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王鹤棣,又被打回原型?,欢迎阅读。
号称剧本打磨六年,成片又被积压三年的《战火中的青春》(原名《我们的西南联大》)终于开播。
男主王鹤棣,去年刚晋升的内娱天选 Bking。
凭借《苍兰诀》贵气逼人的月尊大人一角成功洗白当年 " 歪嘴龙王 "、"AI 式面瘫演技 " 之耻,顺便翻身成内地顶流候选。
一朝爆火,逆天改命,待映作品接连不断。
是连王鹤棣本人都会说 " 遇到东方青苍是我的救赎 " 的程度。
女主周也,凭借《少年的你》中魏莱一角稳稳立住了 " 恶女人设 "。
(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周也演技的巅峰)
而后红地毯上冷脸 .jpg,成功刷爆娱乐圈热搜头条,被外界称为 "95 花颜霸 "。
棣帅周美,就说这 CP 感,谁看的不得惊呼一句绝了!
光是一张被提前曝光的合照就引发了无数颜粉的在看预定。
再加上王劲松、蒋恺等一众老戏骨的加盟,《战火中的青春》几乎被视为《觉醒时代》2.0。
可惜,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如今一经开播就悄无声息的扑了。
观众对剧本反馈,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堪称诈骗。
而主演们,好看是好看,可惜一到动态就 " 见光死 ",梦碎了。
内娱顶流备选们
一到正剧就 " 见光死 "?
《战火中的青春》讲述的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战火中坚持办学。
一群手无寸铁的师生擎起了科学救国的大旗,他们南迁成立 " 西南联大 ",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
在历史上,西南联大,曾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年,汪曾祺就曾感慨西南联大是:
" 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这座只存续了八年的 " 临时大学 ",却诞生了无数栋梁之材。
2 位诺奖得主,4 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 位 " 两弹一星 " 元勋,170 多位院士 ......
光听一听 " 西南联大 " 的名字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但这种类型的正剧在市场上不少,观众容易审美疲劳。
讲差了,容易变成一味的说教。
但讲好了,就有 " 爱国情怀 " 的加分项,此等 buff 加持很容易上大分。
积压三年的《战火中的青春》属于前列。
剧情上,爱国口号全靠喊,情节阉割后逻辑混乱,衔接生硬。
演技上,全员老戏骨的衬托下,也越显露出男女主角演员在表演上的生涩感。
程煜饰演程家的程道襄,全然能够拿捏住一家之主的气场,举手投足,不怒自威。
闻一多饰演的教授,在不得已背井离乡的选择下的情真意切。
两位清华、北大的校长,风格截然不同的装束,但一言一行尽显学者之气,甚至可以从显著区别的谈吐和衣着中看出两座名校之间不同的风格。
反观男女主,气场完全偏离。
周也饰演家道中落的北大文学系才女林华珺。
乍一看海报,绝对担得一句赏心悦目。
(也子啊,这么好的颜值啊怎么就浪费了啊)
可惜一开口总有点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男主王鹤棣饰演留美归来的学子程嘉树。
有点洋气,但不多,像长得好看持俊犯憨的小姨家的堂弟。
(同样是一做表情就梦碎了)
就连他毅然决然说出 " 我要考北大 " 的高光时刻,也完全没有学霸的代入感,还是痞气居多。
(反而像学渣的盲目自信)
目前整个观感下来就是 " 可惜了,可惜了 "。
" 那么漂亮的孩子们,可惜不会演戏。那么大的制作,可惜导演不会讲故事。"
还不如压着不播。
流量靠 " 正剧 " 翻不了身
靠实力才行
要说演员们没有努力珍惜机会吧,也不是。
周也曾在采访中表示:
" 因为怕辜负大家的期待,为了更好的演绎战火中的爱情,她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功课,以便了解那个年代人物的内心想法。"
而王鹤棣则在剧中跑了 700 余个炸点," 土直接进到我耳朵里,当时腦子就‘嗡’的一下 "。
努力是真努力,但效果也确实不佳,而观众只为结果买单。
流量们 " 弃偶从正 ",的初衷是互相成就,为正剧引流,为流量转型。
只可惜,走出舒适圈就原形毕露的演技却屡屡打脸,在一群老戏骨的对比下,暴露出更多演技缺点,反而陷入更大的尴尬之中。
当初,周也的魏莱,离不开导演曾国祥的精雕细琢。
甚至因此获得最佳女配角提名。
可在 95 花中," 演技最差 " 的投票中那也是几乎断层式第一。
与当年张榕容的电影到影视剧有着异曲同工之感。
谁敢相信这是当年惊为天人的杨贵妃,剧抛是剧抛脸了,但这也堪称 " 毁容 " 吧。
他们一旦失去指导,放飞自我的熟悉感觉便又会出现。
(威慑程度同等于 " 蚂蚁竞走了十年了 ")
周也在《战火中的青春》同样主打一个悲喜形于表面的浮夸。
震惊:啊?!写在脸上
沟通重点:要瞪眼!要咬牙!
而王鹤棣演技的不稳定则更归结于 " 角色 "。
一方面东方青苍角色本身讨喜,属于 " 霸总 " 去油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个尊重女性,没有爹腥味的霸总,带着点王鹤棣本人性格中的小调皮,大魔头的反差盟一下子有了。
赵露思则属于这个方向的集大成者。
在古偶中的俏皮灵动还甚是可爱,但到了年代剧中却无处不暴露着格格不入,反而暴露了演技上的短板。
喜怒没有任何层次过度,浮于表面,五官乱飞,表演痕迹十分明显。
只能说,古偶中角色更加适用,或者说,他们在演自己。
望周知
内娱不需要花瓶
越来越多的流量蹿红。
一朝成名甚至让不少人忘乎所以,百无禁忌。
内娱开始向狂欢演变,讨论的核心也开始失焦。
一些人,连入门级的业务能力都不具备,但偏偏,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对他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可对观众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当浪潮褪去了,流量也褪去了,过了时节性他们又糊的一塌糊涂。
可内娱圈也因此生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没有人静下心来对待好角色,人人自危的陷入了挣快钱的怪圈。
反而观众说点不好的都算得上 " 冒死批评 ",粉丝们随时得 " 我家哥哥(姐姐)到底得罪了谁 " 的架势。
内娱实力在一众捧杀下,不进则退。
他们反复驰骋在上综艺、炒 CP、上热搜的成名快车道上。
反观当年的影帝影后们,被学业折磨的 " 人生都是灰暗的 ":
刘烨回忆起来也是一度哭诉:不交作业一年级就开除你。
那年,的班主任常莉,招生要达到她的种种标准,教学更要遵守她的条条教规。
禁止大一大二拍戏,大三大四才能出去,并且不是所有的戏都能拍。
而后,诞生了实打实的 " 明星第一班 "。
那种时候,明星不只是成名,背后还有一股子对待艺术的工匠精神。
我们当然是鼓励流量们走出舒适圈成为真正的顶流。
但这前提应该是不以 " 快餐 " 的试错形式,角色碰着了,成功上岸。
可古往今来没有 " 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 " 的演技沉淀,难有蜕变的翻身仗。
把努力说的多动听,也终究是自欺欺人。
天赋选手有,但没有汗水的付出,也终将泯然众人矣。
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内娱如今以 " 流量 " 为荣,但终将以 " 流量 " 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