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用哭穷“反向驯化大数据”,有用吗?,欢迎阅读。
最近上网,猛一看帖子会感觉负能量特别多。
不是哭穷的,就是卖惨的。
有人说太穷了,买不起奶茶。有人说机票太贵了,去不起旅游了。
还有套标准话术:
这段时间,各大平台内都是这个。
只不过它虽然看着丧了点,但其实本质上还是挺 " 励志 " 的。
下次看见了可以不用慌。
这是人类试图在反向驯服大数据。
大数据的功效,如今处处可见。
打开购物平台,想买多日的商品自动跳出来。刷刷短视频,最近关心的话题总能先看见。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它其中一种比较损的应用方式:
杀熟。
大数据杀熟,在各大平台,特别是旅游出行平台上,现在格外常见。指的是平台利用其掌握的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和分类,搞差异化定价。
越熟的客,越容易被宰。越老实的忠实购物者,定的价越高。
所以不少聪明人早就想出了驯化大数据的方法:
把自己打造成不那么忠实的客,或是事比较多,钱又比较少的人。
具体方法,则是处处散布一些挑事的评论,比如不发券就解除安裝。
这两年,外卖平台就有不少顾客发动过这样的数据战。
但相比之下,还是这次的 " 反向驯化 " 规模更大,且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大概在两周前,就有人率先打响了这场驯化战。
有人开始猛刷 " 机票太贵了 "。
毕竟旅游出行平台,向来就是杀熟行为的重灾区,特别是机票,但凡多看一眼,价格就会爆炸。
一些网友对这种动态价格早有不满,所以灵机一动,就采用了这种数据攻击方式:
在各大平台哭穷,痛斥机票涨价。
并且,他们为了更立体地打造自己的大数据人设,还采用了一哭二骂三解除安裝的高级手段,争取在一段文案内把自己的人设立全了。
刷的文案特别魔性,于是也吸引了不少有同样困扰的网民加入其中。
导致一时之间,处处开始出现网友们骂机票价格的留言。
对于不了解内幕的人来说,看了很摸不着头腦。
但一了解情况,马上就有加入其中的念头。
在这之后,数据战还迎来了一个关键轉捩點,有人说,自己真的成功把价格骂下来了:
有个网友表示,自己看中的机票本身要 4309 元,经过反复刷 " 不买了去不起 " 之后,成功降到了 1903 元。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同样声称成功的案例。
虽然不知它们究竟是巧合还是真有成效,但这些案例显然给参与此战的人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加入哭穷大队的人更多了。
并且开始不再针对于机票。
各式各样的哭穷文案,翻着花样出现,
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图文社交媒体,它们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冒出来。
你说东,他说穷,你说西,他说买不起不去了。
还不乏有一些许愿环节。
在这期间,也的确偶尔有一些成功案例被公布,进一步鼓舞人心。
也进一步导致了如今这个哭穷盛世。
昔日网络炫富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到来的是晒穷比拼。
虽说满屏负能量,但看得怪热闹的。
只不过这种行为是否实际有用?其实还挺有待商榷的。
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实它的有效。相比起行为,用户发言到底在画像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权重,这点普通用户也终究无法判别。
所以整体更像是种赛博求雨。
真掉雨点了会以为是自己求来的,不掉会觉得是自己求得不够诚心。
大部分参与这场 " 数据战 " 的人,其实也本身就是这么想的,不管有用没用,只能试试了,刷起。
苦中作乐的成分更多。
所以虽说这次的 " 反向驯化 " 整得轰轰烈烈,但更多透露的,还是种心酸无奈。
毕竟 " 反向 " 驯化这个概念,本身的前提就是:人们已经潜意识认同自己是被驯化的那方了。
但本该不是这样的。
用户被动贡献自己的数据和隐私,最后却反过来被其拿捏。这其实纯属倒反天罡。
本该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开始误认为这是种正常。
有点子像比较年轻的网民间流行的另一现象:管手机叫 " 手机爹 "。
有时候刷到一些主题比较新奇的视频,底下评论区就会有年轻小孩说这句话:手机爹你给我干哪来了。
大概意思是,怎么会突然给我推荐这种没见过的东西,长见识了。
虽说本意是调侃,但也挺倒反天罡的。
因为大数据的思维圈养,算法的精准拿捏,已经被许多人认同为一种常态。
尽管上网的本意,应该是开拓视野边界,而不是被困在茧房内画地为牢。
尽管咱才应该是爹。
咱才应该是大数据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