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手机大模型,“VO荣米”内卷新战事,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摩登消费,作者 | 黄燕华,编辑 | 蛋总
" 全球手机一哥 " 苹果虽未发布大模型产品,但从不缺乏外界对其大模型进展的高度关注。
据界面新闻 1 月 29 日报道,苹果 iOS 18 很可能会全面引入生成式 AI 技术,从而成为 iPhone 历代以来更新幅度最大的版本之一。
自 2023 年下半年以来,华为、小米、vivo、三星、OPPO、荣耀等诸多主流手机厂商争相竞逐火爆全球的 AI 大模型。
日前,三星发布了旗下 Galaxy S24 系列手机,该系列手机最大的特色在于搭载了 AI 大模型 Galaxy AI。该大模型功能为系统级集成,可在通话、笔记、系统相册等界面中调出,比如引发人们热议的通话实时翻译功能,无论用户是通电话或发短信,AI 能实时翻译包括中文在内的 13 国语言。
可见,AI 大模型将对手机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功能体验带来一场新 " 革命 "。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搭载大模型的手机有华为 Mate60 Pro、小米 14 Pro、vivo X100 系列、OPPO Find X7 系列、荣耀 Magic6 系列、三星 Galaxy S24 系列等。
手机厂商纷纷盯上 AI 大模型为哪般?眼下的手机大模型走到了哪一步?广大消费者会为 AI 手机买单吗?
手机厂商盯上大模型
自 2023 年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产手机厂商涌入 AI 大模型赛道。
2023 年 8 月,华为官宣 HarmonyOS 4 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10 月,小米宣布自研 AI 大模型 "MiLM-6B" 已接入澎湃 OS;11 月,先是 vivo 发布自研的 AI" 蓝心大模型 ",而后 OPPO 宣布在 ColorOS 14 中内置了 " 安第斯大模型 "。
2024 年 1 月,荣耀也发布自研的 70 亿参数端侧 AI 大模型 " 魔法大模型 "。
至此,国产主流手机厂商已齐聚火热的大模型领網域。
此外,海外手机厂商也加入到了大模型的竞争行列中来。譬如三星,2023 年 11 月公布了自研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 " 三星高斯 ",如今已搭载于 Galaxy S24 系列手机。
那么,促使手机厂商们亲自下场做大模型的深层原因具体是什么?
荣耀研发管理部总裁邓斌向「摩登消费」表示,智能手机是算力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互動的能力,面向 AI 时代的作業系統,需要革新面向未来的人机互動。
" 荣耀的思考是把 AI 平台化,用 AI 来使能和重构今天的作業系統,重构人机互動体验。因此首先一定要往基础性、平台性、系统级的方向去发展 AI,在 MagicOS 上荣耀推出平台级 AI,就是这个方向和理念。" 邓斌说道。
他还提到,当平台级 AI 遇到大模型,MagicOS 8.0 最重要的是通过引入端侧大模型的作用,对荣耀的平台级 AI 做了一次更新,通过引入端侧大模型使能平台级 AI,把 AI 能力融入整个作業系統几乎每个 " 毛细血管 " 里,更好地帮助用户做多意图综合性、融合性的深度理解,更好地完成一个真实意图的兑现闭环。
IDC 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则向「摩登消费」表示,厂商们之所以下场做大模型,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整个手机行业未完全走出谷底期。
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已连续几年呈现下滑的状态,2023 年更是降至近 10 年来的最低点。作为行业参与者,手机厂商们势必要改变低迷的市场局面。
当前,手机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硬體方面,手机厂商们从上游供应链获得的技术或方案大同小异;軟體方面,近几年行业未出现类似短视频这种让全民都能使用的大手机应用,最终导致各家产品趋同化较为严重。
而自从 AI 出现后,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方向,若能将大模型应用于手机的很多场景,就可以给用户带来使用体验感的大幅提升。
另外,从厂商自身角度来说,尽管 Tcf 消费者对 AI 需求的刚性程度未上升到十分明显的阶段,但各手机厂商势必要提前布局,抢占首发或消费者的心智,待新技术进入到极为成熟的阶段,或消费者对其日常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时,这意味着 AI 对于手机行业的推动作用会进入爆发期。
