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放弃考研的人,已经悄悄找到了工作,欢迎阅读。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黄靖芳
编辑 | 吴擎
2025 年的考研初试已结束。
刚刚过去的周末,数百万学生踏上考场,但也有一些人本来做好了备考的准备,选择离开。
方俊便是其中一名放弃的考生。
从去年 12 月开始,在湖北读通信工程专业的方俊就为考研做好了准备,买了市面上各种名师资料,还报了这个领網域里很火的 " 刺猬哥 " 的辅导班。
但是在备考八个月后,他突然想着,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于是,他试着开始投简历、面试,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之后,他的念头越来越清晰:虽然求职道路艰难,但心中的工作方向逐渐确定,相反,那条想研究和深造的路越来越远。
收获了比较满意的 offer 后,他放弃了考研这条道路,最终也没有选择报名考试。
《二十不惑》剧照
像方俊一样放弃的人,还有数十万,他们是近年来 " 考研热潮 " 的反面。
据统计,2025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 388 万,较 2024 年的 438 万减少 50 万人,相比 2023 年减少 86 万人。这已经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这些逐年下降的数字,背后是一个相对沉默的群体。除了有人在备考时找到工作以外,也有人难以维系如此高强度的学习,突然松懈了下来;有的人在冲刺的阶段,倍感迷茫和厌倦;也有人选择投入考公的行动中。
在选择和被选择之间,现实的棱角逐渐显现。
考研的目的也是找工作
方俊是武汉一所 " 双非 " 学校的大四学生,他告诉南风窗,如果选择考本校研究生的话,会有优先录取的机会。但他考虑到学校名气不高,觉得有些不甘。于是,他把考研目标定在了外校,分别考虑过中国传媒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
他观察到,去年,学校的考研数据还不错,不少学长学姐能考到华科、电子科大、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 上岸率 " 能达到七成。为了在复试时有拿得出手的简历,从大三开始他就不时参加专业相关的比赛,为考研做好了准备。
通信工程专业的竞争激烈,方俊说,跨考的人不少,比如生物、化工、环境、材料类——这些被称为 " 天坑 " 专业,还有近年来落寞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生,纷纷选择考到计算机、通信这些热门的专业上。
被称为 " 天坑 " 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跨考 /《不虚此行》剧照
那段时间,他还经常刷到社交平台上的 " 进度哥 " 和 " 模拟哥 "。" 模拟哥 " 指的是那些能把满分 150 的卷子,做到 130、140 的学霸网友," 还有那些我才学了第三单元,但是有人已经把整本书都学完的,看得人特别焦虑 "。
不少人从大三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备考进度里,但这段复习的路程漫长,很容易带来心态的起起伏伏。
同样是在湖北,来自一所双非一本金融工程专业的 Bean,她在大概半年前开始备考。最初,她的学习进度跟着感觉走,偶尔学累了会给自己放半天假喘口气,等到了冲刺阶段,就压缩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到 11 个小时。她记得有一次,在连续看了 13 个小时的资料后,精神已经有些恍惚。
Bean 凌晨 5:43 分在天台背书 / 受访者供图
自学的生活和高三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考研就像是一个人的竞争,有时候你还会防着别人,因为招生目标就这么多,说不定谁是你的竞争对手。既孤独,又需要心无旁骛,像谈恋爱这种,肯定不能有 ",方俊回忆说。
在时间的分配上,方俊觉得自己走了不少弯路,比如,不应该 " 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他对高数有兴趣,所以复习时下的功夫也多,导致英语落下了。" 在今年三、四月份意识到要抓英语时,时间有点来不及了。"
也因为这种慌乱,他慢慢意识到自己也许可以试着投递简历," 找个工作保底 "。
八月份,学校的就业公众号开始陆续发布招聘信息,不管是国企还是大厂,他都选择试一试。在和面试官一次次交谈里,他得到了很多反馈,有的面试官会告诉他面试不通过的原因,也有的面试官给他推荐书籍。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比较得心应手,他对招聘流程和 HR 的心态有了很多了解。
同时,他也感悟到 " 读研跟考研完全是两码事 "" 考研人人都能考,但是读研不是人人都能读的,是要真心喜欢这个才能读。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就是度日如年,我发现我对科研没有那么感兴趣 "。
方俊不是很喜欢他所在的专业,更喜欢做与人沟通、交流的市场岗位,这也是他求职时的主要方向。一方面,他从招聘现场发现 " 学历贬值还是挺严重的 ",另一方面,他心想:考研的目的也是找工作,那我何不现在就找工作呢?
