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贾樟柯李少红都用AI拍电影了,还传递经验:哪个功能最实用?,欢迎阅读。
AI 生成视频的风,还是吹到了影视名导的圈子里。
用全球最火的 AI 视频工具:快手可灵。
联手国内最知名的 9 名影视工作者:李少红(《大明宫词》)、贾樟柯(《三峡好人》)、叶锦添(《英雄本色》)、薛晓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俞白眉(《战狼 2》)、董润年(《年会不能停!》)、张吃鱼(《独行月球》)、王子川(《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王卯卯(" 兔斯基 " 原创者)。
每人和 AIGC 创作者打配合,用可灵生成,各 AIGC 了 1 部 3-5 分钟的电影短片,涵盖奇幻、志怪、亲情、动画等多种类型。
抛开剧本,咱们来看名导们敢拿出手的 AI 画面的风格和质量。
国漫风:
科幻风:
少儿频道卡通动画风:
人物 + 猫猫狗狗写实风(?):
贾樟柯的硅基人公路片《麦收》还用可灵的对口型功能,成功让片子里的人型机器人说上了山西汾阳话。
港真,这 9 部纯 AI 短片有的剧本设计创意不错,有的动作流畅度极佳,有的巧妙避开了 AI 生成真人还是有点 "A 里 A 气 " 的 bug。
但,朋友们,量子位还记得自己是个关注前沿科技的号(认真脸),因此这篇推文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片子好不好看、故事有没有意思、剧本有没有创意,而是想传递一些答案。
一些冲到第一梯队影视工作者和 AIGC 创作者面前贴脸发问,得到的答案:
AI 视频迭代至今,是否真的能完成电影叙事?
AI 能不能精准复刻人类导演细腻入微的的镜头语言,作用于院线电影?
传统影视工作者完成这些短片,用上 AI 真的降本了吗?增效了吗?
Sora Pro 版开放前,所有 AI 视频至多单次生成 5s 左右,这一前提下用 AI 完成一部电影短片,需要花多少时间?需要狂抽卡吗?
制作 3-5 分钟的短片,AI 视频什么功能最好用?
……
(部分内容在不改变发言者原意的基础上做了书面化整理)
传统影视从业者,最想怎么玩 AI 视频?
俞白眉:我们最想探索的是 AI 和动作的结合,不管是传统 AI 视频里的制作方式、文生图的方式……其实我们知道 AI 的局限,规定镜头运动不是 AI 的强项——虽然它历史只有一年多,但 AI 在真人动作上好像表现不是最突出的。
所以我们这次特别想试一试,结合一些电影制作技巧,然后更多地把 AI 作为工具,两者融合,看能不能创造出一些我们以前还没见过的动作片段。
李少红:我觉得 AI 用在影视当中,它应该能够帮助创作者的影像打开想象的可能性。
薛晓路:我们在做这个 AI 短片的时候,是想测试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想看 AI 还原现实环境的水平。因为 AI 对于一些虚拟环境的表达和建构都蛮有它的独特优势,但是对于一些现实环境真实度的表达,能够到什么位置,能够多大程度是一致的?
另一个测试是对于动物的一致性的表达、表现,它能够到什么样的水平。影片里的动物(小猫)不是 AI 随机生成的,我们对动物生成要求非常清晰,是从真实的生活里,提取了一个宠物的照片和大量的视频内容,然后喂给 AI,要求它生成一个跟真猫非常接近的动态视频,而且要保持在所有画面里的一致。
贾樟柯:我希望通过运用可灵来探索 AI 本身现在的可能性。所以我可能不会回避目前在发展阶段中可灵需要完善的一些东西,或者说整个 AI 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
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主角贯穿始终,大家了解 AI 的应该知道它的难度在哪。
用 AI,真能省事儿?
