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解剖「百川」:王小川的AI医疗赌局,欢迎阅读。
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3 月中旬,华为传出组建医疗卫生军团的消息,聚焦医疗大模型的临床落地。这一消息,在作为 "AI 六小虎 " 的百川智能内部,一石激起千层浪。
华为入局,让百川在 AI+ 医疗领網域的牌桌上,迎来一位绝对重量的竞争者。
医疗是如今百川业务的命脉。《智能涌现》曾在 3 月初独家报道,百川智能裁撤了负责金融、教育等领網域的 B 端组,理由是集中资源,聚焦在医疗这个核心业务上。
"DeepSeek 的余波还在,华为提着刀又来了。" 一名百川员工告诉《智能涌现》。
裁撤 B 端、聚焦医疗,是百川应对 DeepSeek 掀桌的决策。而如今,如何避免与 "B/G 收割机 " 华为的直接竞争,是百川内部抓紧讨论的新命题。
百川智能究竟在做什么?在王小川的掌舵下,百川又将驶向何方?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百川经历过多次业务调整后,答案变得愈发扑朔迷离。
《智能涌现》通过访谈多位百川内部员工,试图还原这家 AI 公司一个清晰的面目。
长期以来,支撑百川智能运转的,是 4 个业务组:产研、通用、B 端、医疗。《智能涌现》了解到,自 2023 年 4 月成立以来,围绕这 4 个组,百川经历了三段战略变动:
从聚焦模型研发和金融、教育行业的 B 端落地,到试水 C 端产品和多模态模型;再转型发力医疗,B 端商业化并行;最终裁撤 B 端,聚焦医疗——这些调整,都是为了让百川继续留在牌桌上。
百川智能业务架构。
目前的百川,留在六小虎牌桌上的最大底气,来源于现金流。
一次内部会上,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茹立云在演讲中,将六小虎的现金流水平抽成了 5 档:能活 6 个月的、12 个月的、24 个月的、48 个月的、超过 48 个月的——百川在 " 超过 48 个月 " 那一档。
C 端和多模态不顺的一年
直到 2024 年上半年,百川智能还具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聚焦底层模型的研发,同时将金融、教育领網域的 ToB 项目,作为商业化的支柱。
至于 C 端项目和 AI 医疗产品,百川都在内部小范围试水。一名百川员工回忆道,王小川同样重视 C 端,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问答类产品,而是慢慢打磨出一款 " 超级应用 "。
只是,行业的快速变动,要求企业尽快交出 C 端答卷—— 2024 年初,月之暗面 Kimi 的出圈,给了市场一个 AI To C 的美梦。彼时,支持长文本理解的问答类产品,也成了模型公司讲融资故事的硬通货。
在上述员工看来,王小川做 " 超级应用 " 的目标很宏伟,但具体到产品层面," 讲的都比较虚 " ——百小应从立项到发布的半年里,功能迭代了好几版," 他(王小川)会提一些问题,但是不会给答案,还会不断有新的想法冒出来。"
事实证明,百小应的形态离王小川眼中的 " 超级应用 " 还相去甚远。2024 年 5 月,百小应的发布会上,王小川对这款产品的态度也并不积极:" 百小应就是一款在模型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 AI 工具到 AI 伙伴的过渡型产品。"
后续,这款 " 态度消极 " 的产品,也未在市场激起水花。据了解,上线至今,百小应的日活从未突破过 5000。
然而,对于彼时百川而言,与比起 C 端的失利,更需要面对的是模型研发的瓶颈。
一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Baichuan 4 取得不错市场反应后,王小川将模型研发的重心,一部分从文本转向多模态。
并且不同于文生图、文生视频这样的生成模型,在王小川的支持下,产研组的目标新增了一项,是做出一个能够涵盖文本、影像、视频、音频的 " 全模态模型 "。
" 百川技术团队的共识是‘未来是多模态的’,未来 AGI 肯定是一个全模态的模型。" 上述员工提到,在 Baichuan 4 登顶后,技术团队认为百川已经有了训练高性能语言模型的经验,下一阶段应该着手将文本模型的智力迁移到多模态模型上。
但训练全模态模型,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是困难的。技术路线的不成熟,加之大量的算力消耗,多名员工提到,百川在多模态上的进展一直很缓慢。
直到 2024 年 10 月,经历近 5 个月,百川才交上一份多模态答卷,开源了全模态模型 Baichuan-Omni。但第一代 Omni 在技术社区中,口碑并不好。不少开发者认为,Omni 各个模态的基础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没有到可落地的程度。
