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蔚来李斌批评美国贸易保护 浅析中美电车市场现状,欢迎阅读。
【CNMO】2019 年 10 月 23 日,位于上海的特斯拉汽车工厂汇集了无数汽车业从业人士和汽车爱好者的视线。在这一天,特斯拉位于中国的第一座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投产。从开始建设工厂到建成这座工厂,特斯拉只在上海花费了不到 10 个月的时间,而相同规模和产能的工厂往往需要花费一年到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特斯拉上海工厂堪称 " 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 "。随着首辆国产 Model 3 的下线,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式翻开了新的篇章。
但是,当中国市场对于特斯拉这家来自美国的电动汽车企业敞开大门,允许其建设工厂,提供大量政策扶持的时候,中国企业却在美国市场屡屡碰壁。至今,即便中国已经坐拥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海外市场连战连捷,美国市场上的中国品牌存在感却几乎为 0。不久之前,蔚来汽车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李斌更是痛批这种贸易保护主义。
李斌在采访中表示,不理解美国政府为何要对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的非本国车企进行种种限制。特斯拉 CEO 马斯克访华能够受到各种礼遇,为何中国公司向美国消费者出售高科技汽车会遇到障碍?他同时声称:" 世界应该更加开放,停止将商业政治化,目前的全球大环境与蔚来 2015 年成立之初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斌之所以有如此发言,自然是有各中原因。事实上,如今的中美电车市场因为双方的政策和其它方面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状况。
二超多强、百花齐放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的纯电动汽车销量 536.5 万辆,同比增长 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 151.5 万辆,同比增长 1.5 倍。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了 25%。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且这一地位应该会长时间保持下去。
而在中国的汽车厂商中,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家的纯电车型表现最为亮眼的。根据懂车帝的数据,在最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好的十款纯电动车型先后依次为特斯拉 Model Y、五菱宏光 MINI EV、比亚迪海豚、比亚迪元 PLUS、广汽埃安 AION S、广汽埃安 AION Y、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比亚迪秦 PLUS EV、长安 Lumin。其中,比亚迪有四款车型上榜,特斯拉也有两款车型上榜,特斯拉数量虽然不及前者,但交易单价更高。
除了这两大车企以外,中国市场上也有不少造车新势力逐渐褪去稚嫩,走向成熟。其中,广汽埃安在 2023 年 6 月的单月交付量继续保持在了 4 万辆以上,旗下 AION S 和 AION Y 等车型非常受消费者的喜爱;理想汽车逐渐和曾经的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在 2023 年上半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理想反而实现了大跨步的销量增长。如今,即便理想汽车的交易均价在 35 万元以上,它们的 6 月交付量也稳定突破 3 万辆,接下来仍然有继续增长的势头和空间。
总结来看,2023 年中国车市竞争逐渐激烈,甚至出现了席卷全国的汽车价格战。而在这种基调下,不少厂商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中国消费者在大力支持国产厂商发展的同时,也并未对特斯拉这类外来企业展现出非常排斥的态度。问题虽然也有,但整个市场的主旋律仍然是稳定发展、欣欣向荣……
两个能打的都没有
和竞争激烈的中国车市不同,美国车市的情况则就简单很多了。由于这里是特斯拉的大本营,因此,绝大部分美国电车市场份额都被这家车企牢牢掌握在手中。
根据凯利蓝皮书的最新数据,在 2023 年上半年,特斯拉美国销量为 33.6892 万辆,独占美国 68.8% 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其中,第二季度的特斯拉销量为 17.5262 万辆,市场占有率为 59.3%。而作为对比,美国老牌汽车巨头通用汽车虽然排在了第二名,仅次于特斯拉,但也只掌握了 6.5% 的市场,不及前者的十分之一。除了通用汽车以外,福特汽车、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是表现较好的另外三家,但是它们的市场份额也仅在 5% 到 6% 左右。而美国当地的造车新势力,如 Rivian 和 Lucid 之类的,表现则更为惨淡了,市场份额均在 1% 或以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凯利蓝皮书的数据上,我们完全看不到什么纯中国品牌,最多有一些中国厂商和海外企业的合资品牌。例如 Polestar(极星),这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它的公司总部位于瑞典歌德堡。
毫无疑问,特斯拉对于美国的电车市场几乎已经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但这其实并不算什么好事。一个市场如果缺少足够的竞争,那么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好在,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特斯拉虽然外部没有太大的压力,但它们也会 " 自己卷自己 ",偶尔给汽车降个价什么的,其 CEO 马斯克也有计划打造适用于普通消费者的廉价电动汽车。
碰壁的蔚来
其实,蔚来很早之前就有进入美国市场的想法。早在 2015 年,蔚来汽车的蔚来北美硅谷总部就已经成立了,这个总部鼎盛时曾拥有超过 1000 名员工,可见蔚来对北美市场雄心勃勃。蔚来 CEO 李斌和其它高管也曾到访北美总部,了解蔚来在美国的自动驾驶与充换电业务筹备情况。此前,蔚来还宣布计划于 2025 年进入美国市场,并于 2022 年 11 月在该国部署第一个电池交换站。
但是,与蔚来汽车的积极不同,美国市场对蔚来这种外来电车企业的表现却并不是太友好。美国执意建立的贸易壁垒,使得它国汽车企业出海美国市场面临着更高的关税政策,严重影响了这些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在 2022 年 8 月,美国向美国工会车间生产的电动汽车实行更大税收抵免,引起多个出海汽车企业的巨大不满。
而不久之前,美国又出现了一个《通胀削减法案》。在该法案中,美国政府表示将对产自本土的汽车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毫无疑问,这个法案在利好美国本土车企的同时,也给外来企业带去了更大的压力。不但李斌对这个法案感到不满,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也曾批评过,他表示这会提高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成本。
写在最后
在抨击《通胀削减法案》的同时,蔚来李斌曾感叹到:" 中国消费者可选择各式各样的新能源汽车,为什么美国消费者就不能享受这些产品呢?"
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不可谓不优秀,在美国市场以外,它们已经在欧洲和中东等地区获得了大量当地消费者的支持。美国将这些企业拒之门外,最终受损的只会是美国本土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