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保值率下滑、深陷丑闻,雷克萨斯从加价到“崩盘”只花了三年,欢迎阅读。
一句 " 怪不得中国市场销量下滑 ",道尽了市场对雷克萨斯的失望。
6 月月底,一张 " 丰田(中国)子公司雷克萨斯副总经理陈忱受贿行为证据 " 的邮件截图,在日本社交媒体上流传。尽管该事件仍在核实中,但是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2004 年,雷克萨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雷克萨斯以坚持不国产、纯进口和高品质的特点,以及与 BBA 错位竞争的策略,成功在国内豪华车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即使是在现在,坊间仍流传着雷克萨斯段子— " 先生,加价 2 万已经是我们雷克萨斯最大的优惠了 "。
出乎意料的是,2021 年成为了雷克萨斯在华的命运 " 轉捩點 "。
2021 年,雷克萨斯在华实现连续 17 年销量正向增长,年销量达到了 22.61 万辆。但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雷克萨斯国内真实交付的新车上险量为 21.91 万辆,同比下滑 6.8%。
相比之下,凯迪拉克同年以 23.27 万辆的上险量成绩首次超越雷克萨斯。从 2021 年之后,雷克萨斯的销量下滑严重,曾经的 " 加价王 ",渐渐成为历史。
2022 年,雷克萨斯全年累计销量下滑至 17.6 万辆。销量大幅下滑,并未让雷克萨斯意识到出现销量下滑的根本原因,而是将问题归咎给产能不足和环境因素。
不可否认,2022 年因为受到疫情、芯片短缺等问题的影响,整体车市表现稍显孱弱。但从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2022 年豪华车市场总体销量为 309 万辆,同比增长 6%。其中,高端新能源车成为市场的增长主力,同比上涨 49%。
这意味着,电动化浪潮的涌动下,不断冲击着雷克萨斯的 " 地位 "。当然,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雷克萨斯便从 " 加价王 ",进入部分车型平价销售,再到现如今的现金优惠。
一直以来," 蔚小理 " 几乎与新势力车企的 " 标签 " 深度捆绑在一起。除了 " 蔚小理 " 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势力车企锚定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比如说智己、AITO 问界、岚图等等。
虽然中国高端汽车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等待挖掘,但是当对手越来越多,甚至是越来越强大时,雷克萨斯的劣势也开始显现出来。
具体来看,雷克萨斯在传统燃油车时代,能够备受市场消费者青睐,与动力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有着极大联系。
传统燃油车时代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作为三大核心器件,对汽车的整体质量、驾驶品质等起到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 三大件 " 性能越好、可靠性越高,往往代表着技术壁垒越高。
时过境迁,雷克萨斯引以为傲的技术 " 护城河 " 已荡然无存。比如说雷克萨斯在 " 三大件 " 的属性偏重上,更趋向于燃油经济性、平顺性等。" 三电 " 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几乎对雷克萨斯的 " 三大件 " 形成碾压作用。
据数据显示,广东作为雷克萨斯的大本营,24.42% 的销量来自于广东地区,浙江、江苏仅次于广东,销量占比分别为 11.68% 和 11.25%。
然而,广东也是国内适合新能源车的省份之一,完全不需要担心冬季纯电续航。重点是,广东还汇聚了比亚迪、埃安、小鹏等新能源车企,本地优势比雷克萨斯更加明显。
随着市场、产品优势渐渐褪去,电动化成为了雷克萨斯突围的关键。
事实上,雷克萨斯早在 2021 年时便发布了电动化战略。当时,丰田章男宣布,雷克萨斯品牌将在 2030 年与欧洲、北美、中国市场实现在售车型 100% 纯电动化。
从战略宣布至今,已经过去两年多,但雷克萨斯能够与电动化转型挂上钩的产品,只有 UX 纯电和诞生于 e-TNGA 的雷克萨斯 RZ。
无论是 UX 纯电,还是雷克萨斯 RZ,都并没有让我们看到雷克萨斯对电动化的决心,更多的是品牌对时代变化的敷衍。这一切的背后,或许与丰田汽车高层对纯电动汽车的态度有着极大的联系。
反观凯迪拉克、沃尔沃等豪华品牌,面对电动化转型展现出积极的一面。以沃尔沃为例,剥离内燃机业务的同时,集中开发高性能电动系统。至于凯迪拉克,早已基于奥特能平台打造出了纯电动车型。
电动化转型,仅仅只是车企面向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后续产品还需经受市场长期检验,以及口碑积累。换句话说,雷克萨斯已经被拉开了一段距离。
如果说加速电气化、智能化是雷克萨斯的发力点,那么如何修复国内消费者对雷克萨斯的品牌印象,同样是 " 必选项 "。
正如上文中提及,雷克萨斯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与其高品质息息相关。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开年以来,雷克萨斯累计召回近 5 万辆车,起因包括安全驾驶辅助系统意外重启、漏油等。
品质问题,直接影响了雷克萨斯的保值率。根据最新的《2023 年 5 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雷克萨斯的三年保值率已经从 77.3% 下降至 74.8%。
总而言之,如果说电动化削弱了雷克萨斯的品牌影响力,那么产品品质下滑,以及过去长期的 " 加价 " 行为,则是将国内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消耗殆尽。当市场开始变革,红利褪去时,雷克萨斯是否能一改颓势,将决定品牌在华市场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