如果不是模型研发进度的阻滞,不少人认为,医疗不会这么快被百川推至台前。
" 在模型上的动作已经慢了,百川也需要考虑下一阶段的融资故事。" 一名投资人总结。
断尾 B 端,医疗救场
2024 年 8 月,一度较为边缘的医疗组,走到了百川智能的业务台前,成了这家昔日明星筹措 " 过冬钱 " 的筹码。
在讲究历史经验的商业领網域,外界从医疗领網域能看到的,是 AI 落地医疗的艰难,以及上一代 AI 厂商的失败。
成长于 2016 年的 AI 四小龙,曾经都想在医疗领網域分一杯羹,但无一例外铩羽而归。
目前在 AI+ 医疗行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讯飞,在 2024 年上半年,旗下子公司 " 讯飞医疗 " 还有 1.34 亿的亏损,且相较同期,亏损数额还在进一步扩大。
△讯飞医疗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图源:讯飞医疗招股书
一名前讯飞医疗团队的员工告诉《智能涌现》,AI 诊疗系统的精确度很有限,而且医院是一个体系复杂的生态,每个科室都有独特的临床数据和医疗流程,很难做出一个通用的系统。
百川智能没有 AI 医疗的丰富经验,在不少人看来,选择医疗是在铤而走险,是百川 " 步调乱了 " 的表现。
但在多名和王小川聊过的投资人看来,医疗是百川能够跟其他六小虎打出差异化的概念,而差异化,恰恰是融到钱的关键——如今,政企市场有智谱,C 端有月之暗面和 MiniMax,医疗是相对空白的领網域。
在多个访谈中,王小川向外界解释,转向医疗与通往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并不矛盾:医疗不是垂直场景,造医生就等于 AGI。
" 目前百川在医疗领網域需要考虑的对手,且有自己的底模的,一是政企资源多的智谱,二是目前医疗市场份额第一的讯飞。" 百川医疗团队一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
他提到,百川做医疗抓住了一个 " 視窗期 ":" 智谱目前还没下场做医疗,讯飞的模型能力又比不上百川。纯国内的模型供应商,同时技术还在第一梯队的,就只剩下了百川。"
但切入医疗领網域的难题,百川也要面对。一名员工对《智能涌现》举了个例子,百川内部的评测显示,若是只基于现有文献和数据库,目前 AI 病例的生成能达到 70-80 分,但相关项目落地的基准在 90 分。
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加入专业医生的标注和对齐。2024 年年末,百川投资了医疗数据服务商 " 小儿方 ",也成立了有 30 多位医生的医学产品部。在年会上,王小川特意介绍了两名花高薪从海外和香港聘请的医疗专家,由他们负责带领专业医疗团队。
" 医疗模型的训练,算法工程师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角色是专业医护人员。" 上述员工提到,无论是将一段非结构化的诊疗对话记录形成结构化的病例,还是对 AI 输出的病例和诊疗结果进行反馈强化学习,都需要专业医生。
截至 2025 年元旦,在内部的几次会议中,王小川都对 2025 年的营收做出了十分乐观的估计。一名员工记得,他在会上说,2025 年目标把业绩做到上市门槛(10 亿元),拿到绿通(绿色通道名单)就随时能上市。
但很快,整个 AI 行业迎来了格局变动的不确定因素:2025 年 1 月 20 日,DeepSeek 发布了高性能的推理模型 R1,并且开了源。
黑马掀桌,倒逼 AI 厂商集中资源到自己的优势业务上。为了聚焦医疗这一差异化优势,最终,被 R1 牵引的铡刀,先落到了 B 端组上。
《智能涌现》曾独家报道,2 月 19 日,百川将隶属于 B 端组的 PE(提示词工程)团队,调整至产研组,3 月 3 日,B 端组被裁撤。而后,PE 组也被裁撤。
但百川在医疗领網域的先发优势,是否能一直维持,内部也很难给出答案。
几名百川智能员工告诉《智能涌现》,去年以来,不少医院科室都有 AI 落地的指标,客户愿意签单," 一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二是为了能发 AI 医疗相关的论文,最后是为后续医疗产品的销售。"
这意味着,AI 风口下的医疗签单,很有可能会成为一次性买卖。" 如果对医疗机构没有产生实际价值,签单就是不可持续的。" 员工表示。
2025 年 3 月,随着华为宣布组建医疗军团,百川内部也在思索如何迎战。
《智能涌现》了解到,百川正在讨论如何将医疗和 " 百小应 " 结合,研发 C 端医疗产品。" 百川可以在 C 端医疗产品上建立差异化优势,这块是可以绕过华为的。" 一名员工表示。
而为了守住医疗模型层的技术优势,百川也在近期加大了医疗领網域专业人才的引入,负责医疗模型的数据策略、反馈强化学习等工作。
一名员工告诉《智能涌现》:" 目前百川还是拥有最强的医疗模型,现在公司应该在想办法,把这个优势继续延续下去。"
欢迎交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