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数百个钢企老板破产,他却得以安全逃离,一家六口提走40亿,欢迎阅读。
早在 2009 年,我国钢铁行业就出台了限产令,要求大家把产量压一压,各地把落后的产能也收一收。
然而,实际执行不尽人意,产能、产量仍然逐年增加,到 2015 年,终于迎来了我国钢铁行业历史上亏得最惨的一年。
据统计,那一年全国有上百家钢企破产,而没破产的,日子也不好过,钢材价格降到了历史谷底。
供需决定价格,于是,钢铁行业再次开启了新一轮针对过剩、落后产能的强力淘汰。
这一回似乎立竿见影,钢材价格 2016 年就开始回暖,到 2016 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整体已扭亏为盈。
眼见行情转暖,活下来的钢企老板们以为淘汰产能就此结束,但他们错了,回暖只是短期的周期波动,对产能的淘汰不仅没结束,还更加强力。
2016 年,有 140 多家民营钢企被压缩,2017 年,又有 700 多家钢企被关停,那两年,钢企老板们见面最先问的一句话就是:破产没?
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是发展的必然,历史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了,不过,也有先知先觉者,成功逃过了车轮的碾压。
比如上市钢企玉龙股份的创始人唐永清,正是在 2016 年行情刚开始回暖的时候,就带着一家六口果断把公司卖了,提走 40 亿安全逃离。
玉龙股份现在已经不是钢企了,而是矿企,从卖钢管到挖矿石,主营业务的巨大变迁中,已经显而易见创始人唐永清当初卖公司的明智。
历史信息显示,唐永清家族离场后,接盘者就认亏剥离了钢铁资产,然后陆续注入了大宗贸易、黄金采选,才让玉龙股份勉强撑到了现在。
实际上,唐永清也不是先知,也没有通天的本事,现在往回看,他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在关键之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已。
当然,他人生当中的顺势而为不止一次,作出的正确选择也不止一次。
唐永清是江苏无锡人,出生于 1946 年,10 几岁就在当地的焊接钢管厂当工人,头腦灵活,悟性很高,25 岁就被提拔为了无锡县高频焊管厂的车间主任。
所谓 " 焊管 ",就是焊接钢管,而 " 高频 " 的意思就是,电焊使用的是高频率的电流,如果简单点说,唐永清所在的厂子就是生产焊接钢管的。
其实,70、80 年代的江苏,像这样的集体厂子并不少,但无锡焊管厂却是少数发展壮大并成为上市公司的,它就是玉龙股份最早的前身。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支撑,无锡焊管厂正是在改革开放后的 10 多年里,沐浴着政策红利一步步脱颖而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是先经历了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
比如 1853 年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 53% 的钢铁,而 1920 年的美国,提供了全球 60% 的钢铁产量,甚至国土那么小的日本,也在 1980 年超过了美国,成为钢铁大国。
所以改革开放之后,钢铁行业也就被定位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处在钢铁行业中游的焊接钢管就首当其冲。
实际上,我们使用的钢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焊接钢管只是其中之一,顾名思义,它是利用钢板或者钢带焊接而成的,是有缝的。
而与焊接钢管相对的另一类就是无缝钢管,它是利用钢锭直接掏空拉伸加工而成。
从强度上来说,当然无缝钢管好于焊接钢管,但是,无缝钢管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也高,价格就高。
而很多实际的应用场合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强度,所以,生产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的焊接钢管应用非常广泛。
到 1994 年,无锡高频焊管厂已经发展成了玉龙集团公司,而唐永清已爬升到了董事长兼总经理的位置。
1994 年,玉龙集团又迎来了一个大利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扩大了焊接钢管在汽车、机械等下游领網域的需求。
然后 1995 年,国家又启动 " 双加工程 ",对包括焊接钢管在内的金属制品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尤其对于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地区的焊管企业支持力度较大。
根据历史信息,当时无锡、常州焊管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得到了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政策,玉龙集团踩着东风成了本地企业中的佼佼者。
到 1999 年,玉龙集团总资产已经过亿,年产焊管超过 10 万吨,跨入了规模化焊管企业的行列。
无锡是 " 苏南模式 " 的代表性城市之一,也就是改革开放后一直以集体经济为主,但到了 90 年后半期,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而在另一边,浙江、广东民营经济为主的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于是," 苏南模式 " 也开始转变,企业民营化改制如火如荼的展开。
1999 年,玉龙集团提出了改制申请并得到批准,唐永清作为公司的一把手,近水楼台先得月,便盘下了玉龙集团。
当时玉龙集团总资产 1.2 亿,评估净资产 1292 万,刨去 412 万的债权,所有资产作价 880 万,唐永清家族全盘接收。
880 万,唐永清家族哪来这么多钱?实际上,唐永清一开始就没有押注钢铁,唐永清家族的主业其实是农副产品贸易。
改革开放后,唐永清就一边上班,一边在外面搞副业,养殖黄鳝、河蚌、地必虫、兔子等,赚了很多钱。
根据玉龙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唐永清在玉龙集团及其前身工作 34 年的工资和奖金收入产生的积蓄为 80 万,而做农贸 20 年获得收入超过 800 万。
当然,收购了玉龙集团之后,农贸生意肯定就不做了,家族全体统统投身到了焊接钢管行业当中。
唐永清家族入主后又遇上了两波大行情。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焊接钢管行业的出口配额取消了,以前是国家规定了只能卖多少,现在你只要有本事,能卖多少卖多少。
这波红利唐永清吃到了,到 2007 年,玉龙股份营收突破 20 亿,超过 30% 都来自于海外。
2008 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虽然大受影响,但又迎来了国内 4 万亿计划,正是在这一背景支撑下,玉龙股份于 2011 年成功登陆上交所。
某种程度上来说,玉龙股份赶上了民营钢企上市的末班车,而当这辆车开到 2016 年的行业谷底时,唐永清家族就顺势下车了。
其实,唐永清家族成员从 2014 年就开始减持了,那时刚过 3 年的限售期,一家六口陆续套现了约 4.7 亿。
不过,唐永清家族的清仓则要感谢如今还在泥潭中挣扎的河北地产大佬王文学。
2016 年 7 月,王文学斥资 9.3 亿,一次性从唐永清家族手中买走了 16.91% 的股权,然后唐永清家族委托表决权,从而把控制权的位置让给了王文学。
然后 2017 年 2 月,王文学继续增持,又斥资 9.67 亿从唐永清家族手中买走了 13.05% 的股权。
两次收购之后,王文学持股已达 30%,触发要约收购,然后就顺利成章地埋下了唐永清家族剩余的股权,耗子约 16.4 亿。
从 2016 年 7 月到 2017 年 3 月,半年多的时间,唐永清家族全部清仓,从王文学手中提走 35.4 亿,加上此前二级市场的套现,一共 40 亿,成为了少数安全逃离的钢企老板。
唐永清安全上岸,王文学则陷入了泥潭,仅仅两年之后,王文学就匆匆转手,以 27 亿的价格卖出了控制权,一买一卖间硬亏了 8 个亿。
接盘王文学的正是如今玉龙股份的实控人济南国资,正是济南国资剥离了钢管业务,并注入了大宗贸易和黄金采选。
不过,济南国资如今也正在渡劫,玉龙股份正筹划主动私有化退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反常的背后必有难言之隐。
而唐永清家族,多名成员很早就有新加坡居留权,如今可能正在新加坡沐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