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2023年,人往何处流?人才活跃,小城出圈,一线城市“引力”重启,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莹岭
复苏与流动,可以说是 2023 年的关键词。
从春节长假到五一,从暑期到国庆黄金周,纷纷迎来 " 井喷式 " 出行," 人从众 " 成为了人们发布到社交媒体最多的文案。
攒动的人流,更是让许多曾经沉寂的城市站上聚光灯舞台。
夏天,人们从烟火十足的淄博,转战到 " 村 BA" 发源地贵州黔东南,秋天,人们为目睹 " 跳水大爷 " 纵身一跃而涌入天津,冬天,寒冬下的冰雪世界哈尔滨又迎来人气飙升。
除此之外,2023 年的人才活跃及流动趋势明显增强,曾逃离北上广深的一些年轻人,也正在回来," 回笼漂 " 一度成为热词。
回顾这一年,在人口的流向中,我们或可窥见 2023 年的变与不变。
广州地铁,时代周报王莹岭摄
2023,人才活跃
2023 年过去,人口流动也日益活跃。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 — 11 月,中国完成跨区網域人员流动量 555.9 亿人次,同比上升 34.8%。
其中,春节、五一和国庆假期的出行呈井喷模式,分别达到 3 亿人次、2.74 亿人次、8.26 亿人次。其中春节出行恢复至 2019 年的 9 成水平,但五一、国庆的出游人数已经大幅超过 2019 年水平。
国庆假期,北京,摩肩接踵的天坛公园,时代周报王莹岭摄
学生层面,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市场监测报告显示,2023 年暑期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 18.39 亿人次,多数目的地接待游客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复苏不仅仅体现在出游上,跨区網域的人才流动更与就业、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剔除节假日的出游热潮外,相比前两年,2023 年的人才活跃及流动趋势也在增强。
仅从上半年来看,据猎聘大数据,2023 上半年猎聘平台的活跃人才同比显著增长,达 20.7%,而 2021 上半年、2022 上半年猎聘平台活跃人才同比增长仅在 10% 左右。
人才跨城市流动意愿看,2021 上半年跨城市投递人才同比下降 3.0%,2022 上半年跨城市投递人才同比增长 14.8%,2023 上半年则持续同比增长 15.9%。
猎聘数据显示,在 2023 上半年人才投递热门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依旧排在榜首,其次是杭州、苏州、南京,可见,2023 年依旧延续了人往 " 东南沿海飞 " 的趋势。
此外,成都、武汉、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也越来越受到人才的青睐。例如,曾经以 " 安逸闲适 " 著称的成都、重庆,也正在成为年轻人聚集的新目的地。
重庆街景,时代周报王莹岭摄
综合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报告会发现,2023 年,川渝两地人口整体呈现持续净流入态势,2023 年前 3 季度人口净流入达到 2.8 亿人次,超过了过去三年每年的全年量;在求职人数方面,2023 年 1-9 月,川渝求职人数就已达到 2022 年全年的 1.1 倍,其中成都求职人数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
离开一线城市的人,正在回来
回归,也是 2023 年的人口流动趋势。
在大城市,人们对人流量的感知围绕着地铁展开。春节结束后,北上广深的地铁,甚至频频被 " 挤 " 上热搜。
工作日的广州地铁 3 号线,时代周报王莹岭摄
" 被地铁挤懵 " 的情形人们似乎已经久违了,要知道,在 2022 年,一线城市的人口流入曾出现明显的减缓。
2022 年,北京常住人口 2184.3 万,相比前一年减少了 4.3 万人。2022 年末,上海常住人口为 2475.89 万人,比 2021 年末减少了 13.54 万人,而广州、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的常住人口也在 2022 年出现少见的负增长。
而这样的情况在 2023 年出现了反弹。
百度实时迁徙地图显示,广东在全年居于全国人口热门流入地首位,广州蝉联人口迁入地第一,直到年末,在整个 12 月,广州依旧保持热度第一。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最新数据,11 月广州、深圳平均客流强度分别高达 1.48、1.47 万人次 / 公里 / 天,一度超过京沪,是杭州、武汉等强二线城市人流量的近 2 倍。
最明显的是,曾经 " 逃离 " 大城市的一些人,开始逐渐返城。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3 上半年人才流动与薪酬趋势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曾逃离北上广深的职场人中,39.2% 选择重新投递一线城市,成为 " 回笼漂 ",其重新投递一线城市的平均间隔时间在 20 个月左右。
在广州员村,一位女孩正在拨打墙上的招租电话找房,城中村是许多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时代周报王莹岭摄
今年 2 月,在汕头小镇待了近一年的陈玲玲又去了广州。
24 岁的陈玲玲从事新媒体行业,回到老家前,2022 年曾在深圳工作,因为工作劳累、生活不规律,在父母的劝说下回到汕头的小镇。
父母希望陈玲玲就此留在家中,开个小店、早日相亲结婚、过简单的生活,但她却始终想寻找一些 " 价值感 "。
" 在小地方呆久了,还是想去广州。" 在家的一年里,陈玲玲自己尝试运营自媒体账号,也接到过当地广告公司的视频制作订单," 在老家机会相对少一些,我一直帮别人做视频能力也有限,还是想来广州学一些新的东西,磨练一下自己的能力。"
于珊也同样在今年选择 " 回笼漂 ",她曾经在北京的在线教育机构工作,2020 年因为双减政策而被迫离职。
回到东北县城老家两年,做过兼职,也尝试过考公、考研,思考过是否能在家创业," 但老家确实无法给到一份有前景有未来的工作,小地方也更守旧,时不时会被‘催婚’困扰。"
今年 7 月,于珊选择再次回到北京。曾经,于珊无法接受北京拥挤的通勤," 披星戴月 " 的生活,连看夕阳都成为奢侈,但再次踏上北漂之路,她说," 微风和夕阳哪里都有,但包容的环境不是。" 再次回到北京,虽然依旧有压力和迷茫,但于珊的心态已与首次 " 北漂 " 全然不同。
离开,又回来,再离开,再回来,人们在城市与家乡之间不停摇摆,就像人们的流动,唯一不变是改变。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