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比《拯救大兵》更燃?一男子请求俄军营救他母亲,特种兵击退乌军让母子团聚,欢迎阅读。
▲什么裤子百穿不厌?答案当然是战术裤!
耐脏耐造,一条顶多条!
最近,一名叫马克西姆的男子在 " 电报 " 軟體上向俄罗斯 RT 战地记者求助,说他的妈妈还独自留在克拉斯诺戈罗夫卡,乌克兰士兵闯入他家中打死了他的狗,并把他妈妈赶进地下室,记者能不能帮助他把妈妈救出来。
俄军由此展开了一场空地协同的救援行动,并被战地记者做成视频发在网上。
▲战地记者讲述这件事
克拉斯诺戈罗夫卡位于顿涅茨克州马林卡市镇,距离顿涅茨克市区大概 20 多公里,面积不大只有 11 平方公里,曾经是乌克兰军队的炮兵阵地,并多次在这里炮击顿涅茨克市区。
▲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在地图中蓝色点区網域,正处在俄乌战线上
从去年底俄军开始向这里发起进攻,战斗非常惨烈,整个市的房屋都遭到大面积摧毁。6 月份俄军攻入克市与乌军展开巷战拉锯,8 月俄军已经基本控制了克市市区,马克西姆的网上求助,正是这个时候发出的。
▲克拉斯诺戈罗夫卡正处在俄乌双方交战的位置
2021 年俄乌开战前,克市总人口有 16000,因为市区在战争中摧毁,2024 年全市只有 346 人了,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
战地记者在核实了马克西姆身份后,虽然口上告诉他,士兵们的生命也很宝贵,他们还有自己的任务。但记者和士兵们仍然决定帮助营救他的母亲。
俄军 110 旅风暴支队派出多架无人机开始在克市上空搜索,经过不懈努力,发现一家小院的空地上写着 " 马克西姆,我在这——妈妈 " 的字样。
▲一个小院的空地上写着 " 马克西姆,我在这里——妈妈 "
于是无人机向她空投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 马克西姆妈妈,您儿子让我们疏散你,如果你能前往克市市区,我们将去迎接并带你离开,如果不能,就请躲在地下室等我们来找你。"
马克西姆妈妈捡到纸条后未离开家,因此俄军无人机在之后的几天里向她空投了一些食品,可能是这个行为被乌军发现,有一群乌克兰士兵来到这里,用枪托砸碎窗户,企图进入房屋。
▲正在用枪托砸窗户的乌军
要知道,乌克兰人对顿涅茨克居民是没有任何同情心的,自 2014 年顿涅茨克州宣布公投独立,乌克兰就将这个地方视为叛国者,对这个地方不停地轰炸了 8 年,当时的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曾公开演讲 " 要让顿涅茨克的人民永远只能躲在地窖里 "。
▲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 2014 年的喊话
乌军士兵用枪托砸碎窗户的一幕,被操控无人机的俄军看到,急的大骂乌军,同时赶紧呼叫炸弹无人机前来支援。
▲俄军的 FPV 自爆无人机赶来支援
在多架投弹无人机和 FPV 自爆无人机的轮番精确打击下,除了先前两名闯入房屋的乌军,其余试图接近房屋的乌军士兵均被炸死,之后只要有乌军向靠近,就会被无人机攻击,最终他们放弃了继续向这里增兵。
▲无人机投弹炸死试图进入房屋的乌军
之后几天俄军的防线推进到这里,110 旅风暴支队消灭掉闯入房屋的两名乌军,从地下室里救出马克西姆妈妈。9 月 10 日,俄军正式宣布解放了克拉斯诺戈罗夫卡。
▲马克西姆妈妈被救回后方
▲被俄军接到后方的马克西姆妈妈与儿子打视频电话,在听到儿子喊 " 妈妈 " 的声音时,马克西姆妈妈终于忍不住哭了。
——故事到此结束。从中立角度来看,俄军这次确实做的不错,属于典型的宣传舆论战,在战争初期,还曾宣传过那位著名的 " 苏联红旗老奶奶 "。相对应的,乌军也有类似的舆论宣传。
▲今年 5 月台湾媒体的报道
▲俄乌开战初期在网上热传的 " 苏联红旗老奶奶 "
这种不惧危险营救弱者的故事,非常容易打动人性。
著名好莱坞编剧导师布莱克 · 斯奈德在 " 救猫咪法则 " 中就这么说道:" 主角出场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事,让我们喜欢上他,希望他赢。
如果你的主角是一个非常欠扁的人,你就必须在开头就設定一个主角 " 救猫咪 " 的桥段,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虽然这个人是混蛋,但还是可以挽救一下。如果你的主角有瑕疵,或者可能亦正亦邪,那就把他的敌人塑造得更可怕。"
▲电影编剧的必读书籍《救猫咪》
而俄军这场空地协同营救母亲的行动,则更像是战争片里的那种深入敌后的救援。在军事电影中是很常见的桥段,也是最容易感动观众的剧情,比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俄国电影《8 月 8 日 / 穿越火线》,中国的《红海行动》《战狼》《空天猎》。
这些电影相信大家应该都看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它的历史原型是 " 尼兰兄弟 ",他们兄弟四人在二战爆发后参加美军,在战争中相继死亡后,触发了美军 " 保护唯一幸存者 " 的传统,从而展开了一场营救最后一名幸存者的行动。
