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QQ25岁再改版,为何从模仿微信开始?,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陆玖商业评论
作为一款 25 年历史的 " 活化石 " 级产品,QQ 是腾讯一切业务的起点,自然也因为包罗万象,会出现功能臃肿的情况。去年末发布的 QQ9,则是涅槃后的 PCG,作出改变的第一步。
2024 年大年初一,QQ 迎来了它的 25 岁生日。无论是腾讯为其庆生启动的 " 大摆筵席式 " 投放,还是为迎合用户偏好做出的主动改版,可以看出,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求变已是当务之急。
"QQ 就该有个 QQ 的样子。" 这是 Q 龄 20 年的资深用户 R 先生,体验三天 QQ9 之后的结论。
作为从 Web1.0 时期走过来的老网民,QQ 对 R 先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在各种同好群里聊天,俗称 " 水群 "。但 " 轻盈焕新 " 之后的 QQ9,在群聊体验上却做了减法,这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腾讯内部,自然也是知道的。马化腾在 2023 年腾讯年会演讲上,也对 PCG 和 QQ 抱以厚望——"PCG 是所有老业务的集合体,特别难。去年我们提出的最大要求就是浮上水面、活下去。希望 QQ 能够找到未来的产品定位,包括新测试的频道,可能会有一些智能体,希望能够出圈,其实 QQ 的很多产品服务还是不错的,但是限于 QQ 的圈子里出不去。"
任谁都能看出,作为一款 25 年历史的 " 活化石 " 级产品,QQ 是腾讯一切业务的起点,自然也因为包罗万象,会出现功能臃肿的情况。去年末发布的 QQ9,则是涅槃后的 PCG,作出改变的第一步。
陆玖商业评论体验发现,PC 端的 QQ9,不仅在 UI 上全面向微信靠拢,而且抛弃了诸多 " 冗余 " 功能,比简洁版 TIM 功能稍多,而比普通版 QQ 更少。
但这样的改变,到底是改进 / 倒退了体验,还是争取 / 抛弃了更大的用户群体,从 QQ9 的各类反馈来看,似乎在向腾讯所希望的相反方向发展。
QQ9 的 " 加减法 "
仅就产品 " 硬 " 体验而言,新版 QQ 毫无疑问做了加法。
一方面,新版 QQ 采用了全新的 NT 技术架构,使得 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 多端界面统一,内存和存储占用实现进一步优化。
如果单看手机端,在 120Hz 刷新率已成标配的当下,显然无法对此架构革新有所感知。但 PC 端不同,采用新架构的 QQ 体验版客户端,在刷新率上相比 TIM、普通版 QQ 等上代产品已经存在代差。
陆玖商业评论同时在 PC 端打开普通 QQ、TIM 版 QQ、新版 QQ 三者对比后发现,相比前者,新版 QQ 的刷新率至少在 120Hz 及以上,无论是拖动、界面弹窗都实现了较为 " 无缝 " 的体验。但前两者仍然停留在 60Hz 刷新率,导致在界面弹窗、拖动等体验上,具有明显的 " 时代感。"
此外,新版 QQ 也在功能取舍上有所平衡。譬如办公简洁版的 TIM,几乎砍掉了 QQ 所有娱乐性的功能,只在侧边栏位保留了腾讯文档、微云网盘等产品,至于 QQ 空间等 " 与办公无关 " 的产品,则通过收藏按钮,与邮箱、日程、待办放置在产品界面的底部。
但新版 QQ9 的功能,则比办公版 TIM 丰富得多——在最直观的侧边栏位,QQ9 不仅保留了 QQ 空间、邮箱等旧产品,借鉴 discord 的 QQ 频道、作为游戏分发渠道的游戏中心、短视频产品 " 小世界 " 等均被置于醒目位置;QQ 游戏大厅、腾讯网、微云等产品,则作为可选项被设计为收折。
至于密友关系自由标记、超级 QQ 秀个性展示、在线状态自定义、群聊功能更新等等 " 新特性 ",则在正常更新的范畴之内。但可以看出,PCG 对于 QQ 的态度绝不是 " 放任自流 ",而是积极适应新的环境,并作出相应的体验改进。
QQ 需要 " 学微信 " 吗?
