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大众裁员,跟中国市场的“失利”无关,欢迎阅读。
在中国汽车市场格局风云变幻之际,德系合资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从 2019 年的 24% 下降至 18%,这一数据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与唱衰之声。一时间,舆论场中弥漫着对大众在中国市场前景的担忧与质疑,仿佛大众即将在中国市场折戟沉沙。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拨开舆论的迷雾,冷静分析便会发现,大众在德国的关厂和裁员风波,更多是其本土市场的供需问题所导致的战略调整,与中国市场几乎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风向标,近年来面临着诸多经济挑战。德国政府在 10 月份宣布下调 2024 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至 - 0.2%,这一数据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德国经济衰退的警钟。这意味着德国可能连续两年面临经济萎缩的困境,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德国企业的生存压力陡然增大。
受经济环境影响,前 6 个月约有 1.1 万家企业破产,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 30%,如同一场经济寒冬中的暴风雪,席卷了德国的企业界。目前,仍有多家德国企业正在酝酿裁员计划,大众汽车便是其中之一。近一个月以来,大众高层向外透露要在德国境内关闭至少三家工厂,裁员近万人,同时还计划全员降薪 10%。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舆论界引发了轩然大波。大众汽车在德国共有 10 座工厂,其中 6 座位于下萨克森州,3 座在萨克森州,1 座在黑森州,累计员工数量约 12 万人。因此,这被一众媒体视作大众 80 多年历史上的首次重大变革,也是在过去多轮经济危机中都没有发生过的变故,媒体们纷纷将问题严重性不断放大,试图营造出一种大众即将陷入绝境的舆论氛围。
然而,通过大众汽车品牌部门负责人托马斯・谢费尔的发言可知,大众汽车德国工厂的运营成本比目标成本高出 25% 至 50%,这一巨大的成本差距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大众德国工厂喘不过气来。对于肩负百亿欧元减负重任的大众来说,关闭一些工厂、优化产能势在必行。这是大众在德国本土市场为了应对经济困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做出的理性决策,与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根据外媒的报道,位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的工厂以及德累斯顿工厂是最有可能被关闭的工厂。据了解,位于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目前生产保时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 以及大众 T - roc 敞篷车型,德累斯顿工厂生产 ID.3 车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集团的规划,保时捷 718 Boxster 和 Cayman 将全部转移至斯图加特祖文豪森工厂生产,而大众 T - roc 敞篷车型将在 2026 年停产。规划中也提到,德累斯顿工厂的 ID.3 生产任务将转移至沃尔夫斯堡工厂。这一系列的生产调整计划,是大众在德国本土工厂布局优化与产能整合的具体举措,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更好地适应德国本土市场的需求变化。
此外,在针对员工待遇的问题上,无论是降薪 10%、冻薪 2 年,还是涨薪 7%、拿出 5.5% 薪资投入基金,大众与工会还没能达成一致,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中。这一过程中,IG Metall 工会已经带领工人举行过一次 " 警告性 " 罢工,这是德国工会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维护员工权益的一种常见方式。与美国工会的对抗性不同,德国工会强调合作性和长期稳定性,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应对经济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工会往往主动提出降薪、缩短工时等措施以保留工作岗位。
大众汽车在 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工会与企业达成協定,通过减少工作时间避免裁员,而企业在经济好转后也会履行承诺,优先恢复员工利益。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体现了德国企业与工会之间独特的关系,也进一步说明了大众在德国的调整是其本土市场应对经济变化的正常商业行为,不应被过度解读为在中国市场的 " 失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