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构建“爆款体系”,吉利是如何做到的?,欢迎阅读。
" 用户的需求是灯塔,为用户带来价值的这种感觉,让你每天有用不完的劲儿。"
每天早上 7 点半,是李传海与各团队约定的早会时间,作为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保持这样充实的工作节奏,已经成为李传海的一种习惯。在他看来,通过对产品、技术的潜心研究和不断迭代,将用户需求快速落地所带来的成就感,正是他与万人研发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
1997 年,大学毕业后的李传海入职了一家位于湖北的汽车制造工厂,作为厂里的第二个年轻人,勤恳的李传海很快便升任技术负责人被派往北京,机缘巧合下,李传海担任过技术总监、售后接待、销售经理,摸清了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再到销售端的整套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 做研发的人一定要懂市场,才能了解用户关注什么、需要什么。"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传海
这样的历练,为李传海的吉利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市场导向、用户导向的研发理念,亦与吉利 "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 " 的造车初心十分契合。
2004 年 7 月,李传海加入吉利,全程参与和推动了吉利从 2.0 至 4.0 战略转型及发展变革过程。近 20 年时间,逐步从基层的研发 " 小兵
" 成长为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掌舵人,在他的主导下,吉利汽车新能源战略的 " 尖刀 " ——吉利银河 L7,已于两个月前完成上市。
令人侧目的是,吉利银河 L7 一经上市便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熱賣,两个月以来,吉利银河 L7 的销量均稳定在万台左右,这对于新 " 品牌 " 的首款车型来讲,爆款并非易事,吉利是如何做到的?身为研发一号位的李传海又是如何面对市场压力,迅速实现战略转型和产品落地的?吉利多年来不遗余力积累的体系化实力,在智能电动时代是否依然能打?
带着这些问题,车云来到了位于宁波杭州湾的吉利汽车研究院,与李传海展开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沟通。
四个阶段自我革新
时间拨回到 2006 年,此时的吉利远景、自由舰刚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逐步接棒吉利 1.0 时代的 " 老三样 " ——豪情、美日、优利欧,雄心不已的吉利就早早谋划了自己的下一步动作。作为项目经理,李传海开始着手帝豪 EC7/RV 的整车研发。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也经历着第一次战略更新,从 "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 进步为 " 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 ",开启了吉利造车的 2.0 阶段。在人员短缺、研发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吉利开始构建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产品的研发验证标准和技术体系,引进了全球高水准的设备和生产工艺,以此来保障全新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研发生产效率。
面对这些革新举措和理念变化,也给吉利的整个内部团队带来了旺盛的士气。李传海回忆:" 虽然当时面对很多困难,但有了顶层设计理念来指导产品开发,大家还是很坚定的,目标非常明确。"
三年之后,帝豪走向市场,一炮而红。
制造水平的提升,直接提高了帝豪系列的产品品质。与之前的产品相比,不论是动态性能、静态质感,还是用户体验,帝豪的产品完成度可谓脱胎换骨,其两厢的 RV 版本也赋予了帝豪系列更年轻化的产品形象。值得称道的是,帝豪系列在设计之初就兼顾了 C-NCAP 五星安全标准和 E-NCAP 四星安全标准,安全性处于同级领先地位。
消费者的态度,也从观望转变为真金白银地投票。时至今日,作为吉利第一款基于体系标准打造的现象级国民家轿,帝豪系列的市场总保有量近 400 万台,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品牌轿车销量冠军,其市场意义不亚于卡罗拉置于丰田。随之而来的,则是吉利品牌形象与认知度的跨越式提升。
经历 2.0 阶段战略转型的吉利,从技术研发体系、生产供应体系、产品营销体系均发生了重大转变,体系化造车思维的优势开始逐步显现。
为了不让帝豪成为 " 昙花一现 ",吉利也一直在未雨绸缪。
2010 年 3 月 28 日,瑞典哥德堡,一场中国 " 布衣 " 迎娶欧洲 " 公主 " 的佳话正在上演。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協定,以 18 亿美元的金额,正式收购了世界上 " 最安全 " 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
在外界看来,历经 8 年的孜孜追求和两年的漫长谈判," 造车狂人 " 李书福终于如愿以偿,而吉利则让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全球豪华品牌。
但对于吉利而言,更像是挖到了全球汽车工业的宝藏。
从这一天开始,吉利不但拥有了沃尔沃轿车商标的全球所有权和使用权、四个整车制造工厂、涵盖平台、整车、发动机、安全技术等 1 万余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更收获了沃尔沃 80 多年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开发经验、拥有数千名高素质科研人员的研发体系、以及分布于 100 多个国家的销售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宝贵资源。
