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出国,可以跳出内卷吗?,欢迎阅读。
《别告诉她》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出国留学、移居、移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离开本国去一片陌生的土地生活,意味着什么?相信每个出国的人都有各自的考量,但可以确定的是,离开是为了建立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以把视角拉远一点,来谈论近代以来到今天中国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等国家的移民政策和排华事件。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社会," 父母在,不远游 " 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从数据来看," 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爱移民的几个民族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讲述 | 游天龙,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来源 | 看理想音频节目《移民会让生活更好吗?》
1.
近代移民的血泪史
中国移民,在世界移民的历史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群人。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规模非常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六千万人。如果从人口规模来说,可能仅次于海外印度人及其后裔的规模,位居第二。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民的前五目的地是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后面还有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移民在历史不同阶段呈现出一些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人走出去的目的地更多选择南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这些人出国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生计。
明清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几波人口的快速增长,即使是受益于美洲农作物的引进,比如土豆、玉米,以及大规模开荒、围湖造田等等,我国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和产量也远远不能满足数以亿计的人口的基本温饱。
而东南亚当年人口相对稀少,又和我们常年有经贸往来,和我们的领土接壤或者一衣带水,因此是很自然的移居地。
明清时期东南亚逐渐被西方列强殖民征服,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受到海禁限制的中国商人和农民也纷纷背井离乡去海外淘金。
而中国人因为勤劳肯干,加上在当地处于人口规模上的弱势,而且和西方殖民者没有直接的领土争端,因此更容易选择跟西方殖民者合作,在经济上控制了当地的命脉,结果被本土人视为殖民者的买办和走狗,为日后东南亚多次排华事件埋下伏笔。
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华人也开始走向美洲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因为,美国人在内战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但美国的种植园经济和西部开放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过去的黑人不能为他们免费劳动了,所以他们就开始盯上其他地方的廉价劳动力。
类似地,加拿大、巴西、智利、澳洲等地的开发也都需要劳动力。而当时中国恰逢太平天国起义,经济发达的华南、江南地区沦为战场,大量民众流离失所,亟需海外谋生,于是这些人就被运到世界各地,当时俗称 " 猪仔 "" 猪花 ",猪仔就是男性苦力,猪花就是女性苦力。
《喜福会》
到了这些地方,华人就去从事当地人不愿做,但又急需廉价劳动力的辛苦工作,比如修铁路、挖矿山、种植等等。但华人的勤劳肯干和 " 物美价廉 " 严重地威胁了欧洲白人移民,尤其是爱尔兰人的经济利益。
但和爱尔兰移民不同的是,中国移民选择入籍别国的人数非常少,他们更多抱着过客心态,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赚够了就衣锦还乡,因此他们不会轻易加入别国国籍。这又导致他们在政治上毫无话语权,对于其他族裔对自己做的事毫无抵抗力。
这种 " 浅层融入,深层排斥 " 的状况,在排华的时期表现为被移居国所排斥;而在不排华的时候,尤其是在华人聚居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又变成华人移民对主流的疏离。
但不管什么历史情境,其客观结果是类似的。这种过客心态,如今叫做 " 弹性公民 ",会严重影响一个人、一个族群对某个国家,特别是移居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他们只是策略性地利用移居国可能提供的资源,但对于移居国,除了客观做出的贡献,比如工作、学习之外,并不乐意付出更多。
因此,很容易导致这个群体在形势糟糕的时候被边缘化,而形势好的时候也不过被移居国所利用,剥削其身上的经济价值。政治上的被动无力或者主动疏离,让华人在很多领網域都付出了隐藏的代价。这种心态和状态其实到今天还是差不多的。
2.