许经捷(张吃鱼合作 AIGC 创作者):吃鱼导演制作的是一部机甲主题的电影短片,以往需要大制作的酷炫镜头,现在通过一部电腦、一个可灵账号,就秒生成了。
最适合 AI 制作的当属第 38 镜,这是一个机甲停在机库中的大景别俯拍 + 推进的镜头,在传统 CG 流程中,即便用实时的 UE5,建模、搭景、布光就得花掉两三天的时间。
如今只需一张图,就能实现 80% 的效果,而且灯光和烟雾氛围都相当自然。
影片中的第 22 镜需要缓动围绕拍摄落在地面上的报纸,是很典型的细节镜头。我用可灵,只需要简单的提示词就能营造很合适的暗调雨水场景与氛围;如果走 CG 流程,雨水和地面反射会有点假;如果走实拍流程,营造这个小场景也会额外花费不少时间——走 AI 创作就很合适。
陈刘芳(薛晓路合作 AIGC 创作者):培训动物演员困难,其中培训猫更是一道关卡,猫主子可不太容易像狗狗一样乖乖配合。这次薛晓路导演要做一部有猫猫作为主角的片子,其实是非常适合使用 AI 来呈现的。
行走、躲在衣柜、和女主互动这些动作细节都被 AI 实现得很生动、细节,而且整个 " 拍摄 " 过程也是可预测、可调控。
尾鳍 Vicky(董润年合作 AIGC 创作者):要看具体做什么样的镜头,比如那些怪兽横行的画面,用传统拍摄手段去做可能比较难,但借助 AI 的创造力,就可以较精准地呈现怪兽由远及近、步步逼近的视觉效果,怪兽的动态效果也可以做到自然流畅。
还有,AI 也非常适合想象并完成超现实的场景。
比如一个镜头里,城市远处发生爆炸,随后一颗陨石腾空而起,像这样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超现实场景,可灵能模拟得很好,因为视频生成的帧率比较高,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动态效果也会显得比较真实。
宋东桓(俞白眉合作 AIGC 创作者):我是有一定的影视制作经验的,跟传统电影制作流程相比,AI 制作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制作风险降低了很多。
比如,传统真人影视剧的制作会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周期,补拍的成本都非常高,春、夏、秋、冬的场景统一,甚至小到一个道具的摆放,都容易穿帮。
但对于 AIGC 来说,增补一个镜头并不会额外增补太多的成本,也可以立马去做调整,甚至剧情到了中后期也是可以倒回去做调整的。依托 AIGC 衍生出来的影视制作新流程,大大减少了修改的成本与难度。
哪个 / 些功能最实用?
许经捷:第 54 镜,展现机甲从远景蓄力跳至近景的收尾镜头,也是很好的 AI 创作案例。
这样一个特效镜头如果选择通过 CG 实现,时间和经费的消耗都是不菲的,如今通过提示词 + 首尾帧就能快速实现,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艾甜甜(张吃鱼合作 AIGC 创作者):首尾帧、负向提示词也是一个很好的提质增效工具。
譬如 " 隧道的灯逐步从近到远延伸亮起来 " 这一镜头,如果用原用的 AE 制作,需要用 2D 传统动画的制作方式逐帧调整图片素材蒙版图层,但现在完全可以通过首尾帧实现,甚至出乎意料地呈现出光感在隧道中影响环境光的自然效果,很惊艳。
德里克文(李少红合作 AIGC 创作者):人物或物体进行流畅叠变的镜头,其实是非常适合运用 AI 首尾帧功能实现的。
例如在《花满渚》这部短片中," 风筝 " 变为 " 白鸽 " 的镜头,不仅实现了主体有时空顺序及逻辑的顺畅变化,背景也能够同时跟随 " 风筝 " 与 " 白鸽 " 两个主体实现飞翔运动,达到实拍无法呈现的效果。而如果这个变化过程能够更加稳定,相信可以呈现出更加惊艳的效果。
在人物场景里,通过对 AI 功能的开发,我还能运用可灵 AI 实现流畅变装、一镜到底、移步换景、自然切镜等等让创作者感到惊艳的效果。
AI 的运镜技巧 / 光影 / 景深等表现如何?
贾樟柯:在每一场戏里面,我们用了传统的分镜的方法,正打、反打,包括一些场面调度、演员之间的走位移动,也使用了非常多的传统电影的方法,比如说升格、电影的推拉、摇移这些技巧。
温维斯(王子川合作 AIGC 创作者):原本提示词里,只写了前推运镜,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是可灵 AI 生成的结果让我非常满意。爆炸效果、镜头运镜都恰到好处。
并且在爆炸的瞬间,巧妙地将镜头晃动与平摇相结合,既捕捉到了爆炸的紧张与混乱,又无缝衔接至下一个场景,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的延续与转换,这种运镜技巧,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加深了沉浸体验。
Jade Wu(贾樟柯合作 AIGC 创作者):公路片还蛮适合、也蛮需要用景深和对焦切换来展示空间感与营造场景感的。对焦切换能很巧妙地深化影片的叙事层次与情感表达。
在生成镜头阶段,可灵 AI给出了 " 人物 - 背景 " 对焦的切换,非常妙。当镜头聚焦于人物时,你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角色的表情与动作;随后对焦切换至背景时,华北的辽远空旷得以尽情展现,增添了浓厚的地網域色彩与人文情怀。
AI 腦补分镜 / 片段效果如何?
Jason(王卯卯合作 AIGC 创作者):我们的《再见兔子》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面对学业压力和焦虑时的心理挣扎。
在制作其中一帧时,我在提示词里仅输入 " 小男孩心情低落时产生的幻觉 "。说实话,就算将这句提示词给到一个普通人,也未必能想象出具象的场景来体现这种幻觉。
而可灵生成了 " 四个蓝色小人从小男孩本体中分裂而出 ",叙事逻辑、表演张力,乃至元素间漂浮叠加的视觉形式,都与主题完美契合。虽然这一镜头最终未采用,但这样贴切的想象,带来了超出剧组意料的惊喜。
还有小男孩踩踏楼梯融化的效果出乎意料,令人惊喜。可灵不仅高效完成了原本耗时较长的流体动态效果,达到了 90% 的预期效果,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对场景的智能理解 - 自然呈现出台阶融化、人物被淹没及惊慌反应的连贯画面。
从效果呈现来看,我觉得,AI 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石硕(叶锦添合作 AIGC 创作者):AI 并非仅作为创意的接收者,它还能给剧组主动提供灵感火花。
我拿到剧本开始做镜头测试时,意外生成了一段 " 月球表面坍塌萎缩 " 镜头。当时觉得很是惊喜—— AI 在表现月球坍塌萎缩时还加入了表面的流动,非常细致入微,同时镜头又跟随飞船行驶方向有动态变化,会有乘着飞船近距离观看身临其境的感觉。
叶导也非常喜欢这个镜头,为了正片用上这个镜头特意调整了剧本。
用 AI 拍电影初体验,什么感受?
