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进窄门”的比亚迪,从寒夜独行到海阔天空,欢迎阅读。
耶稣说," 你们要进窄门 ......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幸运的是,比亚迪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找着了。
8 月 9 日,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
发布会现场,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在回顾 20 年造车辛酸时一度哽咽,也让外界难得看到了这位车企掌门人感性的一面。
整场发布会让人印象深刻,有三个环节尤其值得关注。
其一,它以 Beyond 的 " 海阔天空 " 作为开场曲目,勾起了许多人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回忆;
其二,邀请罗振宇到场,并将比亚迪第 500 万辆新能源车——腾势 N7 的车钥匙,交到了他的手上;
其三,礼宾楼门口設定了一个小型车展,展出的不仅有比亚迪,还有吉利、长安、长城、奇瑞、蔚来、理想等一众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背景板上还印着 9 个醒目的大字—— "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
这三个细节是发布会最大的亮点,同时也反映出了比亚迪与王传福本人的三种心境。
为了理想,寒夜独行二十年
"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
作为 Beyond 的成名曲," 海阔天空 " 曾激励过无数的青年人,想必也包括当年的王传福在内。
从 2003 年定下做新能源车的目标始,比亚迪就不断面临各种非议,进入行业的第一天,资本市场就狠狠泼了盆冷水——股价暴跌 20%。
"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
2004 年北京车展,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最新的燃油新车时,比亚迪带来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当时不要说国内,即使是国际上,也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新品类。
但王传福很坚持," 比亚迪是造电池出身的,而造电动汽车是比亚迪的优势,也是进入汽车业的终极目标。"
很难说王传福是全球第一位坚定看好电动车的人,但至少,比亚迪第一款纯电动汽车 e6 问世的时间,和特斯拉 Roadster 不相上下。
为了造电车,比亚迪不仅要面临外界的嘲讽,还必须承受越来越沉重的财务压力。
2002 年,比亚迪开始在动力电池方面大量投入,2003 年开始混动技术研发,前后累计投了上千亿元。最近的 12 年里,比亚迪有 11 年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有时甚至是净利润的三到四倍。
"2017 到 2019 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降。尤其是在 2019 年,净利润只有 16 亿,但在研发上我们还是咬牙投入了 84 个亿。"
这是一种近乎疯狂而决绝的举动!那些日子里,相信王总的内心一定也跟歌里唱的一样。
"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
曲高注定是和寡的,知音也总是难觅,坚持理想的代价便是经常要与彷徨、挫折为伴。
2018 年,当比亚迪第三代 DM 技术问世的时候,国内插混市场波澜不惊。技术研发需要加大投入,消费端却看不到任何愿意买单的迹象,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让同行与比亚迪内部很多人都有了放弃的想法。
虽然王传福心里也同样打鼓," 也怕等不到春天 "。但最终还是拍了板," 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
幸运的是,他押对了,也就有了如今的比亚迪。否则,故事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了。
技术为王,做 " 时间的朋友 "
有人曾问作家严歌苓,最欣赏一个人的什么品质?她答:" 聪明,但是肯下笨功夫。"
在比亚迪的礼宾楼内,有一面挂满了证书的 " 专利墙 ",上面赫然八个大字," 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
这是比亚迪的 DNA!
种种迹象来看,王传福对技术有一种癫狂的渴望。只要跟造新能源车有关的技术,比亚迪很少假手于他人,无论三电核心技术、芯片技术、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等。
环顾整个业界,比亚迪大概是唯一一家能将产业链做到高度垂直整合的车企,所以当前两年其他品牌苦于 " 缺芯 " 时,比亚迪这边云淡风轻。
罗振宇在 2023 年 " 时间的朋友 " 跨年演讲中说过一句话:" 长期坚持干一件事有一个好处,就是有些念头可以像种子一样种下,然后等着它慢慢发芽。"
如今,它不仅发了芽,还结出了越来越丰硕的果实。
截至 2022 年末,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超 4 万项,授权专利 2.8 万项,尤其新能源技术专利已经远远超过了同行。
强大的技术实力,也让比亚迪在市场层面开启了 " 加速度 "。
从 0 辆到 100 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比亚迪用了 13 年;
从 100 万辆跃升到 300 万辆,用时 1 年半;
从 300 万辆到 500 万辆,只用了 9 个月不到。
2020 年到 2022 年,比亚迪年销分别是 43 万辆、73 万辆、186 万辆,实现连续倍增。
不久前发布的《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中,比亚迪位列 212,排名较 2022 年上升了 224 名,是排名升幅最大的中国企业。
日拱一卒无尽日,功不唐捐终入海。憋了 20 年辛酸泪的王传福,这一刻终于忍不住了。
放眼全球,向世界递交中国名片
王传福已经向资本市场充分证明,一个做电池的,也可以造好车。接下来他还想向全世界证明," 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
与燃油车完全由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主导不同,新能源汽车将改变这一市场格局,中国汽车有了一个 " 换道超车 " 的好机会。
2012 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出台过两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并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建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商业模式。期间,各种优惠帮扶的政策更是无数,刺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向前迈进。
2015 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快速成长期,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2022 年的年销量达 688 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 60%。
" 从第一辆新能源汽车到第 1000 万辆,我们用了 14 年。从第 1000 万辆到第 2000 万辆,只用了不到一年半。"
这个 " 加速度 ",正是助力比亚迪实现腾飞的东风。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 32.4%。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25 年有望增至 60% 以上。并且我国不只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拥有最多的新能源技术专利,超过 63% 的动力电池是由中国企业供应。
凭着这样的优势,2022 年中国品牌的市场零售份额首次突破了 50%,到今年 7 月份进一步升至 53.2%。其中,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等,多次挤进车企销量的前五位。
旧有的格局正在不断被打破,新的格局下,中国品牌大有可为,也必有所为。
王传福认为," 预计三年内,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到 70%,实现跨越式发展。"
并且除了国内,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也同样取得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成绩。
去年,我国首次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上半年,又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等等,都代表中国制造扬帆海外。
如果参照 2022 年的销量数据,宝马以 240 万辆跻身全球第十大车企集团之列。那么今年,比亚迪势必会成为首家挤进前十的中国车企。因为今年前 7 个月,比亚迪累计销量已经达到 151.78 万辆,剩下的 5 个月里,它至少还能再增加 100 万到 150 万辆。
汽车工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属于欧美,第二个阶段属于日韩,第三个阶段一定少不了中国品牌的身影。
从 2003 年到 2023 年,从 0 辆到 500 万辆,比亚迪用二十年坚持迎来向上突破,演绎了什么叫 " 过窄门而宽途 "。在这条 " 新 " 的赛道上,比亚迪迎来高光时刻,这同样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