如果哪家手机厂商在这方面布局比较好,或这种功能比较先进,对消费者使用体验的提升较为明显,其或许就会进入到明显上升期。
" 作为厂商,如果你不提前布局,你可能就彻底失去未来的一个好发展机会。" 郭天翔说。
GfK 中国科技事业部资深分析师侯林也向「摩登消费」表示,手机厂商们纷纷布局大模型,首先是为了避免 " 人有我无 " 的情况发生。如今,各厂商的创新基本都属于微创新,很难做出 " 人无我有 " 的产品。
在大模型极其公开透明化的当下,手机厂商即便一开始未布局,但负责相应领網域的人只要洞察到它是比较正确的方向,就需要汇报给公司,并让公司决策一定要及时跟上,把该功能加入到产品里,以保证自家手机的功能不掉队。
换言之,手机厂商或许很难做到 " 人无我有 ",但却容易规避 " 人有我无 " 的现象出现。
其次,手机厂商集体杀入大模型赛道,也是为了让自家的智能助理更智能化。
侯林提到,尽管此前各家均已意识到手机缺类似智能助理这样的管家来帮用户完成很多日常任务,而后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语音助手,但受彼时技术所限,手机语音助手们表现得都不是十分智能,导致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大模型诞生后,将 AI 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种情况下,各手机厂商自然会利用大模型让自家语音助手变得更智能化。
此外,大模型不只是手机行业,而是整个科技行业都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而这项能力在 2023 年可谓断层式领先。" 未来,如果你在大模型能力上进展较慢,说明你的科技实力确实不如其他竞品。" 侯林说。
而关于手机厂商们为何布局大模型,在「摩登消费」看来,或许还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来,智能手机早已成 " 血海 " 市场。像外观设计、影像、性能、续航、快充、内存、螢幕及系统体验等,手机厂商几乎把所有能卷的都卷了个遍。
然而,即便如此,仍止不住消费者换机周期的延长。据「摩登消费」此前在《钱包被掏空的年轻人,拯救性能机市场》一文中提到,2014 年消费者的换机周期为 8-14 个月。
如今,消费者的换机周期已大幅延长。根据知名调研机构 TechInsight 预判,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率可能将降至 23.5%(换机周期为 51 个月)的最低点。为尽快破除该现实难题,手机厂商们把目光投向了大热的大模型,想以此来激发消费者的换新更新需求。
二则,AI 大模型对手机有诸多利好。比如,大模型可增强手机处理影像、语音、NLP 等任务的能力,大幅提升手机性能,最终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体验。
手机大模型走到哪一步了?
目前,AI 大模型接入手机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大模型部署在端侧;二是将大模型部署在云端。其中,厂商部署在端侧的一般是十亿至百亿级轻量级大模型,部署在云端的则通常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级大模型。
据「摩登消费」了解,云端千亿级别大模型主要解决复杂的需大算力、大参数模型的问题,手机端侧的自研模型通常用来解决数据安全性高、需实时反馈、网络条件较差的轻量化问题。
郭天翔表示,虽说为了平衡内存、响应速度、功耗等问题," 端云协同 " 是手机厂商部署大模型时的普遍选择,但目前国产手机厂商实现落地的大模型更多是端侧大模型。
据「摩登消费」不完全统计,目前搭载 AI 大模型的手机有华为 Mate60 Pro、小米 14 Pro、vivo X100 系列、vivo S18 Pro、OPPO Find X7 系列、荣耀 Magic6 系列、三星 Galaxy S24 系列等。
" 大模型通常会优先搭载在各手机厂商最新高端旗舰机上,再逐步向旧旗舰及中低端机型更新。" 侯林如是说道。
从落地场景来看,侯林表示,目前 AI 大模型更多在手机的商务办公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毕竟,第一时间买大模型手机的人通常属于那些资金相对充裕的消费者,而这些人的使用场景往往更偏向办公化。" 他说。
另外,客观而言,大模型在手机的部分场景的具体应用效果还算可以。
就拿 OPPO Find X7 系列的 " 通话摘要 " 功能来说,在上个月 OPPO 发布会上,刘作虎以他与理想汽车李想电话交流为例为观众实际展示了 " 通话摘要 " 功能,通话结束后,通过 " 通话摘要 " 功能,可以全智能、全自动、重点清晰地记录通话内容,并生成待办。
消费者会为 AI 手机买单吗?
既然 AI 大模型能力如此之强,是否意味着广大消费者目前愿意为大模型这个卖点去换新机?