叶锦添: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会上瘾的。
俞白眉:这个尝试很艰难,但这个尝试也很有趣。整个创作的过程一言难尽,结果我也觉得顶多是差强人意。
但是回头看,中间有很多趣味,我们也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
王子川:我反正这次弄完觉得好玩儿。
而且其实整个的这个过程会比想象中的要顺利,因为我之前没有任何——就是都别说跟 AI 合作了——就是电腦基础都很难有,这个反而让我觉得真的就是很惊喜。
薛晓路:从现在完成的情况来看,我觉得 AI 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的。但是不得不说,里面还是有一些镜头觉得它能有再提升的空间。也因此让我对 AI 的未来会充满了期待。
贾樟柯:整个制作完之后我对 AI非常满意,因为我觉得在人物的连贯性上基本上达到了满意程度。
已经基本上可以做到让可灵在生成内容的同时,具备明确的空间识别能力。也就是说在生成的过程中,并不会丢失空间层面的信息。我认为这恰恰是当前 AI 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同时也是可灵目前表现出非常出色的一点。
王卯卯:这部片子由我在北京的动画团队和在海外的 AI 影视团队协作完成。可灵是我们使用过综合体验最佳,分辨度和动态表现都最优的 AI 视频工具。
张吃鱼:传统电影生产流程中,这样的镜头虽然也能实现,但要么耗资巨大进行置景,要么通过绿幕后期重新制作。而可灵 AI 仅靠一个指令就能生成的画面,准确性有些超乎想象。
实话讲,所有 9 位影视工作者能愿意用 AI 拍短片(哪怕是实验性的),从一定程度上其实已经表明了几位的偏向:
接受,或者至少愿意尝试 AI。
但还是想问问,面对强烈冲击的 AI 视频,身处其中是什么感觉?——
李少红:其实电影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新的更新,对影像来讲都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我们这代导演经历过胶片到数字时代的改变,而现在的电影从业者正在经历 AI 技术的变革,学习如何处理与 AI 的关系。" 如何让 AI 为我们所用 " 是下一代电影人职业生涯中注定要与全球电影人共同面临的问题。
叶锦添:AI 正在创造一个再生的天地,在一个复制的世界中重现全观的视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多少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以各种各样的诠释,流传在我们的意识里。
这些东西将会经过 AI 的整理重现在我们面前,甚至有可能会取代我们真实的经历。重新回到人的本真,沉着应对这种扑面而来的变化。
贾樟柯:我对 AI 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但是没有机会尝试。一直关注 AI 的进展也是因为它进入到行业之后,引起非常多的讨论,包括好莱坞也有非常激烈的反应。
就个人而言,我觉得 100 多年来,电影就是迎接了各种各样新的技术的诞生,而且有的新技术诞生时,有人会觉得它是对传统电影行业产生了威胁,有的人会觉得好像会增加成新的工具。不管怎么样,起起伏伏,电影这门艺术它一直在吸收、接受新的科技,在往前走,为观众创造更多更新的影片,增加了非常多的表现的方法。
我想 AI 将来一定是电影行业里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导演也好,编剧也好,可能我们都会有一个新的合作者,那就是 AI。未来片头片尾字幕中,可能会出现某个 AI。
最后想强调一点,(这部短片)我们没有用特技,所有的问题用 AI 来解决。
王子川:首先我个人对于 AI 生成视频的第一个观感,它很有破坏性。
可能是各种意义上的破坏,感性认知上的、对技术壁垒或者资源壁垒……或者是各种各样的破坏。它的生成方式也是,它吃各种各样的素材形成新的形象,那个形象不是真的物质世界的形象,是一个综合符号式的形象。
像我这种在 " 墙外 "(非导演科班)的人,破坏对我来说是潜意识里一定的主题。传统做影像技术、氛围、人为、资源门槛非常非常高,会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跟创作毫无关系的壁垒和无法跨越的鸿沟。
但是有了 AI 这样的工具可以帮助创作者,可以快速完成所有的想象和创造,那就是一个 " 武器 ",这个 " 武器 " 一定有破坏性,这个破坏性是针对已有建立的某种秩序或者约定俗成的产业文化破坏。
我不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这是一个对我来说非常有正向力量的词。
— 联系作者 —
— 完 —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