大哥爱德华 · 尼兰中士,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队,他所在的 B-25 轰炸机于 1944 年 5 月 16 日在缅甸被日军击落失踪,当时认为已经死亡,实际上他被日军俘虏,战后被救回。
▲尼兰四兄弟,年龄从左到右
二哥普雷斯顿 · 尼兰少尉,服役于第 4 师 22 步兵团,在 1944 年 6 月 7 日的诺曼底阵亡。
三哥罗伯特 · 尼兰中士,服役于第 82 空降师 505 伞兵团 D 连,在 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阵亡。
四弟弗雷德里克 · 尼兰中士,服役于 101 空降师 501 团 H 连,参加诺曼底登陆后得知自己的两名兄弟在登陆时阵亡。随后他被美军从前线送到英国,然后又送回美国纽约当一名宪兵,直至战争结束。
弗雷德里克 · 尼兰与著名电视剧《兄弟连》中的历史原型沃伦 · 穆克、马拉其两人是好朋友。马拉其是兄弟连中最长寿的一位,正是他给《兄弟连》作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提到了 " 尼兰四兄弟 " 的故事,从而成为《拯救大兵瑞恩》剧本的创作灵感来源。
▲就是这么巧,《瑞恩》与《兄弟连》里的他俩居然认识,左侧为《兄弟连》中的马拉其,右侧是历史上的马拉其
▲左侧为《兄弟连》中的沃伦 · 穆克,右侧是历史上的沃伦 · 穆克
" 保护唯一幸存的儿子 ",算得上是美军传统,起源于美国内战期间,有一个家庭五个儿子参军后全部阵亡,林肯给死者他妈写了一封信,从而引起美国社会注意。《拯救大兵瑞恩》开头马歇尔将军向军官们读的就是这封信。
在电影中,将军也有提到 " 原本瑞恩四兄弟在同一连队服役,但自从苏利文五兄弟事件之后,瑞恩四兄弟被调到不同部队 "。
这个所谓 " 苏利文五兄弟事件 " 比瑞恩兄弟更惨,珍珠港事件中,苏利文小妹的男朋友在亚利桑那战列舰上阵亡,为了给妹夫报仇,苏利文五兄弟一起报名参加海军。
当时美军虽然有兄弟分离服役政策,但并未严格执行。苏利文五兄弟被以宣传形象分配到同一艘轻巡洋舰 " 朱诺号 " 上,另外,该船上还有至少 30 对兄弟在共同服役。
▲苏利文五兄弟在军舰上的合影
不幸降临,1942 年 11 月 13 日夜间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朱诺号被日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弹药库,朱诺号当场炸成两截沉没,美军舰队没有停下营救而直接驶离。苏利文五兄弟有 3 人在爆炸中当场死亡,1 人在落水后第二天体力不支淹死,最后剩下大哥 1 人在海上坚持了四五天后,因为失去所有兄弟而悲痛发疯,从木筏上跳海死亡。
▲朱诺号上共 687 人,只有 10 人在海上漂流八天后被救起
当报丧军官来到苏利文家门前告诉他父亲他的儿子阵亡时,他父亲问道:" 是哪一个?"。军官回答:" 对不起,是五个全死了。"
这个悲惨的事件在美国社会引起轰动,美军开始大力推进 " 唯一幸存者政策 ",并在 1948 年颁布 1315.15 指令《幸存者特殊分离政策》。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在这一政策的启发下拍摄,成为当年最著名的军事电影。
▲怀斯三兄弟
距离现在比较近的案例是在阿富汗战争期间,有怀斯一家三兄弟,老二是前海豹突击队员,2009 年在基地被自杀式炸弹炸死。老大是陆军特种部队的医疗兵,2012 年受伤死亡。老三是海军陆战队员,当他成为独子后,被立即解除战斗任务,从阿富汗送回美国。
回到原话题,俄乌冲突双方本质上同属斯拉夫民族,宗教信仰一样,之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双方的国民文化水平程度较高,因此战场至今两三年时间里,很少发生故意针对平民的屠杀行为(当然不可避免有小部分极端分子故意杀害平民)。
就像前面提到的 " 苏联红旗奶奶 ",老人错把 " 贼军当王师 ",乌军也并没有生气的伤害她,而是将苏联旗帜踩在脚下,并且向老人提供一袋食物。这位老人至今还在乌克兰控制区的家里安然无恙,事后 BBC 记者还去采访过她。
▲ BBC 采访时称 " 苏联红旗奶奶 " 是俄罗斯的政治宣传
在士兵投降和被俘方面,俄乌双方也算得上相对文明了,而且双方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换俘行为。虽说网上隔三差五流传有个别俄军或乌军射杀俘虏的视频,但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你看看巴以冲突,双方是如何互相爆杀对方的,打了一年时间,杀了多少平民,又抓了几个俘虏?两边都恨不得互相屠城了。
本文开头这种营救行动背后,我只觉得非常惋惜。一个原本 1.6 万人口的小镇,在经历两年多的战争后,只剩下 300 多人,几乎所有的房屋都被摧毁了,小镇完全化为废墟,而战争何时结束还遥不可及。
▲曾经的克拉斯诺戈罗夫卡卫星图,一排排整齐的房子
▲如今的克拉斯诺戈罗夫卡,所有房屋全部被摧毁,看不到一个人,变成了一座死城
军武菌给大家推荐一个视频号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