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6万家中国企业,追着马斯克,上天,欢迎阅读。
文 | 华商韬略
全球科技与资本的激烈角逐中,太空已经成为新的 " 战场 "。
美东时间 9 月 10 日凌晨 5 点,SpaceX 的猎鹰 9 号搭载着 " 龙 " 飞船,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 " 北极星黎明 " 任务:四名非职业宇航员组成的机组人员搭乘飞船进入地球辐射带,并计划进行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这是继 NASA 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 50 年多年来距离地球最远的一次太空旅行。马斯克曾发文表示:" 这将是史诗般的壮举。"
在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同时,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也在加速着自己的步伐。
01 商业航天新纪元
726 天!
这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即将迎来首次火箭发射任务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开工建设到具备执行发射能力所用的时间,也是商业遇上航天之后的中国航天 " 加速度 "。
区别于其他发射场,无论运营模式,还是服务对象,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都将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以实现简化发射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发射效率的目标。
" 商业 " 二字背后,是更高密度的发射需求。
早在今年 4 月,《新闻联播》就曾报道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 " 抢手 " 程度。虽然发射场还在建设中,但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多家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并且开始排队,预留火箭发射位置。
民营企业则是这其中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2014 年,国务院首次发文 " 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拉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涌入到这一新兴行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由 2014 年的 1022 家增至 2023 年的 16889 家,增长超过 16 倍。2024 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 7425 家,现存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数量超 6 万家,其中超过 80% 为民营企业。
以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卫星制造企业,以星际荣耀、星河动力、星网宇达等为代表的卫星发射企业及地面设备制造企业,以中国卫通、中海达、北斗星通等为代表的卫星应用及运营企业,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的关键角色。
与 " 国家队 " 相比,民营企业的整个操作流程更便捷,对供应链的选择也更灵活,进而可以更快速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十年来,这些企业已经开创了多个商业航天的第一。
2019 年 7 月,星际荣耀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成功入轨的零突破;2020 年 12 月,天仪研究院研制的 " 海丝一号 " 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商业 SAR 卫星的空白;2022 年 7 月,中科宇航研制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 " 力箭一号 " 完成首飞;2023 年 7 月,蓝箭航天研制的 " 朱雀二号 " 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 年)》显示,2023 年我国共实施了 67 次航天发射,其中 26 次为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 96%。当年,共研制发射 120 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 54%。
2024 年,商业航天更作为 " 新增长引擎 "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布局下,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潜力正加速释放。
大多数券商研究机构均认为,到 2025 年,我国商业航天核心市场的规模将超过 3000 亿元,加上关联市场,整体的年度市场规模可能接近万亿元。
而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则将填补中国商业航天领網域的关键空白,为行业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党委副书记郭强更将其评价为:
"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中国商业航天的新纪元,正在文昌开启。"
02 " 还得更快 "
" 三、二、一,点火。"
2020 年 1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畅和同事们终于等来了自家卫星的发射。
伴随火箭一起升空的,是中国首颗支持 5G 通信的低轨宽带卫星。
类似于马斯克的 " 星链计划 ",这类卫星组成星座后,可以有效解决全球网络覆盖和接入的难题。这也意味着,中国商业航天迈出 " 太空互联网 " 第一步。
而就在此前不久,SpaceX 成功发射了第三批 60 颗星链卫星,部署的卫星总数达到了 180 颗。
这让看着自家卫星发射的刘畅,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被形势所逼的紧迫感," 每天看着马斯克一箭六十星,我们也很焦虑,不能天上只有一颗卫星,还得更快。" 她形容,中国商业航天与 SpaceX 的差距," 相当于人家都造出超跑了,我们才会做四个轮子的马车。"
截至目前,SpaceX 已累计发射超 7000 颗星链卫星,在轨 6396 颗,占全球在轨总量的 60%。星链现已正式落地 105 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全球订购用户超 370 万,并且开始盈利。
尽管今年 8 月 6 日,垣信卫星的 " 一箭 18 星 " 为中国版 " 星链 " 按下了发展的 " 加速键 ",但在规模和速度上仍难以与 SpaceX 相提并论。
发展时间的滞后,无疑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以 2002 年成立的 SpaceX 为参照,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晚了十多年。从火箭技术、卫星部署到商业化,SpaceX 都占尽了先机。
自成立以来,SpaceX 凭借其在液体火箭和可回收技术上的卓越表现,显著降低了发射成本,逐渐确立了在全球商业航天领網域的霸主地位,而且正越发显示出强大的效率优势。
SpaceX 官网信息显示," 猎鹰 9 号 " 火箭单次发射成本已降至 3000 美元 / 千克,而全球商业航天的平均发射成本还在 1 万美元到 2 万美元 / 千克。按马斯克的设想,未来 " 星舰 " 入役后,更将实现一天发射 3 次,发射成本进一步压缩至 200 美元 / 千克。
