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市场竞争白热化后 赛力斯预告上半年业绩,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7 月 14 日晚间,赛力斯 ( 601127.SH ) 发布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3.9 亿元到 -12.5 亿元,同比改善 20%-28%。
对于上述业绩原因,赛力斯方面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汽车行业的促销导致用户观望情绪,用户对 M5 智驾版将在第二季度发布的预期,对现有车型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过去的一年中,赛力斯深度联合华为后发布的智选品牌 AITO 问界月销快速破万,成为 2022 年造车新势力最大黑马。
" 今年一月,新能源汽车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紧接着燃油车也发动了市场保卫战,可谓风高浪急,惊涛骇浪。新能源时代的用户服务与燃油车时代的服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这一行业和自身变化,在前不久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致全体赛力斯员工中表示,軟體定义汽车必将是大势所趋,因此,用户服务也必须围绕着軟體来展开。"
此外,对于上半年业绩,赛力斯还表示,因其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網域保持高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公司称,随着 M5 智驾版及其他新车型的上市,以及海外销量增加,公司下半年的销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改善。
10 万辆后转向服务
2023 年,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设计的 AITO 问界 M5 智驾版、AITO 问界 M5 标准版相继发布,全景智慧旗舰 SUV 问界 M9 也将于今年四季度上市。5 月底,AITO 问界第 10 万辆下线。
记者获得了 AITO 问界 6 月底发布的致全体合作伙伴的一封内部信。
信中强调 AITO 问界在 15 个月达成 10 万辆量产车下线的里程碑后,已经迈入从 1 到 N 跃迁的新阶段。为支持赛力斯汽车与华为联合业务更加深入、紧密发展,双方决定成立 "AITO 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 ",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知情人士透露,在经过迅速放量后,面对新能源行业的变化,赛力斯与华为的关系目前变得更为紧密。
据了解,目前赛力斯与华为共同决定成立 "AITO 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 ",该工作组全面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 这与张兴海谈及的用户服务变化有关。" 一位接近赛力斯人士表示。
张兴海认为,在軟體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除了其商品属性外,更成为用户与企业互動的纽带。企业为用户提供不断迭代更新的服务,用户在体验服务后向企业作出反馈,周而复始,形成用户服务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张兴海还锚定了赛力斯未来的发展目标。" 前 20 年,我们做到了市场保有量 500 万辆,用户超过 500 万。未来 10 年,我们一定能再造一个 500 万市场保有量 , 并让每一个用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获得极致的用车体验。"
在此基础上,赛力斯不断推出服务内容。
前不久,赛力斯汽车副总裁康波公开透露,AITO 问界即将发布全新的 "CARE" 服务战略。
根据其解读,其中,C 代表 " 以用户为中心 ";A 代表主动服务,洞察用户需求并通过数字化技术提供如 " 随车管家 " 般的 " 无感服务 ";持续更新的 OTA。R 和 E 代表尊重和数字化。
自动驾驶领網域趋势
对于当下的汽车市场来说,智能化已经成为每家厂商绕不开的一个焦点话题。
在基于軟體定义汽车的共识判断下,多家车企正在布局自动驾驶领網域。根据中信证券预计,短期来看,预计 2023 年 L2、L2+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达 38%、8%。2023 年随着理想 L7L8、小鹏 G6、蔚来新 ES6 等产品的上市,预计 L2+ 级产品渗透率继续提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Tractica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汽车人工智能硬體、軟體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 265 亿美元。另根据 IHS 报告,到 2030 年,汽车智能座舱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681 亿美元,而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人民币 1600 亿元,中国购车消费者对于座舱智能科技水平的关注仅次于安全配置,甚至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指标。
从赛力斯产品来看,AITO 问界 M5 智驾版已于 6 月开启全国交付。据了解其搭载了 HUAWEI ADS 2.0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 3.0 的车型。赛力斯方面人士表示,这款产品实现无限接近于 L3 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
而从整体产业角度,有机构判断,辅助驾驶体验有望迎来 " 量变时刻 "。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2023 年下半年起,头部车企自动驾驶体验预计将集中落地 " 无图城市 ",将辅助驾驶的功能应用从 10% 的低频场景包括高速、泊车场景,拓宽到 90% 的高频场景,例如城市公路场景。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3 年 1-3 月,乘用车行业 L2 级及以上渗透率为 33.4%,同比提升 9 个百分点;新势力品牌 L2 级及以上渗透率基本在 70% 以上,头部自主品牌 L2 级及以上渗透率在 30% 以上。种种迹象来看,国内自动驾驶从 L2 到 L3 跃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6 月底,工信部的明确表态从政策层面再度为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工信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组织开展城市级 " 车路云一体化 " 示范应用,将支持 L3 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此外,工信部方面 5 月中旬曾透露,《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指南》即将正式发布,加快制定十多项重点急需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支持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
7 月 5 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正式宣布,在京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 " 车内无人 " 商业化试点。智研咨询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 L3 级及以上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 20%,乘用车销量将超过 450 万辆,2026 年突破 500 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