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自动驾驶爆发前夜,智己汽车已经做好了准备,欢迎阅读。
" 今年是智能驾驶落地的拐点,明年是引爆点。"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智能驾驶技术公司 Momenta 创始人兼 CEO 曹旭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 8 月 16 日的 "IM AD DAY 智己汽车智能驾驶发布会 · 清华篇 " 上,这个观点再次被提出来。
实际上,从今年开始,高阶辅助驾驶的量产赛道里似乎一夜之间就挤满了玩家,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到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再到主机厂,都纷纷发布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系统。
气氛烘托到这个份上,智能驾驶赛道的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在此之际,智己汽车在清华科技园举办了主题为 " 自动驾驶前的最后一战 " 的公开课,发布了一系列极高含金量的智能驾驶 AI 技术,以及未来 IM AD 智驾产品计划。
智己汽车表示,目前智己 IM AD 安全性已达到人类驾驶安全的 3.2 倍,3-5 年将实现绝大多数场景的自动驾驶。
然而根据国内外此前对自动驾驶行业发展的规划,基本都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时间点定在了 2030 年,也就是 7 年后,但按照智己汽车的说法,这个时间点无疑要被提前 2-4 年。
众所周知,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且发展的顺序是,先是电动化的上半场,再到智能化的下半场。
过去,中国车企凭借先发优势以及在核心的 " 三电 " 技术领網域实现弯道超车,拿下了上半场的胜利,但在下半场竞争开启之后,外国车企及科技巨头们也开始加速布局,中国车企还能否延续这种领先优势?
今天,智己汽车给出了答案:能!
01
强大的智驾团队
在分析智己自动驾驶能力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些自动驾驶领網域的基本常识和概念。
第一,自动驾驶技术的能力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庞杂,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与三个关键因素有关:算力、算法、数据。
其中算力即计算能力,主要是基于芯片;算法即深度学习算法,汽车自动驾驶过程从始至终都会涉及到算法,按顺序主要抽成三大模块:感知、决策、执行;数据很简单,即汽车在驾驶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数据。
这三者是个什么关系呢?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可能数据就像是土壤,算力是工具,算法是人腦。要想这片土地开花结果,三者当然都很重要,不过最关键的还是人腦,因为人是高智慧生物,能够把它们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但从过往来看,中国的科技企业在算法和算力上并不具备优势。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曾表示,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和算力两项上,中国依然薄弱,光有数据强还不行。
这无疑给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但智己今天却改变了这样的印象。
这得益于智己及其伙伴 Momenta 的智驾团队都主要来自清华等顶级名校提供的顶级人才库,比如智己智驾首席科学家郭辉及其合作伙伴 Momenta CEO 曹旭东均出自清华系。
在中国自动驾驶领網域,清华系的身影无处不在。
据相关报道,在自动驾驶版图上,创始人将近 1/3 来自清华,其中包含新造车、自动驾驶方案、自动驾驶芯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测试技术等领網域的多家头部企业。
清华大学对自动驾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8 年,可以说清华已成为自动驾驶的 " 黄埔军校 ",拥有这个领網域最顶尖的人才,同时随着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最热的热土,清华最牛的自动驾驶人才也大部分留在了国内。
这些人才不缺能力、热情和抱负,也正是这么一群人的存在,为智己和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起飞的原始动力。
02
技术储备雄厚,算法模型更先进
得益于强大的人才团队,如今在自动驾驶领網域,智己已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
据介绍,智己 IM AD 是行业唯二兼容 Xavier(低算力)、Orin(高算力)双智驾计算平台的自研玩家,另一个是小鹏,而且算法更高效。
智己并非选择堆硬體、拼算力的路线,而是通过算法优化,在满足功能增长的前提下,算力需求降低 90%。同时通过模型优化,模型运行效率提升 500%。
目前智己仅使用单 OrinX 芯片和单颗激光雷达,即可实现全量城市场景及去高精地图化的 NOA 方案。且非激光雷达的全網域视觉融合方案,仅依靠 Xavier、OrinN 等中低算力平台即可实现,这给成本降低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优势。
除此以外,智己还攻克了很多技术难点,让 IM AD 智驾体验堪比老司机。
此前,智己携手 Momenta,发布了行业首个 D.L.P. 人工智能模型,率先将数据驱动的规划算法应用于量产项目。同时还将持续应用 Occupancy 网络模型深化感知智能能力。
该模型更先进的地方在于,它核心解决的是决策规划的问题,属于认知智能范畴,要比感知智能更难。
因为感知智能对应物理世界,有唯一直值。而认知智能对应人类行为,没有唯一直值,只有给予不同场景下的相对最优解。
简单来说就是,感知智能还停留在机器层面,认知智能 " 更像人 "。
从实际体验来看,智己 LS7 上搭载的 IM AD 驾驶辅助系统得到了用户及业内的一致好评,可实现更像人的跟车间距,线性起步响应无顿挫舒适感等优质体验。
一组数据显示,基于中国道路,IM AD 碰撞事故仅 0.6 次 / 百万公里,远低于人类驾驶 1.9 次 / 百万公里;性能体验方面,IM AD 的安全接管次数仅为 0.36 次 / 千公里,泊车成功率 97%,车位识别率高达 99.4%,超越市面上头部玩家水准,不夸张地说,智己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已经做到像真人老司机一样的驾驶体验。
加之智己还陆续发布 DDLD、Occupancy 等人工智能技术,其中 DDLD 感知算法模型核心解决的是高精地图的覆盖度和鲜度问题所导致的体验不连续,甚至容易产生的安全问题。有了它,就能让智己 IM AD 不需要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供给用户安全、安心、智能的驾驶体验。
显然,凭借在底层技术上的优势,智己未来已有足够的底气去引领自动驾驶的发展。
03
2 年走完友商 9 年路,智己加速跑入自动驾驶终局
事实上,作为一个 2021 年才成立的新创品牌,智己已经走得足够快,仅用 2 年就走完了友商 9 年智驾路。
在 2021 年,智己就实现 OneModel、BEV、Transformer 架构的技术落地,并于 2022 年量产交付。
接下来,智己又将在今年 9 月实现去高精地图 NOA 公测,同年 10 月,开启城市 NOA 公测,与头部玩家同步迈入城市 NOA 时代。
此外,智己还将于 2024 年实现不低于 10 城的开放,尽可能通过 NOA 通勤模式实现百城齐开。而在 2025 年,智己还将实现 "Door to Door(全场景通勤)" 的持续落地。未来 3 到 5 年,基于 DDOD、DDLD、D.L.P. 等前瞻技术的落地,将实现绝大多数场景的自动驾驶,迈向自动驾驶终局。
作为智己智能化的集大成者全新智己 LS6,全系具备去高精地图的 NOA 能力,交付即搭载业内首创的 " 一键场景代驾 " 功能,基于 IM AD 智驾技术解决用户城市出行中确定性场景下的高频痛点。2024 年,IM AD 还将驶向海外。
据智己透露,目前智己 IM AD 已经完成欧洲本地化适应性训练,而规划算法也已经完成欧洲市场当地环境及用户驾驶习惯的匹配,也就是说,随着智己 LS6 的出海,智己汽车海外战略也将随之加速。
结语:
中国汽车产业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继电动化后,智能化的战争也已全面打响,在自动驾驶落地的拐点之际,智己汽车凭借在底层技术的强大优势,持续且快速进化,加速跑进自动驾驶的终局,让未来的美好蓝图,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