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港股日均成交仅千亿,不及特斯拉1/3,市场建言设专户让内地资金救市,欢迎阅读。
腾讯新闻《潜望》作者 罗飞 发自香港
" 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只能等。"
无论是香港一级市场 IPO 的从业者,还是做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们,如今均对腾讯新闻《潜望》表达了同样的苦恼,并焦急期待着市场的回归。
这种心情与港交所过去这段时间的交易量有关。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8 月底,过去 8 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 1120 亿港元,这相对港股 2021 年全年平均每日成交额 1667 亿港元来说,下跌超过 30%。其中 8 月连续 15 天每日成交额不足 1000 亿,曾经一度还跌至 800 亿港元以下。
港交所的数据显示,更早之前,2022 年每日平均成交金额也仅有 1090 亿港元。
比投资者更着急的可能当属唐家成了。他是香港特区政府 8 月底才新成立的 " 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 " 的组长。
这个小组的功能为,全面检视香港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内外主要因素,其中包括上市制度、市场结构、交易机制等,就提升香港股票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向中东市场的发行人以及投资者推介香港的股票市场等事宜提供具体的建议,即为解决香港股市流动性问题提供 " 药方 "。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唐家成也是明年港交所董事长职位的热门候选人之一。港交所当前的掌门人为其主席史美伦。
在这之前,香港特区政府可能更希望唐家成可以适时交出 " 救市药方 "。
最新的消息是,唐家成带着小组的其他 8 名成员于 9 月 6 日召开了首次会议。他通过香港媒体对外表示,当前只是讨论了小组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听取了香港的金融监管机构及港交所等对于当前交易量现状的分析。
不过他也表示,在 10 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之前,他和小组将会先提供短期可行的增加流动性的建议,之后再聚焦中长期的建议,并形成报告。
更多具体的内容,腾讯新闻《潜望》暂未能获悉,但是多位香港从业超过 20 年的金融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们对于这个小组提供整体的 " 药方 " 持谨慎的态度,但是对短期的方案更感兴趣。
这些短期的建议包括减免股票买卖印花税。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会长邓声兴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之前参与了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组织的金融板块的《施政报告》咨询会,并在会上与大多数的金融人士都提及了这个方案。
他告诉腾讯新闻《潜望》,在发言中,他提出减免投资者买股票的印花税,即 " 减免单边印花税 "。在他看来,这可能会比同时减免买卖印花税更有效。但是他也提及,在一个 " 赚不到钱的市场,减免印花税的手段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要解决赚钱的问题," 能赚钱了,资金自动会来的 "。
" 钱 " 去哪里了?部分基金转战美股
香港资本市场现在的流动性不足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即市场缺钱了。相较于 2021 年港交所平均每日交易量超过 1600 亿港元,现在港交所每天的交易量大概在 1000 亿港元左右,甚至还不足美股一家公司交易额的三分之一。
美股的特斯拉和英伟达等交易活跃的公司,其每日成交额一度都曾超过 300 亿美元。
邓声兴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香港资本市场目前最重要是资金量的问题。在出任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会长之前,邓在香港资本市场从事与二级市场有关的工作超过 20 年,他 2007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尽管暂未能通过公开渠道获悉香港资本市场的资金具体构成,但是外界一般会通过外资券商、中资券商以及北水的仓位来估算。
除了港股交易的资金池在缩小外,按照这个估算,过去这几年,外资券商的持仓量确实是逐渐在减少,自 2020 年的持仓 41.7%,至 2023 年 9 月 7 日的 37.5%(如下图),但并非外界认为 " 忽然爆减 "。
(来源:中泰国际)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个数据更多指向的是趋势,并不精准,因为不排除不少本地资金或者中资背景的资金在外资中介开户的可能性。
从微观来看,这个趋势倒更为真实些。包括邓声兴在内的数位中环金融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那些他们曾经熟悉的外资长线基金经理们减仓离场的不在少数,也有些本地的基金转而投资美股市场。
据颜招骏等了解,过去这一年多,转战美股市场的基金大多数都在赚钱。
更有意思的是,颜招骏也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正通过美股市场赚钱。公开数据显示,包括华夏广发等中资机构投资美股的 QDII 基金收益,在过去的大半年中都很靠前。QDII 基金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投资境外的证券投资基金。
几乎所有接触到的在港金融人士都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是当前影响港股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颜招骏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港股基本面的差强人意也是导致港股交投量起不来,不少投资者转去美股的原因。
市场人士建言:扩大南下资金渠道
" 有货有钱,市场才能活跃。" 邓声兴在他位于铜锣湾的办公室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他认为,现在港股市场已经拥有了几乎全中国最好的公司股票,急需解决的就是 " 钱 "。
邓声兴透露,在之前陈茂波邀请参加的《施政报告》咨询会上,他提出了一个方案,增加内地 " 北水南下 " 的通道,即内地人的钱合法合规南下的通道。
他的设想是,若是两地政府愿意尝试的话,可以效仿当年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已经尝试成功的 " 港股通 " 模式,即南下的北水资金可在港闭环式投资港股市场,除了股票,也包括参与 IPO、期货等其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但是和港股通一样,完成交易后的资金不可流入香港,需要原路返回内地。
他对腾讯新闻《潜望》透露,他自己身边不乏内地高净值客户,这些客户对于投资港股除股票之外的产品的兴趣也很大。
对于他这个想法,不少在港金融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这个 " 药方过于猛了 ",太激进了,并不是香港特区政府可独立完成的,可预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实现。
邓声兴倒没有这么悲观。他告诉腾讯新闻《潜望》,他和同行们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咨询会上提出的关于开放投资移民的建议,当时也有很多人觉得不可行,但是最后,这个方案确实是被部分采纳了。
他表示,希望监管机构可以先试先行,比如可小范围地与深圳前海等积极发展金融的自贸区合作,若是可行,再扩展至其他区網域的通道。
关于增加 " 北水南下 " 通道的讨论,陈茂波也在近期公开表态称,要如何更加方便地让 " 北水南下 ",需要聚焦讨论,甚至需要构思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衍生品等。
不过,邓声兴认为,减免印花税和增加资金来源是中短期可行的办法,但这些都治标不资本,更为长远的是香港的监管机构需要重新考虑有关 " 继续强监管还是强披露的方式 "。
包括他在内的不同的金融从业者都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在 " 强监管 "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之前香港监管推出 SPAC 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是一种由投资者发起并筹资的公司,旨在通过收购其它公司或企业实现上市。
香港 SPAC 的上市门槛相较于美股来说要高不少,例如在进行 SPAC 并购交易前仅限专业投资者可投资 SPAC,此外对于募资额也有规定,更为重要的是对发起人的经营历史、资产收入和专业能力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美股的 SPAC 对这些都没有具体要求。
一位曾经专门在港募资投资 SPAC 的基金管理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管得太死了," 这个市场像个死水一样了 "。过去的这大半年,他都在积极筹备美股的 SPAC。
不过,颜招骏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加强监管减少让那些不够优秀的公司赴港上市并不是坏事。在他看来,2018 年港交所曾经一度放开 18C(即非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可赴港上市的政策)后,几十家生物医药公司疯狂赴港上市,现在几年过去,这些公司的成交量低得惊人,这会给港股市场的活跃度 " 拉后腿 "。
尽管市场 " 营救港股 " 的声音很多,但是最后的解药在哪里,暂时没有人知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若是港股市场可以让人赚到钱了,资金一定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