 " 隐形冠军 " 和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呈现高度集聚态势,形成了 " 专业化深耕、精细化制造、特色化突围、新颖化突破 " 的集群竞争力。
这些企业,既是产业链供应链的 " 稳定器 ",更是创新的主力军。
数据显示,镇江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9.71 件,位列全省第 4;有效发明专利总量 25725 件,同比增长 19.97%。
" 制造实力派 " 镇江,正在从 " 传统制造基地 " 向 " 科技创新策源地 " 跃升。
03 镇江方法论
从内部看,镇江面积小、人口少、体量小,在制造业集聚上存在天然短板。
从外部看,镇江的周边皆为南京、苏州、常州、无锡这样的巨无霸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容易被虹吸。
在 " 内外不利 " 的局面下,镇江的制造业能够集群发展,表现出极强的创新力,殊为不易。
镇江做对了什么?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政策支持、产业基础、营商环境等。
正解局更关注的是,镇江的一些独特 " 方法论 "。
镇江城市风光
具体来说,有两点:
一是取舍之道,以聚焦求突破。
近年来,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各大城市都在争相布局,抢占先机。
在这场产业竞速赛中,镇江没有 " 一哄而上 ",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三大产业进行布局。
以低空经济为例,镇江是全省唯一航空航天特色产业省市联动发展试点地区,也是 " 两机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产业链主要推进城市。
目前,镇江形成了 " 一园、一场、一镇、一院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大路通用机场、航空教育小镇、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布局,以及以通用飞机为龙头,通用航空、航空航天新材料、关键部件、发动机动力核心部件、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航空服务等 6 大特色板块,集聚涉航产业链企业 118 家。
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
精选赛道的好处是,一方面,基于城市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精准匹配,可以聚焦一点,谋求突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与周边其他城市 " 同质化内卷 ",形成错位竞争。
这是一种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取舍智慧。
二是纵横之道,借外力强内功。
镇江周边的巨无霸城市,在虹吸资源,也在溢出资源。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镇江既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北翼节点,又是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枢纽,通过主动对接上海、南京,享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红利。
宁镇扬大都市区总体空间格局
4 月 20 日,镇江赴上海举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座谈会,深入洽谈交流,加强战略对接,为区網域一体化合作注入新动能。
镇江 " 四群八链 " 产业体系,与上海 "3+6" 新型产业体系积极互补、融合发展。
近三年镇江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来源地为上海的项目数和总投资累计分别达 64 个和 394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37.5% 和 200%,占全部签约项目的 7% 和 10.4%,稳居镇江第一市外来源地。
为了更好地借力 " 大院大所 " 助推成果转化,镇江连续五年举办 " 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 ",有效聚集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去年,镇江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15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 54.7%。
镇江的 " 纵横之道 ",本质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通资源共享通道,构建起开放式产业生态,形成 " 双向赋能、双向受益 " 的发展格局。
取舍之道,以聚焦求突破;
纵横之道,借外力强内功。
这就是镇江的方法论。
04 中小城市产业突围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 " 规模效应 ",指的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部門成本逐渐下降的现象。
对企业来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流程、更低的采购成本和更好的资源利用来降低部門成本。
对城市发展而言,这种效应呈现显著马太效应:
头部城市凭借产业集聚优势,持续降低交易成本、强化人才虹吸,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系统。
这就是大城市的好处。
在规模效应主导的产业竞争中,中小城市如何突围?
镇江的实践揭示,中小城市要想突围,关键在于构建差异化的产业坐标系,在精准卡位中塑造错位竞争优势。
镇江城市风光
小体量,迸发高能量!
镇江为中小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正解局 "(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