排华现象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排华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可以说席卷太平洋两岸,华人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和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都遭遇了肉体上的屠杀和法律上的排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于 1882 年签署的排华法案。
具体来说,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是美国历史上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特定族群移民的法案,于 1882 年 5 月 6 日由美国国会通过,并由总统切斯特 · A · 阿瑟签署生效。
法案明确禁止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初次规定为十年。如果已经在美国的中国劳工离开了美国,他们将不得返回,除非他们在离开前取得回美证书。
法案明确规定,中国人无论是劳工还是非劳工,都不得申请成为美国公民。在美国的中国人必须登记并持有身份证明,任何没有证书的中国人将被视为非法居民,可能会被拘捕和驱逐出境。
法案还规定了一些例外情况,比如外交人员、教师、学生、商人和旅游者不受此法案的限制,但这些人员必须持有美国政府签发的特别许可证书。这些条款反映了当时美国政府对于中国移民的严格限制和歧视性政策,严重影响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发展。
不仅如此,当时欧美还盛行 " 黄祸论 ",认为黄种人奸诈、能生育,已经以劳工的方式渗入西方国家,迟早要和白种人争夺霸权,所以要么除恶务尽杀之,最起码也是拒之门外赶之。
这里补充一个事实,中国人去墨西哥的历史倒是很悠久,甚至比去美国更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帝国时期。最早去墨西哥的人是当年从福建迁往菲律宾,也就是当年下南洋的这群人,后来他们随着西班牙帝国的扩张,从菲律宾前往了西班牙帝国的另外一个地方,也就是墨西哥。
他们在墨西哥也是贩夫走卒、经商开业,但也因为稍有些资产积累而被墨西哥人所嫉恨,结果在墨西哥革命时期遭到大肆屠杀。不少人顶着排华法案的压力,仍然逃亡美国,也有不少人还在美国派来镇压墨西哥革命的潘兴将军的军队中寻求庇护。
《好莱坞往事》
中国人直到二战时期才逐渐摆脱排华法案的影响,一直等到美国被日本偷袭了以后。当时,美国决定和中国结盟对抗大日本帝国,为表示中美亲善,才在 1943 年废除了排华法案。
但即使如此,美国当时的移民制度非常种族主义。在他们看来,永远无法融入美国的黄种人之一的中国人,每年也只有一百多入境美国的名额,姿态性远高于实质性。
虽然遭遇各种迫害,但是因为当年中国正在经历各种内战、外战等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离开中国的人并没有停下脚步。
包括一战时期去欧洲做劳工的威海人、20 世纪初去欧洲做生意的温州人、去美国的福建人和广东人,而南洋依旧是我们的重要目的地。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崛起,都离不开中国大陆恰逢历史变迁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带来的劳动力和资本。
早期的华人移民史基本上是一部血泪史,但已经凸显了几个持续至今的特征:他们被移居国的主流社会所猜忌、歧视、排斥,心系故土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经济上对主流劳动力市场的其他参与者构成威胁。
3.
改革开放后的移民转型
改革开放以后的移民情况又有所不同,这波移民的特点是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再度进入移民输出的高峰期。还是以美国为例,作为中国人第一大移居国,美国如今有近六百万华人华侨。
其中一小部分是早年移民海外的华人华侨亲属,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各种非正规渠道前往其他国家的沿海地区民众。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留学 - 工作 - 定居 - 入籍这一传统渠道移民海外的中国人。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 1965 年修改了移民法,废除了之前基于种族和国家的歧视性政策,建立了以家属团聚为核心的移民制度;80 年代逐步完善了难民保护制度,90 年代初为了吸引外国人才又逐渐增加了职业移民等渠道。
这一系列制度性的创造和保障,为世界各国的移民大规模前往美国创造了条件。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在美国每年发放永居的一百多万人中,有 67% 是亲属团聚,职业移民约 14%,难民占 11%,而剩下每年五万的抽签绿卡会发给移民率较低的国家的申请者。
对于中国籍的第一代移民来说,除非家里有亲戚在美国,不然可以选择的路径很有限。而因为移民制度对亚洲移民的超高筛选性,能在美国谋生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甚至比美国本国人还要高,且基本上是 18 岁至 55 岁有劳动能力的人。