正如李书福在记者发布会上所言:" 并购沃尔沃,不能只考虑输血,而是要形成造血能力。"
2013 年 2 月,吉利与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联合成立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并开始构建 CMA 模块化架构。为吉利迈入 3.0 精品车阶段乃至 4.0 架构造车阶段,CMA 模块化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借此也得以窥见吉利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长期主义布局与全球化视野。
" 通过与沃尔沃的联合开发和项目协同,吉利的技术标准体系与制造工艺完全拉升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谈及 CEVT 的意义,李传海如是讲到。
换而言之,欧洲强大的汽车基础研发能力,与中国强大的学习创新能力相互融合、叠加,其成果很难不强大。根据计划,吉利集团将投资百亿元用于 CMA 架构的研发,为吉利与沃尔沃两个品牌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开发、测试、成本控制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化优势。
与 " 造血 " 能力同步进行的是,吉利在酝酿着一场 " 爆款 " 计划。
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合资品牌不断拉低主流市场的产品价位,中国品牌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吉利再次调整了战略规划,开始向精品车时代进阶。在此背景下,基于全球化和 " 品质吉利 " 研发理念打造的旗舰车型——博瑞破壳而出。
作为当时吉利造车技术的集大成者,博瑞不但承担了品牌的变革使命,更引领了中国品牌的向上突破。通过博瑞全生命周期的开发与管理,吉利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整车开发体系,同时也为日后导入 NPDS 整车开发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传海向车云表示,在博瑞项目上,吉利采用强项目组织的方式,将研发、制造、销售、质量、采购各个领網域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集中资源让产品更好的适应市场,满足用户需求。此外,作为吉利 iNTEC 技术品牌战略落地的首款产品,博瑞搭载了诸多前瞻性的科技成果。
" 我们当时非常大胆地用了很多新技术,像第一代智能驾驶辅助,在当时都还是豪华车才有的功能配置,另外在座舱方面,我们提前两三年就规划了 12.3 寸的液晶屏,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激进的。博瑞上市以后,整个中国品牌不管是从整车厂还是零部件行业,都加速了智能配置的普及。"
通过多年研发体系建设与融合创新的过程积淀,吉利在产品数量、质量,经销商网络建设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硕果,并一步步走上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的宝座,全球知名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吉利也在酝酿着新的发展阶段。
2020 年 6 月,吉利宣布进入科技 4.0 时代,转向全面架构造车,同时依托多个技术架构进行智能电动的转型更新。而此时手握 BMA、CMA、SPA、SEA 全球基础四大模块架构,以及雷神动力、神盾电池、银河 OS 等领先科技的吉利,还同时拥有超过 10 个子品牌和戴姆勒、路特斯、阿斯顿 · 马丁等海外车企的股份,形成了多品牌的全球化布局。
吉利通过不断地 " 做加法 " 将全球资源整合,形成了完备的体系竞争力,包括研发体系、质量品控体系以及平台化的构建能力等,使其在面对市场和用户需求变化时,具备了快速响应和高效落地的能力基础。
巨轮转向,用户是灯塔
2023 年 2 月 23 日,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吉利用 " 下饺子 " 般地干货输出,拉开了新能源战略发布会的序幕,主角则是在当时掀起汽车圈文案大联欢的吉利银河。按照规划,吉利银河的产品布局将分为插混 "L" 系列和纯电 "E" 系列两大阵营,主打 15-30 万级主流市场,并计划在两年内推出 7 款全新车型,作为该系列的尖刀产品,吉利银河 L7 迎来全球首发。
不仅如此,在完善的产品矩阵背后,针对新能源时代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也在发布会上一同浮出水面。
之所以称为系统,是因为 " 神盾 " 并非只是针对电芯或是 BMS 的某一项技术应用,而是涵盖基础安全、整车安全、智能安全、健康安全四大标准,从电芯、电池包、底盘结构、车身结构、控制管理系统、云监控等多方面的体系化工程,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 7 月,吉利汽车获得首张新能源汽车安全体系认证,并与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成立新能源联合创新实验室。此举进一步将双方的优势资源相互赋能,形成更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吉利也将逐级细化新能源汽车安全要求,推进新一代安全标准的落地,用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自身产品的安全水平。
