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阿里走出谷底,尚需时间,欢迎阅读。
蔡崇信和吴泳铭的搭档,的确让阿里有了些起色。
无论是阿里巴巴在 AI 上的持续发力,抑或是吴泳铭启动的年轻化改革,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是,从阿里巴巴的最新财报来看,距离阿里真正走出谷底,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无论是淘天集团的增长乏力,抑或是阿里的净利润出现下滑,抑或是国际电商的亏损,都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财报显示,阿里巴巴第四季度营收为 2603 亿元,同比增长 5%。作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淘宝、天猫集团营收 1290.70 亿元,同比仅仅增长了 2%。
阿里巴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 107.17 亿元,同比下降 7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 144.33 亿元,同比下降 69%。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营收为 285.16 亿元,同比增长 44%。然而,国际业务经调整 EBITA 为亏损 31.5 亿元,同比扩大了近 4 倍。
透过这些财报,我们就可以理解缘何张勇、戴珊会火速下线。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里不从顶层开始一场变革的话,第四季度的财报,或许要比现在还要难看。
因此,虽然阿里巴巴在财报发布之前公布了 250 亿美元的回购计划,依然没有抑制住阿里股价下跌的势头。
未来,阿里巴巴或将继续经历一段长时间的谷底,直到它出清互联网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泡沫为止。
找到拖累阿里巴巴财报的内在原因,并以此认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阿里巴巴,或许才是我们从阿里巴巴的新财报里,真正应该获取的信息。
淘天乏力,阿里失去「主心骨」
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后,阿里巴巴早已摆脱了仅仅只是一家电商平台的狭隘定义,成为了一家边界广阔,生态丰富的综合性公司。
从物流到零售,从云计算到金融科技,从本地商业到娱乐生活,阿里巴巴俨然成为了一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综合性公司。
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造就了这一切。
在资本当道的时代背景下,阿里巴巴这样一种野蛮生长的发展模式,尚且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然而,等到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不再,特别是等到那样一种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为阿里巴巴讲述一个美妙的故事的时候,一切或将从头开始。
何为阿里巴巴的源头呢?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以淘天集团为代表的电商业务重新担纲起阿里巴巴的「业务担当」的角色。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阿里巴巴的核心电商业务,正在遭遇着一场严重的危机。
无论是中小商家的出逃,抑或是流量增长的乏力以及活跃度的下降,乃至是传统电商业务的被蚕食,无一不再将淘天集团的发展带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发展境地里。
复盘阿里巴巴的第四季度财报,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淘天集团增长的乏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于阿里巴巴整体业务的拖累,才是导致阿里巴巴的财报之所以会面临如此多的困境的关键原因所在。
当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不断地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核心业务的身上,以核心业务的增长来驱动阿里巴巴的新增长,或许才是真正破解阿里巴巴当下发展困境和难题的关键。
阿里巴巴难以找到破解淘天困境和难题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持续不断地被以往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所拖累,最终让阿里巴巴的财报并不耀眼。
欲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从重启淘天着手。
只有重启了淘天,以淘天集团的强势增长来驱动整个阿里巴巴这艘巨轮的行驶,才能真正将阿里巴巴带离险滩,驶入新的大洋。
模式陈旧,阿里失去「源动力」
无论是阿里巴巴对于线下零售的布局,抑或是阿里巴巴对于生态体系的不断注资,从本质上看,阿里巴巴的发展模式都是一种粗放式的,人均坪效比较低的商业模式。
在资本和流量充沛的年月里,阿里巴巴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尚且可以获得规模化的优势。
然而,等到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不再,特别是当行业的发展愈发开始讲究人均坪效比的时候,阿里巴巴的这样一种模式,便开始成为了制约阿里巴巴发展的主要原因。
透过阿里巴巴第四季度的财报,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体营收的乏力,还是扩张型投资模式的失利,抑或是人员臃肿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无一不是这样一种陈旧的商业模式使然。
对于阿里巴巴来讲,
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地「瘦身」来减少开支,并以此来找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
另外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借助 AI 等新方式来重塑自身,优化传统商业模式,并提升效率,以实现新的利润的增长。
因此,如果要找到导致阿里巴巴第四季度财报表现较为平淡的内在原因的话,传统的商业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并由此拖累了阿里巴巴的增长性和想象空间,才是关键原因所在。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蔡崇信和吴泳铭在走马上任之后对阿里巴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瘦身,并且开始不断地强化 AI 对于阿里巴巴的深度改造。
虽然这些改革与时下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同频共振,但是,想要这些变革真正发挥效力,并且由此来驱动阿里巴巴的发展,或许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阿里巴巴既要抵御来自京东、拼多多等竞争对手的压力,又要不断地投入成本进行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布局。
只有当阿里巴巴找到了新的动能与旧的业务之间的平衡,并且真正用新的模式取代了旧的模式,或许才能真正将自身的发展带离当下的发展困境。
这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
对于阿里巴巴来讲,或许需要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断定,阿里巴巴真正走出谷底,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马太效应不再,阿里被反噬
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壮大,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一条较为清晰的「马太效应」的路线图。
无论是阿里巴巴对于非核心业务的投资,抑或是阿里巴巴围绕着电商所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打造,它的发展都表现出来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可以说,马太效应将阿里巴巴推上了中国互联网的头把交椅。
然而,等到马太效应不再,特别是等到马太效应无法再为阿里巴巴赋予新的光环和想象空间,阿里巴巴便会被反噬。
透过阿里巴巴第四季度的财报,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
无论是优酷的亏损过大,还是菜鸟和本地生活的持续亏损,抑或是国际电商业务持续不断地烧钱投入,我们都可以看出,曾经给阿里巴巴带来增长的「马太效应」,正在一点一点地给阿里巴巴带来反噬。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了阿里巴巴在 2024 财年至今的九个月的时间内,退出了高达 17 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并且还成立了相关的团队研究如何进行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出售。
虽然阿里巴巴正在试图走出马太效应的阴影,但是,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阿里巴巴现在出售非核心资产的时间点并不是合适。
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刻,阿里巴巴想要出售那些在高价阶段收购来的非核心资产,依然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难题。
如果用一句话来对当下阿里巴巴进行总结的话:
那些曾经给阿里巴巴带来一系列高光时刻的投资业务,正在成为阿里巴巴的负累;
那些曾经让阿里巴巴风光无限的马太效应,正在让阿里巴巴一点一点地失去原有的光环,阿里巴巴正在经历一场反噬。
结语
尽管阿里巴巴火速下线了张勇、戴珊,尽管阿里巴巴火速上线了蔡崇信、吴泳铭,但是,阿里巴巴真正想要走出谷底,特别是重拾以往的高光时刻,或许尚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阿里巴巴最新发布的第四季度的财报上,看出一丝端倪。
深入分析真正造就阿里巴巴低迷的内在原因,不难看出,以淘天为代表的核心业务的增长乏力,以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陈旧以及以马太效应为代表的传统增长模式的失效,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所在。
对于阿里巴巴来讲,欲要破解这些困境和难题,仅仅只是改变表层的组织架构,必然是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只有真正从内部入手,只有真正从底层切入,找到剜除阿里巴巴顽疾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让阿里巴巴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当阿里巴巴开始发力 AI,当阿里巴巴开始团队的年轻化,蔡崇信和吴泳铭已经下好了先手棋,未来如何持续接力,或许才是保证阿里巴巴能否走出阴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