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印度股市,世界第七,欢迎阅读。
在全球经济普遍放缓增长的情况下,印度股市完成了 " 逆势增长 "。
12 月 12 日,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数据,截至 11 月底,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为 3.989 万亿美元,而香港的总市值为 3.984 万亿美元。印度股市市值已超越香港,排名于纽交所、纳、沪、泛欧、日、深交所后,成为全球第七大股市。
据外媒统计,从 2020 年 3 月疫情低点后算起,在印度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市值已增长 2 倍。若是保持目前的涨势到年底,印度股市将创下空前的八年连涨纪录。
至此,印度股市成为了全球经济的焦点。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金角财经,我们将为你剖析更多社会热点,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20 年上涨 20 倍
12 月 4 日至 8 日,印度 SENSEX30 指数就以 4.24% 的涨幅位列亚太市场第一。
将时间轴拉长,发现印度近三年的 SENSEX30 以 54% 的涨幅遥遥领先。2003 年以来,印度 SENSEX30 指数在 20 年间累计涨幅达 1967%。
并且在这长达 20 年的上行过程,印度股市仅出现过少数小段中期下行,但也都很快就完成了修复,沿着增长的轨迹前进。
这背后的核心增长逻辑,是外界对于印度经济的看好。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印度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7.6%,位居全球十大经济体之首,前三个季度的增速分别为 6.1%、7.8% 和 7.6%。
至此,一众华尔街的投行都拉高了对于印度经济的评价。巴克莱、花旗预测,在截至明年 3 月的 2023~2024 财年内,印度经济将增长 6.7%,高于此前两家分别预测的 6.3% 和 6.2%。高盛也在上月将印度股市评级上调至增持,称其具有 " 该地区最好的结构性增长前景 "。
毕竟,印度即将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具备结构性增长的潜质。相关数据显示,印度目前人口分布呈现金字塔形,50 岁以下人口占比近八成,25 岁以下的人口有 6.1 亿,且英语普及率高,易于各类消费市场的长期耕耘。
在印度总理莫迪口中,印度有超过 8.5 亿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用户,2022 年全球每 100 笔实时数字支付中有 46 笔发生在印度,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市场。
12 月 5 日,标普全球发布了《2024 年全球信用展望》。报告指出,印度至少在未来三年内仍为全球 GDP 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且最早 2030 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该机构预测,2027 年印度 GDP 增长率将为 7%。相比之下,2026 年中国 GDP 增长率或放缓至 4.6%。
分析普遍认为,与许多新兴经济体相比,印度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人均 GDP 由 1980 年至今虽已提升十倍,但仍处于约 2500 美元,接近中国 2006 年至 2007 年间的人均 GDP 水平。
因此,印度在商品和服务,如汽车、电子产品、贷款和信用卡等领網域的渗透率依然远低于大部分新兴市场,这或将提供潜在长线增长机遇。
这直接导致了外资在近期集体进入印度股市,根据媒体数据,海外投资者今年净买入超过 150 亿美元的印度股票,印度国内资金也向印度股市投入 200 多亿美元。2022 年,海外投资者净购买额达到创纪录的 170 亿美元。
散户的希望
印度股市的火热,似乎带动了散户 " 单车变摩托 " 的梦想。
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印度中央存管服务公司投资者账户数为 7165.08 万户,国家证券存管公司投资者账户数量为 2885.99 万户,两家 Demat 账户加起来达到 1 亿多。相比之下,在 2020 年 3 月,两家 Demat 账户总数仅为 4090 万户。
截至 11 月初,今年印度已经有 194 家企业上市,远超 2022 年的总数(144 家)。据华尔街投行 Jefferies 计算,最近印度 72% 的 IPO 获得了至少 10 倍的超额认购。
散户的大批量进场引发了当地监管部门的关注,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蒂亚吉表示," 金融知识有限的散户投资者希望能够轻松赚钱,然而市场存在泡沫。"
与韩国社会不同,虽然印度也有着类似财阀一样的组织垄断各类社会资源,但大多数的印度中下层民众相当佛系,炒股这种需要积极与博弈的 " 激进 " 行为,并不符合整个印度社会的主旋律。
因此,印度散户的进场热情高涨,并非是上升无门后的 " 以小博大 ",而是印度股市的确能带来实际回报,导致一众散户趋之若鹜。
在 1 月 24 日美国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发表严厉报告指责该集团会计欺诈和操纵股价后,阿达尼相关公司的市值一度损失了 1530 亿美元。但随后美国投资公司 GQG Partners 购买该集团旗下四家公司价值近 20 亿美元的股票,推动其股价反弹。
在截至 3 月份的三个月里,印度散户直接增持了阿达尼集团相关的 10 家公司中的 8 家的股票,其中包括其旗舰公司阿达尼企业有限公司(Adani Enterprises Ltd.)和一家处理大量印度港口业务的关键子公司。
目前,阿达尼团的市值虽然比兴登堡事件前的水平低约 600 亿美元,但也 " 回血 " 接近千亿美元的市值,上述印度散户通过自己的果敢与坚决,拿到了真金白银的回报。
加之印度政府出台了一些列保护散户的措施,使得散户们更加 " 有恃无恐 ",在现实面前的 " 真香 " 回报之下,义无反顾的涌入资本市场。
但据消息人士称,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很快会要求所有大型券商对市场风险发出具体警告。他们表示,该委员会还在推动证券交易所审查向大宗交易员提供的激励措施,并计划向政府建议通过加税的方式减少投机行为。
最后的 " 疯狂 "?
与股市相对照的是,印度制造业的尴尬。
对于制造业,印度一直是有着 " 世界工厂 " 的梦想。2014 年,莫迪在上台不到半年之后,就提出了一个名为 " 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 的计划,重点关注汽车、IT、电子、制药等 25 个重点领網域,通过降低外资投资门槛、提升营商环境、提供补贴等举措吸引外国投资者。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 年到 2021 年间,印度制造业年增长率只有 2015 年超过了 12%,其他年份均低于 10%;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在 2015 年达到 16%,但此后一路下滑,2021 年的数据为 14%。
2018-2019 年期间,印度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对比 2011-2012 年甚至还掉了 330 万,之后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 2011 年水平。
坐拥人口红利的印度,怀揣着 " 世界工厂 " 的梦想完全在情理之中。
让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来到城市,从而提升生产率来发展制造业生产出口商品,从而带动经济发展。这一模式在二战后的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都行之有效,但这背后也都有一套要素组合:开放政策、强有力的行政能力、劳动者强烈的工作意愿、外资的持续投入等。
但印度的实际营商环境并不理想。在世界银行报告中,印度的营商环境在 2015 年从 142 位上升到了 130 位。当时印度商工部 DIPP 秘书阿米塔布 · 坎特还很自豪地表示,印度已经努力实现了营商环境的逆转,除印度外还没有国家能够在一年内提升 12 个名次,印度有信心实现三年内进入全球营商环境排名前 50 的目标。
然而一年之后,印度仅仅提升了一位,当时印度主要在电力供应、合同执行、跨境贸易和财产登记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的难易程度方面,排名却出现了下降。
从实际体验来看,小米、比亚迪、传音等中资企业接连在印度 " 吃瘪 ",核心原因在于触动了印度财阀的既得利益。印度财阀与日本三菱、韩国三星等日韩财阀大为不同,他们通过经营印度国内的诸多垄断型业务,极少参与国际竞争。在政府的保护伞之下,他们不断拓展经营范围,如今更是拓展到了互联网等新兴行业。
倘若外资触动了财阀的利益,那么被 " 清理 " 出印度市场估计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