《内景唐人街》
现在每年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四个国家分别是墨西哥(15 万人)、印度(14.5 万人)、中国(9 万人)、菲律宾(5.8 万人),因此这四个国家在各类移民签证的排期是单列且比其他国家都更慢。
有一个趋势是,美国对于来自中印的高技术移民,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低技术移民是一样紧缺的。看似 AI、芯片、互联网等知识经济嗷嗷待哺,但是,很多工作又是支撑整个社会运转的 " 必要工作 ",比如清洁工。没有清洁工的勤恳劳动,城市一定会垮掉,它们都是所谓的基础性工作,廉价又不可或缺。
2006、2007 年前后,美国试图通过移民法案。美国两方势力在正常博弈的时候,墨西哥移民为了证明自身对于美国社会的重要性,选择罢工。而由于很多墨西哥移民从事清洁、医护、照护类工作,他们一罢工社会就就乱套了,他们对于美国社会的运行非常重要。
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移民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放开,赴美中国移民的增长非常迅猛,1960 年华裔美国人仅有几十万,然后快速增长,如今六百万里面有一半,也就是三百万左右,是新世纪以后才来的。
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除了美国国内针对移民政策的调整,也源于改革开放后中美关系稳中向好、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提高、中国越来越多人富裕起来等原因。千禧年以后,尤其是 2008 年之后,在美的中国移民数量又攀上新高。
但如今中国人赴美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倒不是法律本身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相反,因为美国国内两党斗争极化,美国已经很久没有系统性地修改过移民法了。2006、2007、2013 年的几次移民改革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移民政策问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移民制度依旧因循守旧,枉顾社会现实。而又由于近年来恐怖袭击、难民危机、中美关系等因素,移民问题越来越政治化。
这导致了很多华人面临职业上、生活上或明或暗的限制;而其他国家难民的涌入也让本就不堪重负的移民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合法移民的华人反而无法得到高效快捷的移民服务。
而在没有改革法律的情况下,总统等行政机关的行政令就是最有权威的命令,但这类行政令又会因为政党轮替而导致极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特朗普上台就是极力地反移民,拜登上台则对某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就总体趋势而言,美国移民愈发收紧,这种趋势从 80 年代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
4.
日韩移民情况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反而有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赴美呢?我们还是要从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脉络中去看。
美国对中国人来说,有几个优势:一是美国进入了 " 知识经济 " 的时代,对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的移民群体尤为欢迎。中国每年培养出的理工科工程师,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达不到的规模。
另外一个优势是,随着中国 21 世纪初中产阶级的崛起,大众视野的拓宽,很多家长有能力且有意愿让子女海外留学。
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在 2000 年前后存在一个非常大的代际差别。在 2008 年以前,更多的留学生都是拿着学校的或者是国内公派的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但在 2008 年以后,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变成自费留学,多数也来自中产阶级家庭。
赴美留学的大學生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些人在美国接受了教育,对美国文化也更熟悉,这大大改善了早年间美国对于外国人在就业上的歧视。所以留学生在 2010 年前后留在美国也有相当大的优势。
简单总结,在已有的美国移民政策之下,近些年,中国人移民美国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接受美国教育的留学生转工作签证,以高技术人才的身份最终获得职业移民的绿卡。
《瞬息全宇宙》
但是,这个政策自然是在变化的。过去招募中国学生,也是美国高校多元化、国际化的一个象征和指标,但如今中国学生已经是美国留学生群体中最大的群体,美国人也会觉得,一个满是中国学生的美国大学,是否真的那么多元化?