" 从目前来看,愿意为这个(大模型)卖点换新机的消费者还是比较少的。" 侯林称,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手机大模型。" 毕竟,没那么多消费者真的天天盯着手机发布会。"
他还表示,即便知道手机大模型的人,普遍也会认为当前大模型更多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难以引发消费者立刻换机。
近日,「摩登消费」走进某手机企业门店体验搭载大模型的 "AI 手机 " 发现,使用 AI 手机消除图片人物的效果还不错,但消除其他物体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会有些许处理痕迹。
该门店人员告诉「摩登消费」,当下很多消费者换新机依然会从性能、影像、系统流畅性等传统维度去考量,并不会因大模型这个卖点而换机。另外,多位消费者也向「摩登消费」表示,他们确实不会因大模型这个卖点就换新机。
在郭天翔看来,手机大模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厂商实现了一些功能,但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大模型的需求并非刚性。" 目前不存在某些场景必须用大模型,自然也不会因为大模型就要特意换个手机。" 他说。
另值得注意,手机大模型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荣耀研发管理部总裁邓斌表示,在端侧运行 AI 大模型,首要攻克的难点便是带宽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大模型的推理效率。
比如,如何灵活地有效控制对话字节,如果是语音输入,按语音这个按钮,是 3 秒钟还是 60 秒?需根据用户这句话到底想说多长时间进行定制,这是非常难的,背后涉及到诸多性能调优和调度机制。
"(语音输入)可能是 3 秒,也可能 5 秒,还可能 60 秒,想快速灵活定制,需要有大量的軟體工作和字节宽度的定义工作,需要和云侧专业大模型的参数设计、模型框架,包括内存调用带宽设计,产生大量配合。" 邓斌进一步分析道。
其次是功耗、发热、电流等问题。为了将自研 7B 大模型部署在端侧,同时保证大模型的性能与用户体验,荣耀与高通针对大模型本身特点做了一系列深度优化,譬如在 NPU、GPU、内存,甚至包括关键算力周边核心电源的电压控制都做了相当多的定制。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上,荣耀做大模型的目标和目的不是做一些通用能力,生成一段文字、一张图,而是想把大模型的能力融入到整个 OS 里,做用户的真实意图理解和复杂任务的真实有效分发,解决云侧大模型高算力带来的高消耗、高带宽,同时创造自己独有的集成优势,这是荣耀未来做手机端侧大模型的核心逻辑。
解决这一问题,邓斌认为如果用三个字来总结,就是 " 分布式 ",只有真正做好 " 分布式 ",真正将任务停留在该停留的地方才是最高的能效比的逻辑。
其次,实行高安全策略,将不依赖高算力的任务与荣耀的平台级 AI 能力停留在端侧,将更专业的、能够通过脱敏有效过滤后的任务,交给更专业的伙伴,提升每个节点的效率,降低完成任务时的能耗。
他还提到,若用户想问个类似于 "1+1 等于多少 " 的问题需要用到一万 B 的模型吗?不太可能,那么就是要做分布式,分布式一定是未来。
而在侯林看来,如何尽快为大模型找到 " 杀手级应用 " 成为厂商们要攻克的一个重要难点。他表示,目前手机大模型缺一个关键性杀手级应用场景。
换句话说,厂商要找出一个让消费者不得不买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是能帮消费者大幅节省时间,如消费者做一件繁琐复杂之事,之前用手机操作可能需要花费 10 分钟,如今有了大模型的加持,仅需 10 秒钟。
" 如果能做到这样,手机大模型就有一定的存在价值。" 侯林说。
此外,如何让自己的大模型能调用各类軟體的内容成为厂商们另一面临的难题。
侯林称,目前利用大模型在手机里找一些比如照片等内容相对容易,但让其调用微信、支付宝等軟體中的内容却十分困难。
" 因为这些軟體可能都会搭载自家大模型,如果双方未达成相应合作,手机厂商的大模型就无法调用上述軟體中的内容,这无疑会给用户带来不佳的使用体验。" 侯林说。
结语
尽管 AI 大模型能力较强,在手机的部分商务办公场景成功落地,且具体应用效果还算可以。但上述提及的手机大模型正面临的一些发展难题,厂商们仍无可回避,需要逐一攻克。
不过,在我们看来,随着硬體性能的不断提升,技术的持续更迭,手机厂商与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体努力,大模型会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到那个时候,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用上 AI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