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逆势而上,海豚凭一己之力托举A0级赛道,欢迎阅读。
2023 年过半,我们赫然发现,原本被大家认为有点 " 激进 " 的新能源车销售预期,其实算是手拿把攥了:
年初,根据乘联会团队的预测,2023 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将达到 850 万辆,批发渗透率将达到 36%,彼时我们总认为,这样的预期有点乐观:
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六月,新能源车的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35.1%,比起去年同期的 27.3% 上涨明显——整个上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累计零售销量已经达到了 308.6 万辆,同比增长了 37.3%,而这,几乎也是这么多年来新能源持续火热的又一个佐证。
但全面的利好背后,是否就意味着高枕无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消费者需要 A0 级,更需要海豚
别的不说,起码 A0 级的销售困境就不该被忽视。
从 2005 年开始,A0 级车型在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就处于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断崖式下滑,市场占比甚至从 2005 年的 38.1% 一路下探到 2.1%,缩水了近 20 倍。
即便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如此的发展节奏里,A0 级也没有能赶上大部队的步伐。放眼整个新能源市场,车型的售价从不足五万的 A00 级别,一直跨越到了四、五十万的豪华车级别,每一个级别都有自己撬动细分领網域的王牌选手。
A0 级似乎是唯一的例外:身前的 A00 级在各家的争夺下百花齐放,展现出全球市场都没有过的特殊景象,身后的 A 级和 B 级也借助着插混和纯电的双线发力,很快涌现出了比如比亚迪秦 PLUS、特斯拉 Model 3 这种经典车型。
唯有 A0 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始终没有让自己卖爆的 " 抓手 "。
事实上,A0 级的疲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早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受制于车辆的售价和轴距,消费者选择 A0 级往往也是主打一个将就,空间、动力、配置三方齐全肯定做不到,别是样样不沾就已经是谢天谢地。
消费者真想要省钱的,索性先买一辆 A00 级应应急,要是真有家庭使用需求,那就咬咬牙上到 A 级车,毕竟价格相差也不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A0 级被消费者逐渐放弃其实是理所应当。
可其实从定位和趋势上看,A0 级在中国绝对不至于此:低廉的价格和还算合理的空间配置,让它原本可以成为年轻消费者的首购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家庭多元化趋势的变化,A0 级也可以成为家庭增购车型的一个重要答案,作为日常家庭使用的一个补充,成为多车家庭的一种选择。
2022 年,A0 级轿车的市场份额微微上涨到了 2.2%,增长率为 6.7%,这是 A0 级整体销量在最近五年一来的第一次正向变化。
今年 1-5 月,A0 级轿车继续走俏,3.5% 的市场份额增长了 90.9%,充分证明消费者对 A0 级的需求和认可还在持续上升。
为何曾经的 A0 级狗都不理,如今的 A0 级高攀不起?
市场需求永远只是推手。说到底,还是得有一款足够让消费者重建信心的车型,给出足够可靠的表现——这一次,是众望所归的 A0 级纯电轿车中的翘楚:比亚迪海豚。
海豚到底卖得有多好?过去 12 个月里,海豚最差的单月销量也超过了 1.7 万台,另外 11 个月全部破 2 万,最近 4 个月更是 3 万打底。
在累计销量方面,比亚迪海豚用 1 年的时间迅速达成了销售 10 万台的里程碑,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海豚颜值高、体验好、精品车的标签。
在这之后,比亚迪海豚销量更是一骑绝尘,甚至可以说是用一己之力托起了 A0 级的复苏。每四个月卖出 10 万台仿佛一个从不倒下的 flag,从 20 万再到 30 万,每一个里程碑都保持了这样的节奏。
截止今年 6 月,海豚的累计销量已经来到了 39.6 万。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海豚的累计销量将有望达到 55 万。
中国消费者为什么需要海豚?
