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失意中国市场,SK-II拖了6000亿宝洁后腿,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记者 王涵艺
1 月 24 日,宝洁集团(PG.N)公布了 2024 财年第二季度(2023 年 10 月至 12 月)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 214.4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538 亿元),同比上涨 3%;净利润为 34.9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50 亿元),同比下滑了 12%。在经历了 2023 财年的负增长之后,2024 财年 Q2,宝洁营收增速扭负为正," 瘦身 "、涨价齐步走的举措似乎正在发挥作用。
图片来源:截自宝洁财报
具体到美容版块,2024 财年 Q2 销售额 38.4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77.27 亿元),同比增幅仅 1%,在宝洁五大业务部门中增速最慢。其中,SK-II 业绩不及预期是关键。要知道,SK-II 曾凭一己之力扛起宝洁整个美容部门增长,巅峰时期曾连续十五个季度销售额增速超过 20%。对此,宝洁表示高端护肤品牌 SK-II 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下降了 34%,主要原因为日本核污水排放影响所致。除此之外,蓝鲸财经记者发现,宝洁在中国市场已经接连 " 失意 "。
" 瘦身 "、涨价齐步走
截至目前,2023 年全年四个季度业绩均已出炉,蓝鲸财经记者据以往财报粗略计算,宝洁 2023 年实现营收约 83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6009 亿元),实现净利润约 14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060 亿元)。
从自然年的统计维度来看,这是宝洁年营收首次突破 6000 亿元。虽然对宝洁具有历史性意义,但实际上,从 2023 年全年的业绩变动幅度来看,日化美妆界大户宝洁也未能躲开行业业绩降速、利润缩水大环境的影响。
从营收看,宝洁去年四个季度增幅均为个位数;从净利润看,其 2023 年第四季度(即 2024 财年 Q2)更是出现了下滑现象,这是宝洁近五年来首次在 Q2 净利润出现双位数下滑。
对此,宝洁在财报中解释:" 非现金费用损害了吉列商标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非核心重组费用的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吉列是国际知名的男士理容品牌,1901 年由金 · 吉列创办。在 2005 年,宝洁斥巨资 57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078.35 亿元)收购吉列公司,彼时吉列已成为全球剃刀及刀片领網域市占率最高的企业。当时仍属于吉列子公司的南孚电池、吉列、欧乐 B、博朗、金霸王、锋速 3 六大品牌也被宝洁收入麾下。
但市场瞬息万变,随着 Dollar Shave Club 和 Harry's 等新品牌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吉列的表现不如从前,截至 2023 年 6 月,宝洁估计其美容业务价值约为 14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008.86 亿元),对比收购时估值严重缩水。基于此,吉列品牌对宝洁整体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或已在意料之中。
在 2023 年 12 月,宝洁就曾发布声明,表示计划拨备 20 亿至 25 亿美元,用于部分业务的重组及减值。值得注意的是,早在 2019 年,宝洁就曾为吉列拨备 8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72.94 亿元),用以解决其在阿根廷和尼日利亚市场的经营困难问题,这意味着宝洁为 " 救 " 吉列已斥资约 666 亿元人民币。
在宝洁的发展过程中,其每当业绩承压,都曾出现过更大规模的缩减计划,如 2014 年和 2017 年,宝洁通过出售、停产以及自然淘汰的方式,分别剥离了旗下近百个非核心品牌。
除了 " 瘦身 ",过去两年,涨价策略也是宝洁发展的主旋律。从佳洁士、汰渍、帮宝适,到 OLAY、欧乐 B、SK-II 等,宝洁对旗下品牌都进行了涨价。
在最新财报中,宝洁详细拆分了旗下五大部门在 2024 财年 Q2 表现。根据财报,美容、男士理容、健康护理、织物和家庭护理、婴儿女性和家庭护理五大板块同比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虽然五大部门增长原因各有不同,但在具体分析中,宝洁均提到了涨价在业绩增长中的作用。比如,在解释美容部门增长时,其两次提及 " 价格上涨 "。此外," 更高的定价 "、" 价格和优质产品组合的增加 ",也促进了男士理容等部门业绩的增长。