但同样的体验改进,对于不同年龄层、不同需求的 QQ 用户而言,意味是完全不同的。
前述资深 QQ 用户老 R 告诉陆玖商业评论,QQ 对 R 先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在各种同好群里聊天,俗称 " 水群 "。虽然新版 QQ 的更新,对于群聊体验实现了代际跨越。但 R 先生在体验了三天 QQ9 后,即回归了旧版 QQ 的怀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版的 PC 版 QQ,在 UI 界面和体验上,全面靠拢了微信。
譬如在登录环节,在账号登录一次之后,PC 端微信会直接出现便捷登录按钮。新版 QQ 同样沿袭了这样的 UI 设计。类似的情况,主界面同样存在。
当然,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个方便的功能,不过在同时使用微信和 QQ 的 R 先生眼中,这让 QQ 变得不再 "QQ"。
他告诉陆玖商业评论,QQ 对于他这类老网民,是腾讯各类产品在 PC 端的最大入口,对于他这类年龄在 30+ 以上的用户,空间、频道、短视频等产品线几乎不再使用,最实际的作用就是水群,核心定位在于兴趣和个人爱好。
而微信对 R 先生而言,则是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 1V1 即时通讯軟體,群聊虽有,但大多数都是围绕亲属和工作关系为构建,范围较 QQ 更狭窄,在大多数时候不具备 " 水群 " 的价值。
也因此,一旦基于兴趣的社交軟體在 UI 逻辑上变得 " 工作 " 起来,对于 R 先生而言,就丧失了工作之余 " 划水 " 的体验感,这是他抵触 QQ9 的核心原因。
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QQ 和微信二者并无优劣之别,只是腾讯在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不同的拳头社交产品而已。二者的职能也类似——分别在 PC 端和移动端,作为流量入口为腾讯旗下的游戏、办公、内容产品提供核心用户群体。
一位行业资深观察者向陆玖商业评论指出,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前十年,腾讯的版图由 QQ 开拓,自 2013 年起,则由微信扛起移动互联网的大旗。即便抖音快手在短视频领網域异军突起,但在熟人社交及游戏娱乐领網域,对腾讯没有根本性威胁。" 但在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承前启后之间,QQ 与微信的两个生态与两重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互斥的。"
该人士补充道,"QQ 的场景则集中于兴趣社交领網域,且保留了此前的游戏渠道属性,兴趣与娱乐的意味更强;微信的场景更多聚焦在内容传播和工作领網域,短视频内容也因为视频号的崛起与微信生态打通。这是二者天然的分界线。但 2013 年后新增的移动互联网人口,多数是微信用户,这导致其对 QQ 生态产生了挤压效应。"
正因如此,从社交軟體的核心指标,装机量和活跃用户数量即可看出二者地位的改变。
腾讯控股最新披露的 2023 年三季报显示,微信及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已达 13.36 亿,同比增长 2%,环比增长 0.7%;而 QQ 月活跃账户数为 5.58 亿,同比下降 3%,环比下降 2%。
这并非简单的数据差距,而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用户而言,QQ 已经不再是装机的必选项,而微信一定是。这也意味着,对于腾讯的移动游戏等核心产品而言,用户用手机号绑定、熟人关系链更丰富的微信作为腾讯产品入口,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另一位互联网产品经理告诉陆玖商业评论,对于社交軟體这类 " 工具型应用 " 而言,并不是说越接近主流社交軟體(如微信),体验就会越好。而是要基于用户 " 用得顺手 "。