在纷繁复杂、一天一变的中国汽车市场里,没有哪个车型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前后历时 2 年,海豚从诞生到走红再到撑起 A0 级的大旗,可以算得上是对中国市场细致入微的洞悉的集大成者。
事实上,对于始终强调实用性为第一要素的中国消费者,A0 级所要解答的第一题就是如何在更低的售价下给到消费者更多、更好、更可靠的使用体验。在这点上,身处比亚迪旗下的海豚,显然有着先天的巨大优势。
海豚是比亚迪基于 e 平台 3.0 打造的首款量产车,这个平台创造性的用技术解决了很多新能源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整个电动车领網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比如在电动力总成方面,海豚搭载的是全球首款深度集成的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相比业界普遍采用的三合一电动力总成,在功率密度、综合效率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行业内也是备受肯定,之前获得了《汽车与运动》" ‘中国心’ 2022 年度十佳新能源车动力系统 "。
比如在热管理系统方面,海豚搭载的是同级别唯一的热泵和 PTC 双系统组成的热管理系统。这种配置充分考虑了车辆在各种环境条件的使用需要,对于改善低温行驶续航里程表现有很大帮助:在零下 15 ℃至零下 1 ℃的低温环境下,CLTC 工况续航 420km 的海豚时尚版,平均续航成绩达到了 367.2km,平均冬季续航达成率高达 90.7%。
再比如已经火出圈的比亚迪刀片电池,海豚同样搭载使用。它打破了传统电芯 - 模组 - 电池包的设计思路,解决了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短板。电池和车身高度融合的设计,让电池既是能量体又是结构件,也是目前常见的圆柱形或软包封装动力电池无法实现的。
除此以外的安全车身结构、电子电气架构、控制網域技术等,在海豚这台热门车上也都有体现,也是比亚迪这么多年在新能源各个方面研发的集中体现。或许这些东西并不是消费者一次加减速、一段旅程能够体验到的,但却是消费者所有体验的基础。从这点上看,海豚的表现实属可贵。
以上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是车企的护城河,是真正决定 " 好 " 和 " 杰出 " 的核心因素。
更重要的是,除了以上的基础题,海豚在几乎所有的加分题上也都是精彩作答:
在空间上,海豚给到了一个 2700mm 的轴距表现,内部空间越级碾压不少 A 级车不说,甚至和某些 B 级车相比也是不遑多让;
在悬架调校方面,纯电车动力输出平顺流畅是必然的,灵活好开的 A0 级别法宝也在这台车上完美体现,同时还有原超同级别车型的隔音能力和行驶质感,给消费者带来更加精致的出行体验;
在外观设计方面,海豚更是打破了大家对于 A0 级的传统刻板印象," 海洋美学 " 设计理念充满活力而且个性十足,完美符合年轻人对审美的高要求;
颜色则是海豚的 " 必杀 ",纯色和双色的外观配色方案都是一秒抓住眼球——自由版和时尚版车型提供 " 贝贝灰 "" 噗噗粉 "" 芝士黄 "" 芋泥紫 " 四款纯色车身,骑士版车型则采用 " 贝贝灰 / 噗噗粉 "" 贝贝灰 / 冲浪蓝 "" 德兰黑 / 亚特兰蒂斯灰 " 三款双色车身,每一种都是别具匠心;
在配置上,纯电车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更是显露无疑,全系标配实时胎压显示、百万像素高清全景影像、后风窗雨刷、主驾电动 6 向座椅调节,2023 款还新增了后排座椅 4:6 比例放倒、四门车窗一键升降防夹、前驻车雷达等实用配置,外加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对一台实用性要求更强的代步车,你很难再要求它更多。
的确,当我们回头去看海豚身上这些产品优势时,我们就能够深切体会到曾经主流 A0 级车型主打的可靠性、动力性能和实用功能方面的优势在如今已经荡然无存。
当那些曾经被消费者们认可的雅力士、飞度们再拿出同样 10 万级别的产品时,更多的消费者都在摇头。时间已经进入到 2023 年了,那老三样早就不管用了。
如今,比亚迪海豚凭借新能源底层技术的创新与颠覆式的产品体验,完全取代了同价位的燃油车,成为 A0 级市场的首选,也挽回了主流消费者对于这个级别的固有认知——一边断了雅力士飞度的路,一边挽回了它们所代表的 A0 级轿车的声誉,不能不说有点 " 黑色幽默 "。
难道只有中国消费者才需要海豚?
在海豚走俏的当下,广大消费者对于 A0 级纯电车的认可已经不需要商家和媒体进行 " 教育 ",更多海外的消费者也被海豚的魅力所折服。
从 2022 年开始,比亚迪海豚以 DOLPHIN 的身份登陆包括日本、泰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市场,未来还将陆续进入大洋洲、欧洲和南美市场,成为比亚迪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 " 先锋队员 ",从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来说,对这台性价比出色、体验颇佳的小车评价甚高。
同样是在去年年底,比亚迪海豚适时推出了 2023 款,又对这台车进行了全面的配置更新,让海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比如前文提到的 " 芝士黄 " 和 " 芋泥紫 " 的纯色车身配色,以及 " 德兰黑 / 亚特兰蒂斯灰 " 双色车身配色就都是在 2023 款中新增的,再加上百万像素高清全景影像系统、主驾座椅 6 向电动调节、前排座椅电加热这些实用配置,让这台车整体体验还在上升,站在一台官方售价 11.68-13.68 万的小车角度上,显得尤为难得。
在车型影响力方面,借助着比亚迪海洋网更加年轻的产品定位和更加鲜明的新能源属性,海豚作为比亚迪海洋网的首款车型,如今已经拥有了近 40 万的车主,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更加顺畅有效。
在营销层面,海豚所依托的海洋网就在传统的 4S 店层面上,增加了商超店和城市展厅,同时引入了新的引流工具、交付系统和销售体系,也让销售和服务环节更高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
的确,相比在销量上取得的成绩,比亚迪海豚更看重消费者对于用户体验的整体性认可。除了外观、设计、空间、效率、安全、智能体验方面的不俗体验,销售、服务、互动也会成为海豚车型不可忽视的体验层面答卷。
如今,比亚迪海豚已然是当代年轻人的最佳城市出行伙伴和,也又一次成为比亚迪用一台车撬动一个细分市场的杰出案例。海豚的故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或许在细分市场陨落之前,车企们真的应该扪心自问,你们做出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产品了吗?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