吉利在秀肌肉,同时也在告诉消费者,什么才是电池安全的真正含义。正如吉利基于用户视角的价值观:做足表面工作很容易,但谁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谁才是一个真正的造车者。
从新能源战略发布,到首款产品吉利银河 L7 月销破万,仅用时不到半年,在这场 " 转型战役 " 中,吉利不可谓不高效。车型快速推陈出新,离不开多年以来的技术积淀、强大的研发智造体系力和深厚的产业链布局,更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
" 我们基于数据支撑与市场趋势的洞察力,已经系统化构建了一套‘产品第一’的方法论,让用户思维贯穿产、销、研全链。" 李传海谈到," 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有争论或者难以决策,我们就会站在用户视角思考‘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纠结所谓的成本和开发周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是用户想要的。"
在研发端,吉利不断加强与用户直连,定期向用户开放工厂体验、参观研究院、新能源试验中心、微米工厂、整车制造工厂等用户共创活动,使用户了解吉利的前端研发过程,并收集好的创意和意见进一步评估可行性,形成了主机厂与用户的高效直连,这些举措正是吉利 " 开门造车、用户共创 " 理念的实际体现。
锚定方向,厚积薄发
技术积累是有回报的,厚积薄发是个过程。
2023 年 8 月 22 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发布 2023 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上半年总销量 69.4 万辆,同比增长 13.1%;收入 731.8 亿元,同比增长 25.8%,创同期新高;新能源产品销量占比 22.7%,达到 15.8 万辆,同比增长 43.9%。
在上半年汽车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中,吉利吹响了冲锋号,旗下所有品牌全面向新能源市场发起冲锋。
作为吉利中高端新能源系列的首款车型,吉利银河 L7 上市次月销量突破 1 万 +,迅速进入市场第一阵营,吉利银河 L6 紧随其后,在刚刚开幕的成都车展打出了颇具竞争力的预售价格。几何系列全面焕新,上半年累计销量 8.2 万辆,同比增长 52%。极氪则继续领跑豪华纯电智能市场,上半年累计交付 4.3 万辆,同比增长 124%。
种种迹象表明,吉利已经全面完成向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基础和生态建设,清晰的品牌区隔,逐步形成了 1+1 大于 2 的效果。同时通过三电技术以及智能化的持续研发投入,旗下产品也正在迎战智能化转型。
今年伊始,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上线,作为 " 智能吉利 2025 战略 " 全新落地的数字新基建,星睿智算中心为吉利的智能时代提供了智能数据、智能仿真两大核心算力平台,生态体系算力得到指数级提升,推动了更高维度的智能化科技落地。
基于全球化发展战略的资源整合能力与智能化生态布局," 大吉利 " 体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现已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具备汽车、手机乃至芯片、架构、作業系統、高精地图、低轨卫星等一整套科技生态的企业,构建了自己的科技护城河。
在核心技术实现全栈自研自制的同时,吉利也跃然成为了中国汽车技术出口的领军者。仅仅从吉利汽车的角度来看,上半年仅技术授权和技术服务的收入就达到了 27 亿元,同比增长 5.5%。
在李传海看来,技术体系实力的提升结合吉利的全球化布局,为 " 反向输出 " 提供了更大的价值发挥空间," 基于技术为外部赋能的业务场景,同时包含知识产权、技术授权、技术服务,每年的收入超百亿,可以说是我们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
吉利的文化与内生力量
如果说技术体系是吉利的基盘,那么内生的人才力量则是吉利不断发展蜕变的核心。
实际上,吉利的创业史更像一部教育史。从 1986 年成立,到 1997 年进入汽车行业时就开始创办学校,目前已为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超过百亿,同时在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体系上,行成了独特的 " 人才森林 " 理论。
多年来,吉利通过外部高端人才的引进,在企业内部形成 " 大樟树 " 使其扎根,并通过内生培养机制,使 " 大樟树 " 不断带动 " 小树苗 " 的成长,形成了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以及生态调节能力的 " 人才森林 "。
在回顾 20 年来的成长轨迹时,李传海表示:" 吉利团队的文化氛围、用人理念非常开放,做事也相对简单、单纯,把事情做好,不去想付出多少,或者会有什么回报,吉利的文化和人才培养机制可以保证每个人的成长,我个人的经历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验证。"
从 2004 年加入吉利,到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在李传海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得以窥见吉利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个全球化汽车企业的格局与视野,以及它内在的爆发力量。
正是这样开放、包容的文化和基因,使吉利通过全方位的国际资源整合战略,从一家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全球汽车集团,在为中国车赢得尊严的同时,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品牌的创新实力与潜力。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