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资治通鉴:搞懂这3个字,让你的决策更正确,提升成事的概率!,欢迎阅读。
领导做决策,到底该依靠什么原则?
甚至,我们普通人做决策,到底有没有尽量万无一失的秘诀?
如何才能做到决策更正确?如何才能确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后裔,这个计策,到底行不行?
为什么张良却说郦食其的计谋,是亡国之计?
司马光没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郦食其和张良谁对谁错,但是,司马光在后边引用了荀悦的一段策论。
这个策论很经典,告诉了我们决策的秘诀,总结下来就三个字,可以说也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原则。
荀悦说:
做出制胜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是行,二是势,三是情。
什么是形?形就是得与失,大体上的趋向。你做这件事,是得是失,你肯定首先要自己心里明白。
什么势?势就是说,你做这件事,做个决策,是不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是否做到了灵活应对与时俱进?能不能跟随形势的变化,一句话就是,要符合当下的形势。
三,什么是情?就是指你做这件事,是意志坚定向上,还是懈怠的心理。你是迫不得已做,还是真心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是不是符合你的实际心理需求,你是不是有内驱力。
所以说,同样的策略,在不同的事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天差地别的大偏差。
这就是因为对形、势、情三者,没有充分运用好的缘故。
下面是荀悦的举例说明。
一、形。
当年张耳和陈馀劝说陈胜,复立六国之后,为自己培植党羽,跟大家一起对抗秦王朝,郦食其给汉王刘邦出的计谋,也是这样的。
虽然说,他们的计谋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得失却完全不一样。
陈胜当年刚刚起事的时候,天下人都想要秦朝灭亡。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
现在的情况是,楚汉并没有分出来胜负,并没有明显的趋向,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并不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想让项羽灭亡。
所以说,分立六国的后代,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培植党羽,给秦朝树立敌人,况且陈胜当时也只是占领了一小块地方,并没有完全做到独占天下。
这就是拿着不是自己的东西来送给别人,行恩惠的虚名,获得福益的实惠。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分立六国之后,对刘邦来说,那就是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资助敌人,这就是空设虚名而受到实际的损失。
这就是事情相同,但是得失的趋向,已经完全不同了。
二、形。
说到宋义劝说项羽,让秦、赵两国相斗,等到秦军疲惫之后,再趁势攻秦,自己却被项羽杀了。
跟卞庄子刺杀老虎时,管竖子劝他,等两只老虎与牛相搏,双方各有伤亡的时候,再趁机刺虎,卞庄子最后果然获得二虎。
说起来,都是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但是,这套策略,如果用在战国时,邻国相互攻伐,并没有临时形势变化的危机发生,还是可以用的。
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像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不是一次的战斗失败,就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那是因为,进退的变化形式决定了,一个国家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灭。进可以凭借有利的条件,退也能够做到自保有余。
所以,可以慢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到敌人疲惫的时候再去进攻。这是由当时可以灵活行事、随机应变形式所决定的。
但是,楚赵联兵抗秦,跟秦国可以是势不两立,是安全还是危亡,可以说就是呼吸之间就会带来变化,进则建功立业,退则遭受灾祸。(项羽救援赵国那段故事)
这就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应付和随机应变的形式、时机都已经完全不同的例子。
三、情。
韩信带领汉军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的军队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但是赵军却无法打败他。
彭城之战,刘邦也是在睢水边上,坐拥 56 万大军,但是士兵却被纷纷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赵军是在本国迎战汉军,见到有机可乘、能打赢,就会疯了似的往前冲,去抢功劳,但是,一旦知道打不赢,马上就会知难而退,他们心里,完全惦记自身的存亡,根本没有殊死一搏的打算。
而韩信的孤军到国外作战,孤立无援,列阵在水边,士兵们背水列阵,前有敌兵,后无退路。如果不拼死作战必死无疑。
所以,他们都没有其他的心思,抱定决一胜负的信念,这就是韩信最终能够获胜的原因。