那么何为 " 顺手 "?即用户在该产品上成功满足了需求,并因此产生用户粘性,从而长期使用。既然微信在工作体验上做到了 " 顺手 ",QQ 在兴趣主导的群聊体验中做到了 " 顺手 ",那么即使不考虑体验,也应该让二者在功能与 UI 上有明显的区分。
只有这样,才会让用户在不同社交产品上,以不同的使用心态,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但 QQ9 一味向微信这类成功产品看齐之后,二者的边界,正在逐步模糊。
左右手互博,何为出路
凭借 着 QQ ,腾讯发了家致了富;有了微信,腾讯 又 在 移动 互联网 中 开疆拓土 。 但 从新版 QQ 不断向着微信靠拢这一迹象不难看出,手握两大国民级 APP 、 稳坐社交赛道 " 铁王座 " 近 20 年 的 腾讯,不免也在 " 焦虑 "。
主动求变的背后,自然是腾讯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巩固这一地位的野心。
旧版 QQ 作为腾讯所有业务的结合体,固然体验是完善的,但对很多人而言,并不能全部使用到。很多人早在 10 年前就厌倦了打开 QQ 就弹出一堆通知——在这些通知中,很大一部分是 QQ 作为产品内容的推广工具而存在的,譬如短视频产品小世界的弹窗、超级 QQ 秀的弹窗、腾讯新闻、商业广告等等。而微信满足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
相反地,如果砍掉这些功能,毫无疑问会使触达用户的次数变少,伴生而来的结果则是 QQ 的商业价值随之下降。但新版 QQ 仍然选择这么做了,那么问题来了,这能否为 QQ 争取到更多新的用户?
答案其实也存疑。
因为对于一部分 QQ 用户来说,他们使用 QQ 的更大作用,是作为腾讯游戏登录账号而存在的。在以往,腾讯游戏大多数集中在 PC 端时,QQ 是毫无疑问的流量入口。
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作为腾讯船票的微信,取代了 QQ 这部分功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使用微信作为腾讯游戏账号——其中不仅是登录的便捷性,而是腾讯游戏的强社交属性,让微信熟人之间开黑,变得更为容易。因此这也是 QQ 虽然产品体验先进,但用户量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情况,甚至在 QQ 具备核心优势的低龄用户群体,也开始发生。陆玖商业评论访谈周边亲属后发现,不少低龄玩家在使用家长手机游玩王者荣耀时,已经开始使用个人微信作为微信登录視窗。而在家校联系日益微信化的当口,这些 QQ" 潜在用户 ",大概率不会再次使用 QQ ——除非有足够吸引他们的兴趣社群在 QQ 建立。
上述行业资深观察者也侧面认同了这一说法。
在他看来," 下一个时代是短视频时代,但 QQ 的内容生态又很难长出短视频基因。此外,短视频本身又没有社交属性,无论是人工智能如何能对内容、对推荐赋能,但对于 QQ 本身的影响相对有限。"
" 某种角度上讲,QQ 的账号体系已跟游戏的账号体系天然打通,微信的账号体系又跟短视频账号相互融合,QQ 和微信既保持竞争、又相互借鉴的背后,其实也是腾讯大生态内,好几套账号体系互博的必然。"
至于 QQ 是否还有新的机会,该人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版 QQ 可以尽可能去争取以下两类用户群体,其一是基于使用惯性由 PC 端迁移到移动端的 QQ 用户,其二是则是因为扩列、频道等兴趣产品而使用 QQ 的更年轻的新兴人类,这是 QQ 未来‘永葆青春’的关键。"
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即便 QQ 目前用户量已经到达瓶颈期,但鉴于 QQ 兴趣群聊体验,也实现一定程度的留存。陆玖商业评论还发现,在借鉴 discord 的 QQ 频道里,仍然活跃着大量的低龄用户,年龄分布范围大致在 10-15 岁。一些热门兴趣帖子的互动数据,高者甚至能破万。
即便腾讯 QQ 已经走过 25 个年头,如果持续提升核心产品,诸如兴趣群聊的体验,再辅以核心业务(如游戏)的突破,即便 QQ 只作为核心产品的流量入口,也已经足够它继续存活,因为人类的天性,不是工作,而是游戏与娱乐。
只要腾讯游戏,还能继续 " 用心创造快乐 ",那么 QQ 作为兴趣社交軟體的意义,就会一直存在。