显然,在出货量有所下降时,净销售额依旧实现了增长的局面,让宝洁对 2024 财年的整体业绩表现出更为强劲的信心。宝洁仍看好涨价带来的结果,并在财报中表示,集团将维持其 2024 财年总销售额增长的指导范围,预计同比涨幅在 2% 至 4% 之间,此外,还维持了 4% 至 5% 的有机销售额增长预期。
从结果来看,一边涨价一边 " 瘦身 " 的宝洁,稳住了业绩增长的大局面。宝洁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也直言:" 第二季度取得了强劲的业绩,使我们能够提高每股收益的核心增长,并保持本财年的最高展望。"
可平静的湖面下,往往暗藏汹涌。
接连 " 失意 " 中国市场
宝洁真正的困境,可从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窥见一二。
中国市场作为宝洁的重要市场,曾扮演着 " 增长极 " 和 " 印钞机 " 的角色,但据宝洁过往的财报显示,其却在中国市场接连 " 失意 "。
从最新财报看,2024 财年 Q2 美容部门实现 276 亿元,同比上年同期仅增长 1%,增速垫底。宝洁首席财务官 Andre Schulten 透露,2024 财年 Q2 中国市场销售额大跌 15%,主要受 SK-II 销售额大跌 34% 拖累,原因是日本核污水排放引发消费者的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SK-II 曾凭一己之力扛起宝洁整个美容部门增长,巅峰时期连续十五个季度销售额增速超过 20%,2018 财年销售额更是增长了 30%。
事实上,从 2022 年开始,SK-II 的表现就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日本排放核污水之前,SK-II 本身就已遭遇瓶颈。化妆品行业资深管理专家白云虎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SK-II 业绩在中国市场大幅下滑,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较大幅度的涨价,并非都是日本 " 核污染 " 的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自 2018 年以来 SK-II 进行过四次涨价,去年 2 月涨幅高达 12%,为近五年最高。白云虎认为,一般情况下,产品涨价会对营收和利润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涨价幅度过高,造成了 " 价格带 " 的重叠,就可能会被 " 竞争品牌 " 抢夺一定的用户,导致后续的市场份额下降。
宝洁也在财报中坦言,SK-II 确实面临产品定价过高以及旅游零售表现低迷带来的挑战。
其实,宝洁在中国市场的 " 失意 ",SK-II 只是冰山一角。
2023 年 10 月,就有消息称,宝洁考虑以 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1.62 亿元)估值出售沙宣中国业务。蓝鲸财经记者将相关问题发送邮件至宝洁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具体到品牌端,去年 9 月,宝洁旗下纯净护肤品牌 First Aid Beauty 急护美人关闭天猫官方旗舰店,且抖音平台旗舰店商品也已清空;去年 4 月,宝洁还关停了进入中国仅 2 年的高端美容仪品牌 OPTE;2022 年 12 月,宝洁旗下高端护肤品牌 Snowberry 关闭了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等电商平台也进入促销阶段,这被外界视作该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
白云虎表示,对于宝洁而言,2024 年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大中华区。" 大陆市场的核心变化,是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宝洁用户广泛的日化类目,比如头发护理和卫生护理等。内卷的低价竞争,导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单价体系面临压力,最终也会影响营收和利润。"
过往 20 年,宝洁在选择品牌扩展或是品牌收缩的策略上有过波动。" 曾经吉利的收购是宝洁历史上最大的并购,但是现在选择出售,也是其策略波动的典型案例。出售沙宣和吉利这样的品牌资产,短期内会提升盈利水平,实现一次性的业绩增长。" 但白云虎认为从长远来看,宝洁需要更多的增长点,来填补品牌出售后的营收 " 空缺 "。
" 因此,除了涨价之外,推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品牌,应该是破局之策,特别是用国际公司最擅长的‘投资和收并购’来实现较快的增长,是最快速和有效的路径。" 白云虎认为,宝洁作为全球最大的日化美容集团," 多品牌化 " 战略,是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