但是,汉王当年率领军队进入敌国,摆酒设宴,招待宾朋,士兵们一个一个也是享乐安逸,战心不强,而楚军凭借强大的威势,可以说居高临下,因为他们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彭城,士兵们一个一个义愤填膺,都着急救援,所以无惧死亡,无所畏惧地冲向几十万大军,有拼死一战、决出胜负心态,这是汉军之所以失败的原因。
但是,韩信却不一样,韩信则是以精兵守住阵地,赵国则是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去攻打,项羽则是选择精兵发动进攻,汉军则用懈怠散漫的将士来应对(就像一群羊应对一只老虎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事情相同而心理状态不同的例子。
所以说,面对事情的权宜机变是不能预先设计的,事态的变化是不能事先谋划的,要随着时机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制定策略,这才是制胜的关键点。
荀悦这一段策论,非常长,而且引用的案例也不少,原文很经典,大家可以读一读(文后附)。
但是,总结下来就三个字,咱们在文章的开头已经说了:形、势、情。
咱们总结一下。
形就是得失,你的名利、得失要权衡一下。
势就是时机,事情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你做这件事是不是条件成熟,还是时机已经过去了,是高位接盘还是掉到冰点让你可以抄底大赚,这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成败。
情就是心态。你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是志在必得,还是犹犹豫豫?是抱着试一把的态度,做不成也没关系,还是说不做成这件事,这辈子就没机会了。
这就告诉了我们,不同的心态做事,结果是不一样的。
心态决定成败,咱们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
荀悦这一段策论,对我们领导做决策非常有帮助,哪怕是普通人,你考虑一件事要不要做,也有极大的帮助。
他的策论,给我们提供了做决策的三个要素,就是形、势、情。
一、你做事之前,思考一下这件事,做这件事有什么得,有什么失?自己能不能承受?
二、时机是不是合适,是时机刚来,还是已经过了高点在走下坡路了?这个时候入局,会不会成为接盘侠?
三、这件事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要不要做?是一门心思要做成,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做会怎么,会不会让你更加被动?
可以说,把这 " 形、势、情 " 这三个字背后的意思琢磨透了,你做决策,往往会更加精准,成事的概率那一定是大大提高。
但是,如果做决策,没有思考好这三个要素,遇事随便拍板,那很容易把事搞砸了,这就是决策的技术,古人早就给我们总结出来了。
这是专栏第 219 节,观看更多专栏的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资治通鉴》原文:
荀悦论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
初,张耳、陈余说陈涉以复六国,自为树党;郦生亦说汉王。所以说者同而得失异者,陈涉之起,天下皆欲亡秦;而楚、汉之分未有所定,今天下未必欲亡项也。故立六国,于陈涉,所谓多己之党而益秦之敌也;且陈涉未能专天下之地也,所谓取非其有以与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也。立六国,于汉王,所谓割己之有而以资敌,设虚名而受实祸也。此同事而异形者也。
及宋义待秦、赵之毙,与昔卞庄刺虎同说者也。〔卞庄子刺虎。管竖子止之曰:" 两虎方食牛,牛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亡;从伤而刺,一举必有两获。" 庄子然之,果获二虎。〕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日久矣,一战胜败,未必以存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乘利,退自保,故累力待时,乘敌之毙,其势然也。今楚、赵所起,其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吸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同事而异势者也。
伐赵之役,韩信军于泜水之上而赵不能败。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水之上,士卒皆赴入睢水而楚兵大胜,何则?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出死之计;韩信军孤在水上,士卒必死,无有二心,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楚以强大之威而丧其国都,士卒皆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以决一旦之命,此汉之所以败也。且韩信选精兵以守,而赵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选精兵以攻,而汉以怠惰之卒应之。此同事而异情者也。
故曰: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作者介绍:
李子霄,自媒体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
著有畅销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網域 17 年。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
我的新书出来了,书名《门道》,主要内容就是根据前面专栏文章整理的,大概 16 万字。我下面这个视频有购买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