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天花板级的自动泊车也撞了,欢迎阅读。
作者 | 王小娟
编辑 | 周智宇
曾被小米创始人雷军誉为 " 天花板级别存在 " 的小米自动泊车,还是 " 撞墙 " 了。
近期,有多位小米 SU7 标准版车主表示,在 11 月 14 日中午至 11 月 15 日凌晨,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导致自己的车辆泊车过程中发生剐蹭和碰撞。严重者,车辆后保险杠也撞掉落了。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目前已登记出现事故的车主超 70 位,事故原因几乎都是自动泊车过程中,系统未识别到柱子 / 墙,最终撞上了。
小米方面对事故的处理也算及时。小米客服表示,出现事故原因主要是系统 bug,愿意承担全部维修费用,维修期间每天提供 1500 个小米积分(价值 150 元)补贴,作为维修期间的出行补贴。
也有车主对小米方面的处理方案不满意,认为事故对汽车保值率造成影响,希望给出更高赔偿。接近小米的人士则表示,每辆车车况不一,具体赔偿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会解决用户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还曾在 11 月 18 日的答网友问中表示,小米智能泊车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旧可正常使用。小米全系车型均搭载了基于端到端模型的代客泊车辅助功能,可以实现最高 23km/h 的地下车库巡航。对停车场内车道、障碍物进行精确感知,并实现障碍物绕行、甚至倒车避让。
密集的事故,让小米汽车 " 天花板级别的代客泊车 " 引发不少车主的质疑。也给豪言要让小米在今年底进入智驾第一阵营的雷军,浇了盆冷水。
眼下,智驾能力在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比重不断加强。车企在过去两年里,也就智驾能力展开大比拼。其中,自动泊车作为彰显智驾能力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车企们每次发布新车的重点。甚至在发布会舞台这个封闭的小空间里,车还可以自己开上来,停在指定位置。
有智驾公司人士表示,尽管目前市场上竞争的核心在城市 NOA、端到端,但实际上用户使用频次最高、体验最直观的功能,还是泊车这样的场景。在对精准度的把握上,泊车因要近距离识别、敏捷反应,做好泊车的难度比行车还要高。
在小米之前,阿维塔、智己等汽车品牌也都曾出现自动泊车相关事故。这些车企,也都将智驾作为一个主要卖点。
然而,无论是当前小米出现自动泊车故障,还是消费者使用其他品牌车型的智驾功能上路后发生事故,甚至出现生命安全问题,都表明车企对智驾功能宣传时,对安全的警示并不够。
当前法规上,消费者可以上路使用的所谓智驾,还只是 L2 级别的辅助驾驶,出现事故时责任仍然在于驾驶者。像此次小米一样,愿意主动承担起责任,承认是自身智驾系统问题的车企并不多。
在当前智驾技术狂奔,持续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安全一直是被持续讨论的话题。对于像小米这样从 3C 数码转型过来的车圈新人,用户往往更加信任其过去十来年在軟體方面积累的能力。
这一次的事件告诉小米汽车,也告诉行业,汽车行业的法则仍然是安全为首。小米汽车和行业都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汽车和手机的系统 bug 所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当前,智驾行业的卷一如既往,小米汽车的智驾也在朝着端到端进军。
11 月 15 日,雷军在一场直播当中首次展示了小米 SU7 的 " 车位到车位 " 智驾能力。这一功能的发布,意味着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網域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尤其是在端到端技术应用方面。小米将于 11 月 16 日开始进行定向邀测,并计划在 12 月底推出先锋版。
同时,雷军还在直播中透露: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过去三年已经达到了 55 亿元人民币。小米的智驾技术大模型已经学习了 300 万视频片段,并且到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 1000 万。
巨大的投入是对于更多功能,更强大的能力的探索,也应该是对于安全的保障。
这一次的故障,不仅是让小米汽车重新思考智能时代,技术安全的边界,也为行业敲响一记警钟,在汽车行业,安全永远是最重要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