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大厂AI乱斗,决战Deepseek之巅,欢迎阅读。
作者 | 雨谷
2025 年开年,一场由 AI 大模型引发的生产力变革,加速席卷千行百业。
起初还只是网友们用 Deepseek 体验角色扮演、搞玄学,如今国内科技大厂纷纷下场宣布接入 Deepseek,正试图将这款 " 国运级 " 产品从网络热点变成国民级 AI 化应用。
从云服务到手机、汽车,从华为、腾讯、阿里到字节跳动,当 AI 的 " 火种 " 落入商业创新的 " 干草垛 ",生产力提升引发的一系列生态争夺战旋即上演。
Deepseek 掀起 " 全行业接入潮 "
2 月初,当大多数国人还沉浸在春节假期的欢乐气氛中,云服务商们就已经忙着追赶 Deepseek 的热点。
先是在 2 月 1 日,华为云率先宣布,与硅基流动联合首发并上线基于华为云昇腾云服务的 DeepseekR1/V3 推理服务。隔天,腾讯云宣布 Deepseek-R1 大模型一键部署至腾讯云 "HAI" 上,开发者仅需 3 分钟就能接入调用。
2 月 3 日百度智能云千帆平台正式上架 Deepseek-R1 和 Deepseek-V3 模型。同日,阿里云 PAIModelGallery 也官宣支持云上一键部署 Deepseek-V3、Deepseek-R1。2 月 4 日,火山引擎宣布将支持 V3/R1 等不同尺寸的 Deepseek 开源模型,包括满血版的 R1。
对于当时还在忙着用 Deepseek" 整活 " 的网友们,云服务商们紧跟热点的步伐或许还没有太大吸引力。但紧接着,手机厂商、汽车厂商的连番入局,让 "Deepseek 接入潮 " 的规模逐渐扩大。
2 月 5 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华为宣布基于原生鸿蒙作業系統的小艺助手 App 已经接入 Deepseek。3 天后,荣耀 YOYO 智能体商店在 2 月 8 日上线 Deepseek-R1 尝鲜版。同一天,OPPO 公司宣布,将于 2 月发布的折叠旗舰 OPPO Find N5 将正式接入 Deepseek-R1。之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努比亚、联想 moto、小米等手机厂商相继宣布接入 Deepseek。
向来爱和科技圈抢热点的汽车厂商们,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集体上阵。在 2 月 6 日吉利汽车率先官宣,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 Deepseek-R1 模型完成深度融合后,极氪、宝骏、岚图、智己、零跑、长城、广汽、长安、奇瑞等多家汽车厂商,接连宣布 "Deepseek 已上车 "。
仅仅两周的时间,Deepseek 凭借低成本推理能力与端侧部署优势,成为智能化转型的 " 加速器 ",被国内知名企业 " 接 " 了个遍。但是当微信搜索框下面出现一行 "AI 搜索 " 的小字时,网友们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一波 "AI 革命 " 恐怕真的要来了。
2 月 15 日,有用户发现微信搜索已经上线 "AI 搜索 " 功能,而据腾讯集团回应,微信搜一搜在调用混元大模型丰富 ai 搜索的同时,正式灰度测试接入 Deepseek。随后,百度也宣布搜索平台正在进行灰度测试,已接入 Deepseek 深度搜索功能,并于 2 月 18 日 0 时正式上线了 AI 搜索功能。
对比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引发的 AI 热潮不难发现,眼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 "Deepseek 接入潮 " 有种 AI 从天而降、全面普及的即视感。
特别是作为互联网 " 基建 " 的搜索场景也被接入 Deepseek 时,AI 不再是一个需要使用门槛的技术,而是普通人随手可得,甚至 " 无感 " 使用的底层功能。
当然,一切商业行为都是由利益驱动的,大厂们为用户带来 "AI 改变生活 " 的实感,他们也在试图通过抢滩 Deepseek 达成自身的战略目标。
为何大厂争相押注 Deepseek?