2023 年,美国共发射火箭 116 次,其中 98 次都来自 SpaceX。除去 2 次实验性质的 " 星舰 " 发射," 猎鹰 9 号 " 和 " 重型猎鹰 " 可复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96 次,全球占比 43%;发射质量达 1195 吨,全球占比 80%;发射的卫星数量为 2514 颗,全球占比 87%,其中 " 星链计划 " 卫星有 1948 颗。
相较之下,去年我国民营火箭仅实施发射 13 次,成功入轨 12 次,不仅在火箭发射频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火箭复用技术上的探索上也远远落后。
不过,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加大,越来越多的技术、资本、人才涌入航天产业,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不断创造新纪录。
比如去年 4 月,天兵科技的 " 天龙二号 " 成为国内民营液氧煤油入轨第一箭;7 月,蓝箭航天的 " 朱雀二号 " 火箭顺利升空,成为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相比传统燃料,液氧甲烷更具环保优势,并拥有较高的复用潜力,能够大幅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
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火箭公司在火箭回收技术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2 年 5 月,深蓝航天成功完成公里级 VTVL 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成为继 SpaceX 之后全球第二家完成回收试验的企业。2024 年 1 月,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 VTVL-1 试验箭顺利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任务。
据星河动力介绍,公司正在研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 " 智神星一号 ",预计今年年底首发。这款火箭运载能力可以达到 15 吨,每公斤发射成本不到 2 万元人民币,未来还有望降到 1 万元以下。
可以预见,随着火箭复用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射成本的持续降低,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这场太空 " 圈地运动 " 中占据更大份额。
03 太空生意经
2024 年 9 月 6 日,吉利旗下未来出行星座的第三批 10 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座通过三个轨道面 30 颗卫星,24 小时覆盖全球 90% 的区網域,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这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创下这一里程碑的时空道宇也由此完成了从卫星研发、量产、测控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公司。
今年,时空道宇在中东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测试,实现 99.15% 的通信成功率,网络可用性超 99.97%,显示出卫星在远程监控、数据传输和应急通信等方面的巨大价值。
而这只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探索 " 太空经济 " 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在轨的商业卫星已经超过 350 颗,广泛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網域。从天气预报到外卖配送,从手机导航到抗洪救灾,越来越多的商业卫星在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点一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2035 年全球太空经济总值将达到 1.8 万亿美元,相比 2023 年的 6300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9%,成为未来十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埃隆 · 马斯克曾在一次采访时说," 把(商业)火箭送上天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资本。钱,就是‘燃料’。"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
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商业航天领網域共发生融资约 170 起,合计披露金额超 185 亿元。2024 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领網域发生融资近 50 起,其中今年一季度,垣信卫星完成 67 亿元人民币 A 轮融资,是近年来国内商业航天领網域最大的一轮融资。
在相对疲弱的投融资环境下,商业航天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
但商业航天,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它的核心目标仍然是盈利。火箭发射和卫星部署固然重要,但如何形成有效的商业闭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回报,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SpaceX 虽然是全球首家实现商业闭环的商业航天公司,但它经历了长达 20 年的探索和积累,直至去年 11 月其太空互联网服务星链才实现收支平衡,而在其背后,不少企业都已因为长期亏损陷入绝境,乃至关门停业。
而且,商业航天有着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安全运营要求。比如今年 6 月天兵科技的一起火箭试验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仍对试验基地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负面影响。
这也提醒我们,商业航天不仅要追求速度和创新,更要经受住安全和责任的全方位考验。
9 月 7 日,马斯克在推文中再次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星空,描述了一个未来前往火星的计划:将在两年内发射无人驾驶的 " 星舰 " 前往火星,四年后载人登上火星,目标是 20 年内在火星上创建能自给自足的城市。
这一宏伟蓝图无疑点燃了全球对太空经济的想象和期待,也将全球商业航天竞赛拉到了一个新高度。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和资本的角逐,更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比拼。
参考资料:
[ 1 ] 《进击的商业航天:打响 "2.0 时代 " 成本战》新京报
[ 2 ] 《" 老航天 " 的 " 新事业 "》人民网
[ 3 ] 《商业卫星灾害应急显身手 民营航天商业潜力待发掘》证券时报
[ 4 ] 《到 2035 年,太空经济规模预计将达 1.8 万亿美元》世界经济论坛
[ 5 ] 《民营 " 中国星链 " 远征:时空道宇加速全球进入卫星互联时代》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