所以今天很多美国大学,会无形中压缩中国学生赴美的名额。而且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有的高校老师不会轻易招一个中国研究生,因为 ta 可能无法参与核心工作,那会浪费了自己的名额和资金。
这当然不是说美国不重视知识经济,而是我们不能盲目高估自己的影响力。
印度、韩国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规模、素质、能力都相当优秀。现在出国留学的数量也受到中国人自己意愿改变的影响。比如我们知道了,一部分美国人并不欢迎我们,华人可能会被当街辱骂,自然很多人不愿意去冒风险,甚至回国探亲都可能会出现签证续不上的事情。
这些事实都挺打击人的积极性,但关于移民的讨论就是既真实又残酷。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但反映的问题有相似之处。
拿一衣带水的日韩再举个例子。日韩的中国移民来源也很多元,比如东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很多去了韩国,因为语言文化相通,工资又更低,他们在韩国自然很受青睐。
日韩的中国移民中,有一些是改革开放以后去的山东人,这和大量日韩企业开设在山东有很大关系。然后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东北人,这是东北经济衰退后,移民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也跟地理位置更近有关系。
与东北人形成对比的是,福建人经常选择日本移居,或者作为赴美之前攒钱的跳板。加上留学生、外派等各种因素组成了如今的日韩华人华侨的景象。
这两个国家虽然不是传统的移民国家,但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那里长期生活。这两个国家也陷入严重的人口危机,不得不引入外国的劳动力来从事本地人不愿做的工作。
如今日本的出生率达到历史最低点,2022 年首次跌破 80 万新生儿,生育率仅为 1.39;而韩国生育率则是全球最低,2022 年是 0.81。日本有差不多 30% 的居民在 65 岁以上,而韩国也正快速逼近这个数字。
因此,为了应对劳动力短缺,日本近年来逐步放宽移民政策。2019 年,日本推出了一项允许技术工人和高技能工人进入的签证计划,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会吸引 34.5 万移民。
然而初期效果并不理想,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为了进一步吸引外籍劳工,日本计划扩大技术工人签证种类,增加巴士和出租车司机、火车操作员等岗位。
韩国也在逐步调整移民政策。面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国劳动力,包括放宽外籍学生在韩就业的限制,以及提供更多的职业机会。但外国学生在韩就业的比例仍然较低,约为 1%。
5.
出国,可以跳出内卷吗?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韩,这些国家的中国移民中产阶级化以后,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华人社区变得更 " 卷 " 了。过去比个人成绩就好,现在德智体美劳都在 " 卷 ",钢琴小提琴是标配,滑冰滑雪是新欢。越来越多华人子女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即使世界各国的移民政策,对中国来说并非十分友好,但是部分中国人还是想出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国内的竞争压力太大。从中国人口过亿开始,中国就处于人多地少,经济资源和人口规模非常不匹配的高度竞争状态。
人们前往的这些国家,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人口相对少,资源相对多。比如美国直到现在,它的国土利用率都非常低,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开发。
谈及工作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客观来说就是更高,哪怕是从事一些看似低门槛的工作,比如保洁,在国外可以获得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
还有美甲行业,我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份低收入的工作。一个刚入门的美甲人员。每天的工资在 80 到 120 美元之间,我们算 100 美元一天,一个月上 26 天班,也就是 2600 美元。这还没有算上小费。能力稍强的人,每月可以挣到三四千美金。
这在很多国家恐怕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即使移民政策不友好,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还是很有吸引力。
《怒呛人生》
而那些走出去,本来想跳出内卷的国人,为什么出国以后,又开始卷别人呢?这也很好理解。
第一,大家已经适应了卷,你出去以后本来是不想卷的,但即使我们降低了工作强度、工作中对自身的要求,对外国人来说,我们还是更勤恳。
而且要在异国他乡立足,表现得比本国人更差,是留不下来的。如果你的表现非常一般,雇主会认为还不如请本国人。他们对于外国员工的期待,应该比本国人更高。所以,如果你想通过出国跳出内卷,某种程度上不太现实。
当然,如果你想活得更轻松,比如去泰国等地方当数字游民,是另一种情况。选择这种生活,收入和未来生活的保障会有所不同。
不是说那边赚不到钱,而是如果你想通过给他人工作,也就是雇佣的方式寻求一份稳定的收入,会比较难。那些地方更适合做生意,或者是大规模的企业走出去。
发达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移民政策、世界老龄化的现实、东亚人的 " 卷 ",这些现状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今天这幅复杂的移民图景。
尾声 .
《内景唐人街》
说了这么多问题,究竟要不要移民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很有可能移民政策、我们的心态会继续变化。
纵然面临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诸多挑战,但我们不能因此固步自封、退避三舍。开放的心态和行动将让我们不断成长与发现,而不是被动地被局限在既有的安全区内。
或许可以试试这种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生活的许愿清单,设想一下,如果去其他国家,可以在这份许愿清单的列表上,打出多少个对勾,又有哪些是即便移民也无法解决的难题?
移民往往包含着对改善生活的期许,个体差异极大,但又与社会结构、国家间的政治密不可分。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有望见证人类移民火星的壮举,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但如果我们连地球的风景都未曾好好领略,那将是何等的遗憾?这样的风景,有可能远在异乡,也有可能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