Deepseek 之所以会火,本质上因为其在成本和功能上的独特优势。
ChatGPT 横空出世后,人人都惊叹于 AI 的神奇,但同时也对 AI 高昂的成本望而却步。相比之下,主动 " 内卷 " 的 Deepseek,凭借 " 活儿好、钱少 " 脱颖而出。
国泰君安证券的研报显示,训练 Deepseek V3(671B 参数满血版)的成本为 557.6 万美元(约合 4070 万人民币),仅为 Meta 公司的大语言模型 Llama 3 的 7%,而 OpenAI 训练 ChatGPT-4o 所花费的成本高达 7800 万美元甚至是 1 亿美元,并且还需要上万张 H100 芯片。而 Deepseek-V3 训练时使用的是性能被阉割过的特供 AI 芯片——英伟达 H800。
换言之,Deepseek-R1 只用 GPT 不到 5% 的成本,就实现了相当于 OpenAI 顶尖推理模型 o1 的同等能力。而这种 " 低成本 AI 大模型算力范式 " 从技术源头带来的成本降低,也使得更多企业能够负担 AI 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推理算力需求激增的实时互動、内容生成等场景,提升产品体验。
据 PConline 旗下出行栏目 " 智行驾道 " 报道,吉利将 DeepSeek-R1 的顶尖认知能力注入星睿车控 FunctionCall 大模型及主动互動端侧大模型,开发出 " 双腦协同 " 能力。该模式下,互動响应速度提升 40%,意图识别准确率达 98%,而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 1/3。
除了凭借 " 低成本解决方案 " 推动各行业的 AI 应用落地,由于 Deepseek 模型涵盖了从 1.5B 到 70B 等各级参数版本,支持中小容量硬體适配,这意味着包括车机、个人电腦、手机等终端设备都有可能实现 Deepseek 的本地部署,从而推动端侧 AI 的规模化和 " 个人化 "。
另外,Deepseek 的开源生态也大大降低了 AI 的商用门槛。在企业管理、金融、医疗等领網域,可以直接借助 Deepseek 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出本行业适用的 AI 智能体。
业务范围更广的大厂也可以借助开源模型完成私有化部署,兼顾数据隐私和定制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开源模型的能力,弥补自身的技术短板、提升产品体验、尝试功能创新。例如微信和百度通过接入 Deepseek,在其原有的搜索功能之上,新增了深度分析能力,用有限的成本拔高产品价值,实现 " 四两拨千斤 " 式的产品更新。
此外,Deepseek 推动的端侧 AI 普及还有能力引发硬體市场的创新更新。
鉴于大模型对参数容量的要求,未来需要本地化部署的手机、电腦等计算终端,需要更大的内存,而目前 16G 的 DRAM 已是 AI 手机最低基本配置,微软发布的 AIPC 内存容量也是 16GB 起步,搭载新处理器的 AIPC 已普遍将内存提升至 32GB。
从训练成本的下降导致商用门槛的降低,再到大厂 " 接入潮 " 诱发的 AI 普及,Deepseek 就像是古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把 AI 的火种带给人类,而大厂们一连串不自觉的行动产生的蝴蝶效应,推动了各行各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新和迭代,由此又创造了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增长。
生态圈地,价值重构
大厂争先恐后接入 Deepseek,不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技术趋势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变化,也有抢先实现生态布局,完成市场卡位的意图。
例如在云服务市场,Deepseek 带来的新热点和低成本优势,成为打破市场价格战的突破口,谁能更快接入 Deepseek,就能借助行业热点和价格优惠巩固现有市场,争取新客户。
因此,腾讯云 TI 平台推出开发者大礼包,包括 DeepSeek 全系模型一键部署,还对部分模型限免体验;百度智能云针对此次模型上线提供的推理价格低至 DeepSeek 官方刊例价 3-5 折,同样有限时免费服务;火山引擎则提供了两周限时 5 折优惠,助力企业畅享 " 满血版 "DeepSeek-R1。
至于手机、汽车等终端厂商,一方面借助 Deepseek 完成功能更新,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开源大模型补齐短板,开启差异化竞争。抛开 AI 手机、AIPC 等新产品创造的新市场暂且不谈," 语音唤醒 + 本地化 AI"带来的互動体验更新,就足够成为现有产品的新亮点。
如吉利借助 DeepSeek-R1 开发出的 " 双腦协同 " 能力,能够精准解析用户模糊指令,不需要乘客主动发出温度调节指令,系统检测到如 " 有点闷热 " 等相关对话,就会自动开启空调新风模式,让智能语音互動从被动对话更新为主动关怀式的 " 无感智能 "。通过 AI 大模型强化智能座舱功能,传统车企也拥有了在智能体验方面追平新势力、争夺 " 第三空间 " 入口的能力。
在内容领網域,同样可以利用 AI 应用打通自身生态实现价值重构。
知乎旗下 AI 搜索产品知乎直答接入 " 满血版 "DeepSeek-R1,能够充分识别用户意图,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搜索结果,同时提升平台资料库数据利用率,优化知识库管理,提升用户体验。而在大模型最擅长的内容生成方面,阅文集团将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集成独立部署的 DeepSeek-R1 大模型,辅助网文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具有丰富业务生态的大厂来说,仅仅是 AI 搜索功能就能够充分利用生态信息,提高业务协同效率、创造差异化优势。如腾讯元宝提供的 DeepSeek 支持联网搜索,并整合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腾讯生态信息源,能为用户提供更稳定、实时、全面、准确的回答,也重塑了自身的生态价值。
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Deepseek 的低成本、高效能引发了 " 接入潮 " 的出现,也促进了 AI 普惠与模型平权,为各行业带来价值重构,大模型应用自身也因此从通用能力向垂直领網域的专业化模型迭代。
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 接入潮 " 的背后可能会存在技术同质化的问题。当大部分人都用同一个模型,在相同的行业、相同的市场推出相似的产品或服务,难免会出现 " 一个师傅教的,破不了招 " 的情况。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快,要么结合自身优势实行定制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另外,AI 的本地化部署也有可能引发用户对本地数据安全的隐忧。不过硬體厂商们更应该提前意识到:技术迭代虽然带来了产品创新的新思路,但最终上线的产品能否满足终端市场的需求变化,仍然取决于用户个体的综合考量。
换言之,虽然知道新市场终有一日会出现,但如何调节商业化进程,准确捕捉到市场机遇还需要厂商凭借自身经验自行判断。
总的来说,大厂抢滩 Deepseek 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生态话语权的争夺战,AI 能否持续撬动新增长,取决于技术迭代、政策适配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进化。
- 今日互动 -
你期待哪种 AI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