能不能有别的选择
和方俊的经历类似,有的人是在尝试了对口的工作经历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这个领網域,因此,他们也产生了休息和转换赛道的念头。
王博学的是金融专业,按计划,他要报考的是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专硕。高三时,他了解到巴菲特、杰西 · 利弗莫尔等知名操盘手的事迹,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过,现在聊起来,他对此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没有极高的天赋或者足够多的人脉,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
大三的时候,王博在换宿舍时,碰到了同样爱好股票交易的舍友,他认为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后来,他选择休学,把时间都投入在股票交易和量化上。但是,这带来的收益率并不可观," 就 10% 多一点,刚好够生活费 "。直至今年三月份,他出现了情绪问题,身体还出现了各种症状,本来在决定考研后,他的斗志又回来了,但在高强度的学习后,他的躯体化症状再次出现。
王博备考时的学习情况 / 受访者供图
平时,王博喜欢的是户外运动,对西藏特别向往,理想的工作地也在那里。" 想到自己读完研究生,也是去考公或者进银行,跟现在其实没什么差别。我在想,我能不能有别的选择。" 后来,他开始认真了解通过西部计划进藏的可行性,并且决定不再埋头考研。在采访里,他反复提及,进入金融行业需要很多资源加持,而现在自己也没有再进这一行的想法。
其实,当就业和深造的前景摆在面前时,很多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专业,他们也有机会重新量度自己的生活。
程鹏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年二月份,他想着能提高学历,投入到考研大军的行列里,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刚开始的时候很有激情,但是在十月份时,心态渐渐来到了瓶颈期。
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内心堆积着负面情绪无处发泄,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他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在推荐下读了一本跟教育相关的书籍,这本书让他感悟最深的一个道理是," 学生很容易被等级制度和人为設定的奖励吸引 "。
他告诉南风窗,通信行业不只是架一条网线那么简单,涉及数学模型和信号变化的原理,覆盖的业务知识广泛,虽然难度高,但也有趣。
王博的学习空间 / 受访者供图
备考期间,他学到很多专业里的新知识,越来越感受到和之前课堂氛围的割裂。譬如,课堂上,老师还在用几年前甚至是十年前的 PPT 讲课," 学校的重心没有放在学生能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上,而是让出勤率、上课打卡成为通过考试的指标。"
他想起在专业课上,老师讲的大多是考试时要怎么答题,把公式告诉大家,照搬就可以了,但是其中的原理不会深究,只是片面地一笔带过。
对教育培养方式的疑惑,让他有了不少反思:" 很多大学生上课在玩,下课也在玩,大家都不知道就业形势有多严峻,经济下行有多严重,所以才有人毕业即失业。"
自己过得好才是自己的
同样是了解到就业形势的严峻,Bean 发现,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还要更窄,甚至有些公务员岗位是不适合跨专业考生的," 所以我花了三年时间在一门双非一本的文科专业上,真的值得吗?"
Bean 虽然读的是金融学,但她真正感兴趣的是心理学。高考失利,让她没有提起兴趣来给自己报志愿,而是跟随了家人的决定。在大学时,她追随兴趣当上了心理委员," 我觉得研究人挺有意思,也能解答自己关于人腦、社会的一些疑惑,比如说智力、思维、从众行为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心理学真的很有趣。"
不过目前,她打算先放下自己的兴趣,等待春招或者考公的机会。她直言," 以前我总是觉得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行。可能被家里养得太好了,不懂现实的残酷,后来慢慢理解了大人们口中说的那些道理。毕竟我也不小了,过完年都 23 了,爸妈挣钱辛苦,这些年身体也不好,不想再一直被他们养着。"
Bean 备考买的教材和参考书 / 受访者供图
已经拿到 offer 的方俊,则对职场生活有了预期。他特意了解了即将入职的这家公司,发现里面的高管都是从基层做起,一步步升上去的,这是他比较理想的企业氛围," 我就想找这样的,慢慢努力往上爬的企业,也能让我进步。"
在找工作方面,他总结了很多心得,他认为,与其找机构、找途径进行模拟面试,不如自己多投简历,多跟 HR 沟通,就算是被刷掉也能积累经验," 家里人其实挺反对我做市场岗位的,觉得这行业不稳定,还是坐办公室里干技术好,但我喜欢跟别人沟通,而不是跟机器和设备沟通,人各有志,各有各的好。" 他开玩笑说,现在雷军是他的偶像," 他是一个营销天才。"
不久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推荐专业时特别提到了通信工程,因此也迎来一股报考热潮," 前途看起来是一片光明,但是因为扩招,其实学历限制也在增加。"
不难发现,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放弃考研的选择和很多偶然的因素相关,也和特定的背景有关联;但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读研的成本水涨船高,劝退了一部分经济条件不佳的学生。
根据报道,不少院校的专硕学费在上涨。比如,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业设计)硕士从 2025 级开始,学费涨至 16 万元 / 期;金融类硕士的费用更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的学费总额为 22.8 万元。
读研成本水涨船高,劝退了一部分学生 /《安娜》剧照
除了学费以外,住宿成本也是一大支出。2024 年初,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明确表示,不再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要自行安排住宿。
有些学校提及,会为校外住宿的学生给予部分的交通补贴,或者联系相关的院系拓展住宿资源。
事实的另一面是,虽然考研的基数减少了,但难度并没有降低。以 2023 年的考研报录比为例,这一数据仅 24.23%,也就是说,474 万考生中有超过 300 万人落榜。2024 年,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 " 不降反涨 "。
有专家指出,随着时代背景变化,未来也许会逐渐过渡到 " 按需读研 " 的社会状态。
换言之,不需要一定在毕业后立刻选择深造,反而能在个人发展目标清晰后再安排读研计划。这番形势的改变,也将推动高校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更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深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
而不管最终作何种选择,生活这趟旅程都不会停止。
方俊表示,备考一年后选择放弃,身边的同学会有不理解," 可能有人说我半途而废什么的,不过在乎外界的眼光干嘛呢?自己过得好才是自己的。"
(本文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