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联手打造15万新车,小鹏和滴滴这盘棋,你看懂了吗?,欢迎阅读。
15 万的小鹏汽车,和网约车同款,你会买吗?
撰文丨 DAN
责编丨 MANGO
设计丨 PinZow
这边大众花 50 亿元入股小鹏汽车,那边小鹏汽车以约 54.2 亿元的对价,收购滴滴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滴滴也因此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50 亿一进一出,小鹏汽车扩张的野心再也藏不住了。
8 月 28 日,小鹏汽车牵手滴滴,成为车圈爆炸新闻,小鹏汽车股价应声大涨。双方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滴滴将向小鹏出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而小鹏将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款 A 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 "MONA",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进入市场。
至此,滴滴造车终落地,小鹏汽车则搭上了快车进军 15 万级市场。
2024 年量产,MONA 项目早有端倪
何小鹏曾在两年前表示,没有车企能够在 15 万级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既要攻克技术创新,又要降低成本,对车企而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但是行业变革带来了很多可能性,智能化的全面普及也并非遥不可及。小鹏汽车和滴滴的合作便是其中一个路径,滴滴有研发完成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而小鹏汽车也有现成的工厂,整合一下供应链,扩大一下产能,就可以做到快速落地生产。
这里说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在早些年滴滴造车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就有端倪。
2020 年,滴滴发布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 D1,随后滴滴启动造车项目的消息在坊间热传。去年,滴滴 " 達文西 " 造车项目又成为了车圈热搜,甚至滴滴出行有意收购国机智骏,从而获得造车资质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在達文西这个项目中,就有滴滴将打造 15 万级紧凑型电动轿车的消息。
空穴来风必有因,到了现在,也基本证实了此前所传的滴滴造车项目,正是此次和小鹏汽车合作的 MONA。MONA 项目预计将于 2024 年开始量产,从收购到量产不到一年时间,也侧面证实了 MONA 是一个早已启动的项目。
何小鹏也表示,小鹏汽车在此次合作中获得了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轿车车型。而 MONA 项目的设计团队、测试设备和研发资产,也将收归于小鹏汽车麾下。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这就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项目。
MONA 将主要面向个人市场,但同时它也会成为一台网约车。这或许也是车企在 15 万级普及智能驾驶的最好选择了,因为只有形成规模生产销售,薄利多销,才可能有成本优势。
而且目前网约车市场的采购量很大,对于小鹏汽车来说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而滴滴能为其提供巨大的网约车需求。从双方设立对赌条款,也可以看出小鹏汽车对 C 端市场有较高的销量期待。
50 多亿的交易,小鹏亏还是赚
一个在滴滴手上迟迟未能落地的 MONA 项目,值得小鹏汽车花这么多钱吗?
虽然刚刚获得大众的入股,但小鹏汽车还不至于钱多任性。
接盘滴滴造车项目,小鹏汽车看中的不只是成熟的准量产车型可以给其带来销量,还有滴滴在出行生态领網域积累的丰富资源和运营经验。而且滴滴在 2016 年就成立了自动驾驶团队,是比较早发力这一领網域的企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越来越多车企重点布局自动驾驶的研发与普及,比如在城市 NOA 落地这条赛道上,一些品牌就争破了头。这是一个规模极大的市场,同时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没有车企愿意错过。
但是自动驾驶的研发和普及,涉及到算力、算法模型、测试数据等等方面,仅凭车企一己之力,实现之路可谓漫漫,这也是为什么当前那么多车企牵手科技企业的其中原因。
而滴滴多年来建立起庞大网约车市场,背后有关数据采集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小鹏汽车更好地进行自动驾驶数据的迭代。
另外,针对 MONA 项目,双方会在满足合规和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共享项目相关的数据,从这一点来看,牵手滴滴也比小鹏汽车自行去打造一款车型来得更便捷。
据了解,小鹏汽车是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而这个生态体系涉及到多个领網域,包括汽车运营、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等,未来双方在 Robotaxi 运营方面也会有进一步的合作。
采集数据、运营经验、市场资源,这些都是作为新势力的小鹏汽车目前所缺乏的。因此这笔和滴滴的买卖,值,甚至可以说很赚了。
滴滴的无奈与解脱
对于滴滴来说,和小鹏合作也是其造车梦的最好归宿了。滴滴表面是在战略进攻,实则已是被动防守。
早两年滴滴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先是遭遇网络安全审查,后又因数据安全整改问题,赴港上市受阻。同时,疫情也对滴滴网约车业务带来了影响。
过去几年,滴滴在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上也投入了很多,但从其一路寻求车企合作,并试图获取造车资质来看,道阻且长,一直都未有实质性的成果,而前提大量的投入又亟需回血。
如今和小鹏汽车合作,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剥离出去,可以轻装上阵,实现更快的回报。而且小鹏汽车是以自己的股份交易的,而小鹏汽车目前在资本市场比较受追捧,对于滴滴来说,这也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另一方面,目前如果滴滴坚持自己下场造车,面对的挑战非常大。首先其造车传闻已吹风很久,资本市场对它的想象在减弱,即便未来其宣布造车,融资恐怕也难达预期。
而且,现在已经不是跨界入场造车的最佳时机,行业内卷将身在圈内的企业都搞得精疲力尽,新入场者要么有钱可烧,要么带着技术来搞颠覆,而滴滴在这两方面都算不上有拔尖实力。
下半年开始,小鹏汽车持续向外借力,从大众到滴滴,可以看到其不甘从蔚小理三巨头的时期退出,继而开启一系列反攻行动。此次联姻,滴滴给小鹏汽车带来的最直观利好是通过网约车平台扩大销量规模,再深层次一点的便是自动驾驶的快速迭代和普及,以及正式拉开多品牌战略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