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 自主“反哺”合资或成趋势,欢迎阅读。
财联社 7 月 21 日讯(记者 刘阳)随着智能电动化的持续深入,中国汽车行业正加速从以往通过市场换技术,向着反向技术输出的模式进行转变。7 月 20 日,上汽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回应称,集团与奥迪已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 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因此双方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开启合作新篇章,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表示," 在新的情况下 , 双方的合作形式并不固定,可能会有一些(技术层面的)相互许可,也可能会共同开发一些项目。"
此前有消息称,由于母公司大众集团的由于軟體开发等制约,PPE 和 SSP 能否如期落地仍存在疑问,在中国市场已经 " 等不起 " 的奥迪,正在考虑从中国合作伙伴上汽旗下的智己汽车处购买电动平台。此外,吉利、比亚迪、富士康也都是被讨论较多的绯闻对象。
根据奥迪的计划,到 2025 年,将面向全球市场推出 30 款电动车型。其中,20 款为纯电车型,预计 5 年后电动车年产量将达 80 万辆,电动车销量将占全部汽车销量的 40%。
" 选择和中国车企合作,奥迪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补齐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短板。" 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奥迪与上汽集团达成合作,相关新能源型有可能由上汽奥迪生产和销售,以平衡南北奥迪的资源和竞争。
有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奥迪方面希望能够获得 " 三电 " 系统、智能驾驶等相关技术,但外观、内饰等造型设计仍由奥迪把控。
值得留意的是,自主品牌对外技术输出的案例已有不少。2019 年,丰田宣布与比亚迪联手,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以及所需动力电池。同年,长城和宝马也合资成立光束汽车,戴姆勒和吉利汽车亦合资成立智马达汽车。2021 年,吉利和雷诺宣布合作,双方将首先在韩国共同生产销售基于领克节能平台的混合动力汽车。此外,丰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则采用了 " 南北独立 " 的做法——今年 4 月,搭载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机和磷酸铁锂电池的一汽丰田 bZ3 正式上市;而广汽丰田则选择与中方股东广汽进行产品技术的合作。
" 如果技术上没有有效的创新和前瞻性研究,始终保持跟随态度,在国内市场出现全面深度竞争的情况下,合资企业的日子极其艰难。" 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从合资企业尤其是外方来看,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坚定电动化发展的信心,强化电动车研发的技术创新和导入,站在世界电动化技术的前沿,才能确保其在中国有相对发展空间。" 目前看合资车目前还不到消亡的时候,因为市场是多元化的。但是新能源依旧是合资车企无法逃避的现实,直面自己的弊端是合资车企化解困境唯一的答案。"
数据显示,6 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 58.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30.9%,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3.7%。其中,大众品牌的 ID. 系列占据了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近 60% 的市场,这意味着丰田、现代、福特、通用等其他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網域话语权依然较弱。据麦肯锡预测,到 2025 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加速提高至 60%。
" 中国新能源产业已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变革的技术输出中心。" 前述业内人士认,随着汽车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中国自主品牌利用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弯道超车,在与外资品牌的合作中也逐渐拥有话语权,合作模式由 " 市场换技术 " 变为 " 技术输出 "。" 在技术输出的合作模式中,除智能、‘三电’技术外,外方看重的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所拥有的电动汽车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和投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